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华文化魅力之旅:品读汉字 发现中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2 11:0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华文化魅力之旅:品读汉字 发现中国

  陈寅恪说:“每解读一个汉字,就是解读一部文明史。这每一幅图画,也是一部人类的思考史。”汉字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谱系,它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等不同书体形式的变化,有着独特的美感,其中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中华文化的脉络。当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文化旅游不断融合,“发现汉字之美”为人们行走天下,增添了魅力。
  走近大众
  “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已在国家博物馆展出1个多月,仍然人气火爆。12月1日,甲骨文文化展厅里人头攒动。入口处,一群孩子围在一块电子展示屏前,仔细观看“车、水、马、虎、周、王”等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简体字的不同写法,还不时在纸上做记录。“甲骨文就像画画一样嘛,你看‘马’字还画着鬃毛呢!”一个孩子像发现了宝贝一般激动起来。
  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国家博物馆举办的这一展览,从中国字的视角呈现中华文明,也让甲骨文这一“艰深”文字走近更多普通大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1999年即开始创作甲骨文设计系统。在展览尾厅,一些观众正排队体验制作甲骨文吉祥话、扫码获取甲骨文表情包。这些妙趣横生的体验活动,均出自陈楠的团队,一下子拉近了观众与甲骨文文化的距离。
  而在发现甲骨文的河南安阳,甲骨文更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11月下旬,记者来到安阳,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外的广场边,一位老人正用特制的笔蘸水在地上练习甲骨文书写,这是他每天的功课。博物馆内,一排画板让记者和许多游客驻足。那是一些孩子们的绘画作品,上面画着长城、天安门或是中国地图等,每一幅上都用甲骨文写着“祝福祖国”。如今,在安阳,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对甲骨文书法都不陌生。前来参观的葛先生正用手机拍下一幅甲骨文图片,以便“回家对照着练习”。“我写得并不好,纯粹是出于个人兴趣。”葛先生笑言,“作为一个安阳人,总得会写上几个甲骨文。”
  由字解文化
  日前,“设计中国·魅力汉字”展览在希腊雅典举办。“汉字很难,但充满了魅力和神秘感,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写照。”参观展览的雅典市民希望通过了解汉字来感受中国。
  孟子研究院副研究馆员殷延禄结合《说文解字》来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迄今已有十五六年。“传统文化要走近大众,一定要用老百姓听得懂的、通俗的语言讲解,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殷延禄说,每一个汉字背后都蕴含着当时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典章制度等,“了解汉字,才能够了解文化的源头。”
  几年前,殷延禄去山东一个省级文明村作精神文明宣讲,结合“老”和“孝”两字在造字之初的含义、演变,向村民们讲解孝敬父母、和谐邻里的意义。这种“解字”的讲解方式,让在场的老百姓感到非常亲切易懂。两年之后,殷延禄再次来到这个村庄时,村里的一位老人主动走向他,“你就是那个讲解‘老’和‘孝’的人吧?”老人的关注,让殷延禄心中为之一动,“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文化魅力,这样的文化才是能打动老百姓,能走进他们内心的。”殷延禄说。
  汉字变文创
  今年10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期间,许多外国友人走进运动员村的汉字造梦展馆,笔蘸墨汁,一笔一划地模仿写下汉字,亲身体验汉字的魅力。
  “汉字造梦”是武汉本土的文创平台,聚集了众多对汉字感兴趣的艺术家、书法家、大学生,他们把对汉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创作成实体艺术,向世界展示中国汉字的魅力和汉字文化。
  “汉字造梦”是一个缩影。汉字正成为中国文创产业的一大宝库。今年深圳文博会上,一个名为“字在”的展区吸引了许多观众。馆内大量的汉字文创产品,兼具传统与创新。据工作人员介绍,“字在”这一字文化创意品牌,以千年活字为媒介,融合汉字艺术与现代设计,传播汉字文化,让活字这一伟大发明重新焕发活力。
  连续举办11届的海峡两岸汉字节,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大品牌。今年海峡两岸汉字节配套竞赛活动——“乐活汉字·魅力文化”2019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中,汉字成为参赛者们驰骋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沃土,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的1200多件作品参与角逐,这些作品或展现十二生肖的汉字演变,或用多媒体演绎昆虫与汉字的微妙关系;或将汉字设计融入八音盒中。未来,这些作品将会吸引更多人了解汉字、品味汉字。
  国家博物馆内,参观结束的孩子们意犹未尽,在家长的陪伴下,他们在一件件甲骨文元素文创产品前流连。这些文创产品或许会成为人们一步步走进神秘甲骨文世界的钥匙。(本报记者尹婕文/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2:48 , Processed in 0.05656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