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我们教课文的时候,我们在教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7-6 10:0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当我们教课文的时候,我们在教什么?
薛法根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阅读是吸收内化,作文是倾吐表达,习惯性地将语文教学分为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其实,阅读教学中往往隐含着作文的基本训练,学生的作文学习从文本阅读活动中已经悄悄地起步了。且不说文质兼美的课文本身就隐藏着语言表达的“秘密”,就是阅读教学本身也预设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实践活动,留下了学生一个个或深或浅的蹒跚作文的“脚印”。
      基于阅读教学的作文训练有别于专项的作文教学,一般侧重于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获得表达的基本技能,练就语言表达的基本功夫。自觉地将作文教学策略融入阅读教学活动中,既能改变语文教学读写割裂的现状,又能提高学生读写生活的质量。作文教学从阅读起步,本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学习状态。


       1语段听记


       作文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时间花在让学生对重点语段进行感悟上,翻来覆去地问学生:“你悟到了什么?”似乎学生说不出教师心中的那个答案,就要永远“悟”下去。事实上,对于白话文的课文,学生多读几遍,含义大体上已经明了了,只是由于表达水平的局限,难以准确地表达而已,正所谓“葫芦里的饺子——倒不出”。阅读教学中缺的不是理解与感悟,恰恰是学生的语言积累,仅仅让学生背诵课后习题中规定的段落是远远不够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期”。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其中不乏具有典范性的语段,在阅读教学中应及时地引导学生听记、默写,并通过诵读、体悟,留存在个人的语言仓库里,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中的《桃花心木》是林清玄的散文作品,语言清新优美,意蕴含蓄隽永,读来美不胜收。我在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教学一开始就组织学生听文中的一段话:“在不确定中,我们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深化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在不确定中,我们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而后,我再让学生听写这段话,我在念这段话时突出了“独立自主、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很少的养分、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5个关键词语,强化学生对语段的意义记忆,磨炼学生对语音的敏感性。


       通过听写、朗读、背诵,学生将这精美的语段连同作者的思想感悟一并留在了记忆深处。及至课文学完,我让学生说说本文的主旨,这个语段学生脱口而出;让学生写一段自己对生活环境的感受,学生自然而然地借用这个段落的表达结构。可见,学生听记语段的过程中,增强了倾听的意识,提高了短时记忆的能力,磨砺了语感,把握了结构,也促进了对语段意义的理解。而最重要的是,学生积累了蕴含丰富思想情感的语言材料,其内在的语言结构和表达规律,将会具有摄取作用,使学生语言学习与积累变得更为容易。


      2.用词写话


       一个六年级的学生所积累的词汇应该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学生笔下的作文往往词语贫乏。请他描述自己的心情,他往往只会用“很高兴、很快乐”,而不能依据情境说出“喜悦、惊喜、激动、欣慰、轻松、愉快、欢愉”等更为丰富而准确的词语。每逢期末复习阶段,学生都会进行大量的词语抄写、默写练习,但所积累的词语都到哪里去了呢?量变怎么没有产生质变呢?研究表明,学生积累的词汇如果没有加以运用,就会变成消极词汇,词语积累就变成了记忆负担。所以,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词语,丰富表达方式,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作文训练的开端。


       然而,有时对词语的运用却陷入了一个“造句”的误区。由于缺少教师切实的指导,学生用词造句就成了一件“苦差事”。


      《黄山奇松》课后有一个用词写话的练习,其中一个词语是“饱经风霜”。一个班级43名学生,几乎人人都写了这样一个句子:农民伯伯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连教师本人都一时“造”不出三个不同的句子来,更何况是学生?用词写话,变成了生搬硬造,学生对词语的含义及运用范围没有透彻地理解,就难免“造”假句“编”谎言。如果教师加以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遵循词语的运用规律,写出情真意切的真话来:


         ①除了农民伯伯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你还看到过谁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他是做什么的?除了脸,这个人哪些地方看起来(听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②农民工、拾荒者饱经风霜,迎客松饱经风霜,还有哪些事物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③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人、物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还有什么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路层层打开,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具体,学生可以把握,用词造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词语写“对”句子不难,要写“好”句子就难了。学生一般只求“对”不求“好”,这样就难以真正提高语言表达水平。《小露珠》课后有一个练习,要求用“越来越……”写话。学生一下子就写出了类似“天上的云越来越多,雨下得越来越大,风刮得越来越猛……”这样正确的语句。但是,这样的造句训练是在学生已有水平上的简单重复。


