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家笔下的父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7 10:00: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家笔下的父亲
宫立

  如苏童所言,“母爱的伟大使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和意义,但是对于许多人来说,父爱一直以特有的沉静的方式影响着他们”,父爱“它是羞于表达的,疏于张扬的,却巍峨持重”。

  虽然父亲不一定像母亲那样对我们嘘寒问暖,但是儿女的一点一滴,都落在父亲眼里,记在父亲的心里。假如儿女生病了,做父亲的心“就会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烈度降临于他们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儿女的些许进步,“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毕淑敏)。贾平凹谈起自己的父亲时,说:“我的作品从来没有给他寄过,姨前年来,问我是不是写过一个中篇,说父亲听别人说过,曾去县上几个书店、邮局跑了半天去买,但没有买到。我听了很伤感,以后写了东西,就寄他一份,他每每又寄还给我,上面用笔批了密密麻麻的字。”

  父亲也许长得并不高大,但他依然会义无反顾地用他那瘦弱的身躯为儿女遮风挡雨。冯骥才回忆:“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夜,我睡在地铺上。地动山摇的一瞬,我本能地一跃而起,扑向儿子的小床,把他紧紧拥在怀里,任凭双腿被乱砖、乱瓦砸伤。事后我逢人便说自己如何英勇地保护了儿子,那份得意、那份神气、那份英雄感,其实是一种自享,享受一种做父亲、尽天职的快乐。父亲,天经地义是家庭和子女的保护神。天职就是天性。”

  当然父亲的性格千差万别。在李霁野看来,“没有人比父亲再慈蔼,再诚恳,再牺牲自己,再宽容别人的了”,“他总有使人安心的抚慰,使人慰帖的言语”,“决没有过这样伤心的痕迹:觉得他的言语形容中欠缺了一丝一毫的爱”。作儿女的虽然知道父亲是疼爱自己的,但在父亲面前有时候还是会拘束,甚至胆战心惊。父亲是一个“修短适度,白面书生”,“并没有络腮胡子,也不永久绷着面孔”,然而身为儿子的李健吾却非常怕他,“一听见他咳嗽,或者走步,我就远远遛开,万一没有第二个门容我隐遁,只好垂直了一双黑黢黢的小手,站正了,恨不得脚底下正是铜网阵的机关隧道”。当然,父亲不在眼前时,就换了另一幅景象,“我就活像开了锁的猢狲,连跳带窜,一直蹦上房去。他出去了,这寺庙一样清净的院落,仿佛开了闸。忽然一声喧响,四面八方全是回应,兄弟姐妹凑在一起,做成热闹的市场。”

  在女作家苏雪林的记忆里,小时候她的父亲“见我们小孩从不正眼相觑,见女孩更显出讨厌的神色,别说拥抱,连抚摸都没有一次。我们只觉得父亲威严可畏,从来不敢和他亲近,甚至一听见他的声音,便藏躲起来”,但后来当父亲发现她喜欢读林译小说时,“凡有林译出版,便买了给我”,“他见我好画,又买了若干珂罗版的名家山水,后来还买了一部吴友如的画谱”,“他对我益处最大的是,给我买了一部附有注解的《小仓山房诗集》。以后他又替我买了《杜诗镜铨》以及唐宋各名家诗集,我之为诗乃渐有进境”。

  父亲在教育儿女时,有的习惯用长辈命令的口气要求儿女如何做。但在鲁迅看来,父亲“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父母作为儿女的第一任教师,要“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让儿女们“用全副精神,专为他们自己,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鲁迅),让儿女们“有智慧判别自己真正的能力。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选择做他最擅长的工作来完成他的事功。”(陈映真)

  做父母的生怕自己的儿女走弯路,于是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规划儿女的人生路线。身为父亲的汪曾祺对此却有很清醒的认识,“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女也都看在眼里。父亲在关爱儿女的同时,也在用一言一行为儿女作榜样。作为女儿的王安忆,就非常理解父亲的为人处事,“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同样的不加矫饰”,“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自己的良心便是一切行事的坐标了,所以他极少做违心的事。因他极少做违心的事,才可过得自在逍遥”,“他似是在人外,却颇得人缘;似是在世外,则又很积极,只是多了一种超然以应付人事与世事的变故。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父亲不可能陪儿女一辈子,总有离开的那一天。作为女儿的石评梅,宁愿“以我青春火焰,燃烧父亲残弱的光辉”,不希望身为家里顶梁柱的父亲那么早地离去,因为她知道“维持我今日家庭的绳索是父亲,绳索断了,那自然是一种莫测高深的陨坠了”。父亲走了,身为女儿的宗璞,突然一下“觉得这样沉重的孤单”,“在这茫茫世界中,再无人需我侍奉,再无人叫我的乳名了。这么多年来,每天清晨最先听到的,是父亲卧房传来的咳嗽,每晚睡前必到他床前说几句话。我怎样能从多年的习惯中走得出来!”操劳一生的父亲离开自己已经二十多年了,身为儿子的陈忠实依然时刻想念他。父亲走了,但他生前亲手种植的椿树还在,“成为一种心灵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心里”。陈忠实“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番,温习一回父亲”,看到这个椿树,仿佛父亲还在,“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没有任何腌臜的事能够把人腻死”。

  “不管我们有多么坚强,有多少庄严而神圣、沉重而严肃的东西作为了生命的支柱,可是我们依然还是需要一些温柔的东西、拙朴的东西”,父亲给予儿女的正是“那最不起眼、最不动听,却其实是至为宝贵的亲情”,“最琐屑的,甚至是默然的一份关爱”(刘心武)。

  (作者:宫立,系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5:58 , Processed in 0.0795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