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活在当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8 17:0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活在当下
----对当下儿童美术学校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白鹤小学     罗舜
【前言】大约两年前四下里搜寻,买到了一本李力加的书,名叫《萌动与发展》,是一本比较完整的少儿美术教育学专注。书是厚约一寸,16开本,到手后略作浏览,很大篇幅是理论文章。从教育学到儿童美术教育学,从课程理念、课程设计原则、教学原则、具体的教学方法到课题设计、教案撰写都一一涉及。虽有如获至宝的感觉,却也知道,这本书是要长久读、反复读的。还记得当时是7月初,小孩子每天去练跆拳道,我便携此书于旁等候。细细研读,读完第一遍感慨万千,有喜有忧。喜的是小孩刚刚要入学,从此书中所获得的恰恰可以吻合他的成长道路,在教育上有了一个很好的指南针;忧的是工作十余年,读书读了许多,到今天才读到真正意义上的“好书”。虽然在接下来的这一年多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不再从教美术。却没有中断读书和学习,断断续续的读了两三遍,每次读它,都是带着疑问去读,总不知不觉的被李老师的观点吸引,每次读它,也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些发现和收获,有的指导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有的帮助我辨别当今纷繁多样的儿童美术教育现象,有的成了我教育小孩的指导原则……

今年,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又开始在读杨景芝老师的《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这些大家的著作,不但是能直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实际,更重要的是,她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往往是从问题产生的根源开始,在抓住了问题的根源时也就容易把握问题的实质,从而可以科学的、辩证的认识事物及其发展的规律。时至今日,学校提出“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来撰写自己的读书心得。写什么呢?我就将这段时期来的读书反思和自己对当下儿童美术教育中学校教育这一块的思考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怎么写呢?我也试着从现象入手、企图探究他们的本源,以其发现问题的实质,最终帮助我更好的认识儿童美术教育中的诸多疑问,还望读者和同仁不吝赐教,欢迎砸砖!

【第一部分】

对儿童美术教育本质的认识

【第二部分】
新课程标准下的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现象剖析

【第三部分】
对教材的思考



【第一部分】
对儿童美术教育本质的认识

“谈起儿童美术教育时,家长和教师最关心的是“怎样教育”这一现实问题,包括将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内容好方法来教?如何提高画画水平等等?……许多一线教师最想从讲座和报告中吸取的东西往往是“如何教”这一类最实际的现实问题”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却谈之甚少,想涉足又怕涉足,存在一种很矛盾的心理。(绪论p3许多年来,我们都是在一种不甚明了儿童美术教育是什么的情况下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工作的,在“运用”着儿童美术教育教育。

为什么一线老师有这样的认识呢?一是急功近利,学习心态不端正;而是忙于教育实践,疏于理论学习,自身水平无法适用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三是认识水平低等等。

在这里,李老师形象的用“盲人摸象”这个成语来说明问题:儿童美术教育就好比一头硕大无比的大象,由于自身存在的各种原因,我们的一线教师就好比摸象的“盲人”,不管你是谁,摸到的都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局部;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呢?缺乏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同时,没有哪一个领域像儿童美术教育那样,需要那么丰富的多学科综合知识的积累: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没学、历史学、脑科学、生理学、艺术史等等。客观的讲,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复杂性导致了对她的认识过程艰难而漫长。从美术学来认识儿童美术,也像盲人从一面来摸象,摸到的是美术学的一面;教育学摸到的是教育学的一面……这些许许多多认识,组成了一个个认识的特定范围和意义,反映不同的局部,因此,这些多方面、多层次、多阶段、多形态的认识和美术教育现象组成了我们现今研究儿童美术的现状,成为了我们研究儿童美术教育的原始起点,也反映着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

因此,作为广大教师,我们在研究中要尽量让自己的认识符合事物的广度,去把握儿童美术教育的整体性、普遍性;而是要让自己的认识达到事物的深度,去把我儿童美术教育的根源性。(p6)简而言之: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的内在尺度是儿童的需要和“本质力量的性质”,它决定着儿童自身的发展变化。(如何理解呢?好比儿童天性就爱涂涂画画,是儿童的“本能的一种反映”);我们要尽量的认识它,把握儿童的这种内在需要,才能更好的进行儿童美术教育。(指导我们进行儿童美术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儿童美术教育的终点应该是教育的本质,教育本质必须在对儿童美术教育有了整体的深刻的认识之后,才能提炼出来。

“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让儿童得到审美文化的教益,使其一生的文化影响从小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人在成长中不断塑造和重塑自我与环境,他的前提是教育,而教育的根本是文化的学习。文化是人们对传统和既定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的重新评价与肯定,是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新的想象、期盼和筹划。美术教育使儿童自觉的审美文化——美术文化建设在意识中逐渐形成,并促进对人格的全面培养。

这就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审美文化——美术文化。

基于此,李老师提出:一个不断完善的儿童美术教育学体系的建构确立为:

以美术学科综合能力拓展为前提的,以多学科只是渗透为基础的,以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的,以儿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综合的儿童美术教育。

联系新课标,个人认为:新课标中的基本理念中,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体现得很透彻。新课标指出: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不但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的正确认识,还是具体的方法论;比如儿童画童谣的课题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用于创作能力;儿童创作中,以文化层次较高的视觉形象来改变儿童旧有的记忆存储等等。涉及到教材中就太多了,比如《大人国与小人国》(人教版小美3年级上)、《家乡古建筑》(湘美版小美5年级上)。

我们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只有把握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抓住了它的根源,才能从源泉开始,用正确的理念指导教学、用科学的方法组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是实效性。



【第二部分】
新课程标准下的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现象剖析



现象一:范画。

很多课堂上可以看到:学生问:“老师,这个小鸭子我不会画?”,还有的小孩直接说:“老师,你帮我画一匹马吧!”我在实践中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和问题。

该不该范画?

