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语文的价值理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2-27 08:4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语文的价值理性
                                                    □狄  马
        语文,即语言和文学的统一。其中语言要培养的是一国国民,尤其是中小学生,对母语的认同感和使用能力;文学则兼具思想和审美的功能。前者强调的是它的工具性,后者强调的是它的人文性。好的语文课本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坏的语文课本则是二者只得其一,或貌合神离。
       思想当然很重要,但思想是不能悬空了谈的,悬空了谈的思想是没有力量的。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作家也都知道,文学不是手艺,但有手艺的性质。这个“手艺”就指的是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实际上,一国的文学水平代表了这个国家运用国语的最高水平;反过来讲,一个国家运用国语的能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因此,不管哪国的语文课本都十分重视对本国语言的汰洗和训练。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语文课本《美国语文》(马浩岚编译,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年7月版)体现出很强的母语意识。除了教材首章,因为编选的主要是印第安人的口头文学,新大陆上还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美语外,从第二章起,每章开头都介绍该时期的美语发展状况,比如诺亚•韦伯斯特和马克•吐温对美语的贡献,“OK”一词的来源,以及被抛弃的俚语、英语的全球化等等。加上课后的习题训练,《美国语文》可以说,基本上廓清了美语的发生、发展历程,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美语中所蕴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基因。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仓颉造字的说法虽无法证实,但从出土的甲骨文推断,汉字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中,汉语经历了一次次淬火熬炼,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审美规范和使用特点。比如“哀而不伤,怒而不怨”的美学风格,讲求“意境”、“韵味”的抒情范式……都几乎成了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
       1987年汪曾祺在哈佛有一次演讲,题目叫《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他说:
       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暗示出多少东西,传达了多大信息,即让读者感觉、“想见”的情景有多宽广。
        ……
       语言不是一句一句写出来,“加”在一起的。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那样就会成为“堆砌”。语言的美不在一句一句的话,而在话与话之间的关系。包世臣论王羲之的字,说但看一个字一个字,并不怎么好看,但是字的各部分,字与字之间“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中国人写字讲究“行气”。语言是处处相通,有内在的联系的。语言像树,枝干树叶,汁液流转,一枝动,百枝摇;它是“活”的。
       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汉语文学的语言特点:含蓄、空灵、讲求“言外之意”、“境外之象”。它的好处明显——简短、有力、能给人充分的想象余地,但坏处是太模糊了,和英语的科学、准确、逻辑谨严没法比。我觉得,我们的语文教材在讲解汉语的特点时,过分注重字词句的拆解训练,什么字音字形、字词搭配、病句辨析等,而忽视了汉语作为全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语种之一,它在整体上有些什么特点?经历了哪些演变的历程?和别的语种相比,它有哪些优长,又有哪些不足?结果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芝麻,丢了西瓜。多数学生往往中学毕业了,还不知道自己说了十几年的汉语、写了十几年的汉字,好在哪里,坏在何处。更不用说培养他的母语认同感了。
       究其因在于,我们的课本是为应付考试的,美国的课本是为培养“公民人格”的。用马克思﹒韦伯的术语说,我们追求的是“工具理性”,美国追求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当然离不开工具理性,但仅有工具理性,人就会被工具所奴役。落实到语文教材上,就是一本好的语文教材仅仅强调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语言,说到底,不过是思想的剪影。语言之美要通过文学作品来呈现;否则,就成了一堆僵死的符号。
美国语文与中国语文最大的不同,不在语言方面,而在价值方面。
       我们知道,人作为一种理性动物,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有思想的。这个思想可以是庸俗的,也可以是高尚的。一般来说,你的思想越是超越当下,越是超越及时的物质享受,价值等级就越高;反之就越低。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理性人”,这个“理性”主要指“工具理性”,就是用最有效的方式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个“利益”也主要指“物质利益”;但实际上人除了物质利益,还有精神利益,除了“工具理性”,还有“价值理性”。考量一个人和种族是否优秀,是否卓越,主要看他为自己预设的价值理性是否高远,是否符合永恒的正义法则;而不是看他用多少阴谋诡计为自己带来了多大的物质享乐。