         我在教学时发现每个例句中连用的两个“越来越……”是有内在规定性的,两者的变化有因果联系。如此推敲,就能准确定位学生用词造句应达到的要求:观察生活中某个事物的哪几个方面发生了变化。哪些变化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而后用“越来越……”描述事实真相。这样的造句指导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步发展,而不再是低水平的重复教学。


      由此可见,用词写话的造句训练,一要准确把握词语的运用水平要求,要从求“对”向求“好”迈进;二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写出情真意切的语段来,真正变“造句”为“写话”,写出自己的心里话。窃以为,学生在作文中写假话、空话、套话、废话,是从造假句子开始的,“造句”一旦成了习惯,就难免会“造作文”。


       3炼字对句


       古诗文语言都很凝练,用字、用词讲究韵律,这与古代语文教学从对字、对句开始便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训练有密切的联系。而古人作文,讲究起承转合,须先入格,即遵循严格的作文章法,在遣词造句方面尤其讲究精准,乃至精妙,力求字字珠玑。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品味字词之妙,以磨砺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如《桂花雨》一文中,“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闻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句中的“浸”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香气写得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了。而文中“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一句中的“沉浸”则表现了村民们相互赠送桂花做的食品,共享桂花带来的无限乐趣,寓情于香气之中。如此一品味,“浸”与“沉浸”的细微差别便一目了然,学生对词语的辨别就更真切与自觉了。如果粗略地读一读,很容易从语言的表面滑过去,语感便会逐渐钝化。


       学生读完《桂花雨》,我便设计了一个写话练习:模仿文中母亲表达思乡之情的语句“桂花还是故乡的香”,写几个相似的句子。学生写的句子中出现了用字重复的现象,如“山还是故乡的绿”、“树还是故乡的绿”、“草还是故乡的绿”、“田野还是故乡的绿”,这几个语句中都用到了“绿”字。我引导学生仔细辨别事物之间的差异,选用了更为贴切的词语,且用词不再重复:树还是故乡的绿,草还是故乡的青,山还是故乡的秀,田野还是故乡的美。读来朗朗上口,如同一首小诗。还有一位学生写下了“鱼还是故乡的鲜,虾还是故乡的肥”,细细一琢磨,“鲜”与“肥”前后一调换位置,变成“鱼还是故乡的肥,虾还是故乡的鲜”更为贴切;而另一位学生即兴改成“鱼虾还是故乡的鲜,牛羊还是故乡的肥”则更为妥当。这样的训练最能激活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炼字的意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养成作文时斟字酌句的严谨态度,文笔自然就会变得纯净而优美起来。


       4阅读批注


      阅读教学中的阅读理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二是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的理解。无论哪方面的理解,都是学生和作品作者之间的直接对话,教师仅仅是两者的“红娘”。在学生错读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做些必要的“介绍”,以增加学生对作品作者的了解,如此而已。过度的讲解就会替代学生的个性阅读、消解学生的独特体验。因此,不妨让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做些阅读批注,将自己的阅读感受用简要的文字及时记录下来。这些批注既是学生阅读思考的结果,又可以展现学生阅读理解的心理过程,将阅读的“思维暗箱”变得可以看见,可以把握,有利于教学指导。


      《大江保卫战》一文中,学生就有关“保大堤”的两个段落进行了自主阅读,并做批注。其中有一段感人的细节描写:“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学生对此做了不同的批注:①感人!奋不顾身。②铮铮铁汉的代表。③和一般人受伤时的表现不一样,忍着剧痛,坚强、刚毅。④一连串的动作,干脆利落,毫不犹豫,体现了奋不顾身的精神。⑤三个“一”(一咬牙、一拔、扯下一绺)给我的感觉是迅速、果断,在关键时刻体现出英雄本色,很有力量感。⑥写一个人是“点”,写一群人是“面”……从这些批注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学生关注点的不同,有的关注语言文字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有的关注语句用三个“一”增强气势,有的关注“点面结合”的写法等。这样的阅读批注体现了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而简要的词句最能体现学生的表达能力。


      经常做阅读批注,学生就能养成潜心阅读、会心感悟的习惯,提高阅读品质,而其作文语言则会更加准确与凝练。批注既是对思想的丰厚,也是对语言的涵泳。


      诚然,阅读教学中的作文训练策略远远不止上述几种,诸如类比迁移、结构仿造、情境会话、角色表达、思路延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只要我们真正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就能将作文教学中的难题在阅读教学中悄悄地破解。


       来源于教师之友


       作者薛法根,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江苏省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著有《为言语智能而教》《教育的名字叫智慧》《薛法根语文教学艺术》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50 , Processed in 0.0625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