一派认为,要示范;一派认为不要示范;还有一派,原来认为要示范,新课标实施后,应该不要了吧?这是两面派。这个问题反映的实质,就是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不甚明了。还停留在那种“质朴的认识,以为能画好就达到目的了”。在这里不展开,我个人认为:该不该范画,不能一概而论。但原则上是不范画。这个问题有诸多讨论,比如:

行之论坛的讨论:

http://www.wjxz.com/bbs/viewthread.php?tid=31795
博客:美术教师该不该“板画”?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162/archives/2006/2893.shtml
现象二:热闹。

多见于赛课。对于热闹的赛课,也是仁者见仁,但持批判态度的人似乎越来越多。为何?华而不实,不可取也。问题的实质:越来越多的教师对“美术教育具有人文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课堂终究是属于学生的,只有在平时的课堂中“以

生为本”才能“扎根于群众”,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祁本国《对当前美术课堂教学中若干形式主义现象的反思》也谈及了这种现象:http://tongcai.5d6d.com/thread-657-1-1.html
针对愈演愈烈的赛课“表演”之风,尹少淳老师也有“裸课”一说。论述可见于:http://tongcai.5d6d.com/thread-651-1-2.html
现象三:飘。

尹老师的关于“飘”现象的讨论可于下面博客文章参考: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23453/archives/2006/186761.shtml

李力加老师也发表自己的见解:

http://eblog.cersp.com/userlog16/29214/archives/2006/209092.shtml


在我看来,这些目前任然普遍存在的“乱象”,也恰恰反映了当前在新课改进行了一个阶段后广大教师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的偏差,究其根源,还是对理论学习甚少,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没有潜下心来认真去思考,还存在着急功近利的思想,加上旧有的习惯性思维,让老师们在实践中没有去关注到事物的本质。









【第三部分】
对教材的思考

教材是儿童美术教育本质观点的最好体现。教材也反映着社会对教育、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解程度。儿童美术教材是儿童美术教育学阶段发展的产物。我们对教材的研读,一般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方式。在横行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体系的教材体系风格特点、比如湘版小学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活动贴近学生实际等等。较好的体现了主题单元性的编排方式。而人教版的教材开放性大,教材内容立体呈现,美术学科的双基有很强的体现等。在使用中,我们更有利于从学生的实情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习形式的组织。我们在使用教材时,要避免依赖教材,被教材捆住等现象。在纵向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教材设计者是如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儿童美术教育规律去认识儿童和教材的关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情特点等等,有利于我们整体把握学生的发展阶段,因材施教。

李老师在著作中谈到:从儿童美术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来看:涵盖了三个层次的研究:一是儿童美术教育课程政策的研究;二是相对全面的课程设计研究;三是每一位教师对课程实施中问题的研究。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遇到的最多的是第三类,也就是问题的研究,但我们不要局限与此,要跳出具体问题,上升到对课程的研究中去认识遇到的问题,从更高的层次和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解决问题。

在谈到具体的课程开发时,李老师提出了“学力”一说。所谓学力,不同于简单的“儿童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当前对学力的认识比较宽泛,李老师列举了日本教育界的三类解释:一是类同于“潜在的能力”;二是“为教学活动所获得的能力”;三是“通过特定的学力调查或测验的结果所反映出来的能力”。在他看来,学力并不是天然形成的,也不是单纯靠经验积累就能形成的能力,而是借助学习活动而习得的能力。学力的基座部分,在儿童美术学习中可视为“丰富的感受力与是直觉的能动作用”。他是通过动手表现与思维发展、综合、分析形成的基础能力;学力的核心部分与发展部分就是较完整的审美文化,综合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形成的技能和持续发展努力的统一。

日本的“新学力观”认为学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有(1)兴趣、动机、态度;(2)思维、判断、表达、技能;(3)知识、理解;这与李老师的基本吻合。

在李老师看来,学力在美术教育中不但是儿童美术学习能力提高的根本体现,是儿童人格及综合素质的基本要素,也是检验教学效果,课程实施的重要标准。这就为我们研究教材、设计教学活动、评价课程效果等提供了一把可操作的标尺。

具体在儿童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美术学力,要解决以下几个能力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二是分析能力目标;三是参与能力目标;四是价值目标;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这几者与我们新课程标准中谈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意目标是惊人的吻合。





【还想说两句】

写这些东西的本意是记录自己在读书学习过程中乱七八糟的一些想法,原计划还想结合学校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管理、学校管理层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定位和认识以及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与学校儿童美术教育的异同,还有具体的儿童美术课堂教学组织等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将李老师的一些好的方法记录和传播。无赖于动笔之时才发现口拙笔劣,无法深刻的领悟李老师的精髓,这也暴露了自己学习上的懒惰和不足。还是再次捧起书本,再次研读,以便更好的学习和领悟。



参考书目:

《萌动与发展》;

《中国当代儿童绘画》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

《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0:27 , Processed in 0.14906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