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丽萍儿童诗教育研究
| 来源: 小语在线 作者:立雪
| |
从事了几年的童诗教育,收获很多,感概也很多。
一、
童诗教育带来的收获大致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孩子发表了许多作品,实现了面向全国、甚至面向世界的交流。(见大事记——儿童诗教育研究(十二))
(二)孩子的诗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反思——写诗是写文的基础。
比比同龄人的诗与文,特别是低年级同学的诗与文,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的诗比文写得好,诗这样的文学样式与孩子的心灵、情感、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更接近。诗的思维更多地表现为形象的、跳跃的,甚至是灵感的。这本身就是低年级儿童所特有的思维品质。到了三年级对学生写作都还只有写段的要求。四、五年级是发展学生篇章能力的黄金阶段,这二年里你会发现学生的作文都会跃上一个台节。
而我们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尊重孩子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在一年级就要求孩子们写作,而由于低年级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思维跳跃,认识事物缺乏计划性、目的性,对事物整体认知与把握的能力还比较弱,导致他们的文章叙述的跳跃性大,缺乏条理,不知按事物发展的顺序来叙述,而是直奔自己的兴趣点,对什么有兴趣就学什么,无视文章的写作主题。
在台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低段的课文以韵文为主,小学生从写诗到写文,写诗是写文的基础。台湾教育界认为:让低段的孩子写诗比写文更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目前大陆的童诗教学还只是在部分学校的第二课堂展开,受益的儿童不多,参与的教师也不多,这样对儿童诗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是不利的。
(三)孩子的诗给我们儿童文学工作者的创作和理论研究带的思考。
鲁兵诗社孩子们的作品在我国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方卫平先生的眼中是“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样本”。以下是摘自《98浙江文坛》一书中的方卫平先生写的《逼近新世纪——1998年浙江儿童文学述评》中的一段话:
吴导与鲁兵诗社的孩子们所写下的大量诗作,对于每一个关心中国儿童诗发展的人来说都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艺术样本。一方面,这些诗作尤其是其中的部分佳作,对当代儿童诗歌的艺术规范和美学边界提出了毫无犹豫的质疑和挑战,接在“艺术样本”后面。另一方面,它们也应引起人们对于当代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的新的关注和探究。此外,人们还应该从创造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一下一个阅历不深、知识也还不很丰富的孩子,究竟是如何写出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诗句来的。很显然,这是98年留给我们的一个有趣的也是应该认真对待的课题。
(四)童诗教育促进了老师的发展。
要给孩子以更科学的教育和引导,要能解读儿童创作的密秘,就要进行大量的学习与阅读。
1998年的报名参加了“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非学历研究生班,对儿童文学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提高自己儿童文学的修养。这是一个真正宽进严出的研究生政。在这里的学习没有任何功到的色彩,大家都是凭着对儿童文学的热爱走到一起来。在这里你不但能丰富儿童文学的知识而且能开阔眼界,提升自己对儿童的热爱。现在我已顺利完成学业,拿到了结业证书,成为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
为了认识儿童的特点,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童诗的特点及教育功效,我又阅读了许多书籍。(参考文献可见一般。)
二、对童诗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一)思考:
1、如何使童诗教育成为儿童语文素养形成的有力支持。
2、如何进一步加强对儿童诗教育的研究,使童诗教育走向成熟。
(二)建议:
1、在童诗教学的起步阶段进行“童语”的训练。“童语”的训练可以在幼儿大班开始,或者更早。思想“童语”指的是儿童生动、有趣的闪烁着思想智慧火花的语句。对“童语”的教学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语言习得的规律,是童诗教育的基础部分,是儿童诗的创作准备阶段。
2、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一定的儿童文学修养。因为小学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的教材中几乎都是儿童文学作品。语文教师除教材的教学工作外,还担负着指导儿童进行课外阅读的工作。而小学阶段学生阅读的大量作品都是国内外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的现状是多数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知识不多,而要从事的工作都是以儿童文学为载体的语文教育工作。这对矛盾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提高广大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应成为新一轮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的一个主要任务。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