       我们的语文课本恰好在这一点上,输给了美国。
       我们的那些字词训练、病句辨析都是为考试的,我们为每篇课文总结出的那些“中心思想”我们自己也不相信,但为了考试我们不得不那样说。因为我们有“同一片天空,同一个梦想”,那就是“考试”。至于考试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上大学。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找个好工作。找个好工作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吃好的,穿好的;再有志气点,也不过是为买豪车,住别墅。为了这个目标,我们可以假装快乐,假装相信“我们是XX事业的接班人”,甚至可以在作文中假装父母双亡,然后化悲痛为力量,日日上山砍柴,夜夜挑灯夜读,终于考上了重点中学。
       美国的语文课本不可能这么做。因为他们没有全国统一的高考(SAT即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只是俗称的美国高考,其实不是全国性的考试,而是由第三方组织的评估活动),教育部也没有权力过问各州的升学考试。他们当然也有考试,但那些考试由各学校自己出题,自己招生,自己决定考试的时间、地点以及应试方式。教材的优胜劣汰完全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不是权力干预和垄断经营的结果。一套教材要想在出版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能依靠诚实的信誉和专业的水准。这个专业水准当然包括装帧设计、印刷质量、课文选择、习题编排等“工具理性”的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你的编辑思想、教育理念必须符合大多数人的预期。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什么?公平、正义、自治、合作、开放、多元、自由与爱。
       在这种价值理性的引领下,美国语文可以说包罗万象、应有尽有。从《一个美国农民的信》到《葛底斯堡演讲》,从《公民不服从》到《一次经历种族歧视的记录》,从《对<解放黑奴宣言>的反应》到《葛底斯堡战役邦联方的叙述》,从《一个士兵的回忆》到《我将永不再战》,从南北战争时南军首领罗伯特•李将军《给儿子的信》到亚伯拉罕•林肯的《第二次就职演说》……美国语文展示的是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它把所有的困惑、矛盾甚至对立双方的说辞都搬到讲台上来,让学生自己去判断、分析与思考。
       在这种价值理性的引领下,人,那个在宇宙中被造的、活生生的、有尊严的生命,才是一切手段的目的,而不是相反。这种价值理性并不讳言功利,但并不以功利为最高旨归;它并不反对满足当下的需要,但并不以当下的需要为满足。一切训练都是为了提升人,而不是降低人;为了完善人,而不是割裂人。简言之,这种价值理性是以人为主体的目标理性,它是批判的,也是建构的。它要批判的是一个冷酷的、专断的、充满歧视与不平等的世界,它要建构的是一个人文的、自由的、充满关爱与道义感的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人,是一个个独立的、大写的、有灵性的生命,而不是一架架冰冷的考试机器。
       中国人没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这样的划分,但中国人有两组近似的概念:“道”和“术”,“道”和“器”。大致而言,中国人讲的“道”相当于西方人讲的“价值理性”,“术”和“器”相当于西方人讲的“工具理性”。孙子云:“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统术,以术得道。”这就是说,“道”和“术”是相辅相成的。又见《易·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此可见,道有规律和准则的意义,器指具体事物或名物制度;但道器不可分离,道在器中。庄子认为,上古之人心地醇正,道术齐备,后来天下大乱,圣贤不明,学者多以一孔之见自炫炫人,“道术将为天下裂”。
      我们的语文教材大概就是“道术将裂”的产物。时代发展到今天,固守了半个多世纪的“道”越来越拿不出手了,讲得也越来越没有底气了,于是就只能在“术”上下功夫;但离开了“道”的“术”犹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可言长久。莫若引得活水,培根固土,始可言复兴。但我们的教材恰好在这一点上陷入了一种价值迷乱:一方面,我们无法真正做到对西方的文学名著视而不见;一方面,又不愿承认名著中隐含的悲悯、同情与生命至上观念;那么,就只能在解释上下功夫。我们知道,作品若无解释者指陈其意义,它自己是不会站出来说话的。于是,我们把《我的叔叔于勒》解释成“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羊脂球》则“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虚伪和无耻”……在我看来,这样的解释还不如不解释,或者干脆像《美国语文》一样,不选一篇外国文学,方显得“道路自信”。
       初看《美国语文》,我对其中不设外国文学章节也感到纳闷,但慢慢就有了“同情之理解”。你让他们选什么,选谁的呢?如果他们在诗歌部分里,选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散文部分里选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小说部分里选了萨达姆的《滚开吧,恶魔!》,这套教材在美国就卖不了,在朝鲜会销路不错。这正应了周有光老先生的一句话:“文化流动,不是忽东忽西,轮流坐庄,而是高处流向低处,落后追赶先进。”信哉斯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7:13 , Processed in 0.07897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