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平原: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14 11:16: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平原: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
  随着年龄增长,我有幸不时应邀在各种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致辞。渐渐地,摸索出规律来——毕业典礼致辞不妨放松,没必要太叫真,因人家已经完成学业,明天就要走上社会大展宏图了,你还千叮咛万嘱咐,其实是没有意义的,说不定还讨人嫌。因此,注重现场效果,大家都很嗨,没纰漏,这就行了。开学典礼不一样,都有新鲜感,学生们踌躇满志,师长若讲得好,多少还能发挥作用。正因此,这回应邀在北大中文系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演讲,我决定认真准备。
  这一认真,可把我害苦了——翻阅自己历年在各种开学典礼或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发现好多精彩的话都讲过了,不好意思重复。若改为应景文章,则或太俗,或刺耳,弄不好还翻车。思前想后,还不如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三十五年间,如何从一个咄咄逼人的博士生,变成了循循善诱的老教授。时光流逝,不只时代变了,入学典礼的致辞方式也在悄然转移,诸位不妨以知识考古的眼光,看待我不甚精彩的演说。
  记得很清楚,35年前,也就是1984年9月的一个下午,暑气未消,北大文史楼三楼的教室里热气腾腾,坐满新入学的研究生及指导教师。我经历过上山下乡,年龄偏大,作为北大中文系第一届博士生,不太容易被豪言壮语打动。可猛然间一声断喝:“你说全世界研究汉语言文学哪里最好?”不容听众反应,教授自己作答:“当然是我们北大!”不用说,“我们北大”四字一出,研究生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腰杆,会场里静穆了好一阵。连我这么挑剔的听众,也都被深深感染,更不要说学弟学妹们。这个细节,我在《“最好”的感觉》(200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校刊》)一文中提及,不过没说那“一声断喝”的教授名字,这回透底——那是著名语言学家叶蜚声教授,当时是北大中文系副系主任。
  我的学生中有不少纯北大,甚至有从北大幼儿园念起的;我则是带艺投师,博士阶段才进的北大。正因不是纯北大,我特能体会北大的好,也了解北大的缺憾。北大百年校庆时,我写了好些谈论北大的文章,普通读者认定我为母校评功摆好,北大领导则埋怨我表扬得不够,尤其不该在关键时刻挑刺。在《从中大到北大》(【香港】《纯文学》复刊三期,1998年7月)中,我比较北大与其他中国大学的差异:“记得张爱玲说过,香港是个夸张的地方,在那里摔一跤,比在别的地方摔的都疼。北大也是如此。在这里,出名容易,失名也不难,而且速度都很快。……正因为太容易得名,北大人必须时刻警惕名至而实不归的危险;也正因为可能领导潮流,过度热心于此,难免为潮流所裹挟。”多年后,在另一篇文章中,我把话说得更明白:“在我看来,这是一所戴着耀眼光环、某种程度上被拔高、被神化了的大学。身处其中,你我都明白,北大其实没那么了不起——就像所有中国好大学一样,这里有杰出的教授与学生,可也不乏平庸之辈。面对父母谈论子女时骄傲的神情、亲朋好友以及同龄人欣羡的目光、社会上‘爱之深恨之切’的议论,作为北大人,你我都必须挺直腰杆。享受北大的‘光荣与梦想’,也就得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你我都会碰到许多难以逾越的困境,记得身后有无数双殷切期盼的眼睛,就能尽力而为。”(参见《训练、才情与舞台》,2011年8月3日《中华读书报》)
  北大百年校庆时,我说过一段很提气的“大话”,后来常被引述。我说:北大目前不是、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北大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因为,北大伴随着一个东方古国的崛起而崛起,深深地介入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一历史进程。对于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责的大学来说,在思想文化乃至政治领域里如此大显身手,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因此而形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大传统,以及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的远大志向,在我看来,不应该随着时间流逝而完全失落(参见《北大人的精气神儿》,2001年5月16日《中华读书报》)。我当然明白,白云苍狗,世事变幻,一代代北大人的表现,并不都尽如人意。但有时候是大环境的问题,不是你想“铁肩”“妙手”就能“铁肩”“妙手”的。
  初为北大人,你最先感觉到的,必定是校园里四处弥漫着的“豪气”。迎新会上,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是稚气未脱的学生代表,全都一副指点江山,舍我其谁的模样。可时间长了,你就会明白,读书做学问,或者服务社会,光有志气与豪气还不够。十五年前,轮到我在开学典礼上致辞了,我说:“自从我读大学起,一直到今天,出席过无数次‘开学典礼’。这种场合,总会有著名学者谆谆教诲,除了提要求,再就是给鼓励: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开始听了很激动,渐渐有点怀疑:这是不是也属于进化论之类的神话?到目前为止,备受鼓励的我,并没觉得自己已超越师长;推己及人,我也就不想乱抛高帽,说你们将来一定比我强。其实,每代人都有自己的机遇与局限;祸福相依,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努力。”(《同一个舞台》,2004年9月8日《中华读书报》)自以为推心置腹,可学生们听了不太开心,说是缺少激情,没能让他们热血沸腾。
  于是,我也开始讲究说话艺术,立场还在,但口气委婉多了,比如提醒北大学生:“任何一所正规的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稳定的教学秩序;但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像北大一样,容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因而可能桀骜不逊的学生。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一旦有了规矩,必定对个人志趣与才情造成某种压抑。如何在规矩与个性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让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既感觉如鱼得水,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教育家来说,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设立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北大人的精气神儿》)。表扬北大“兼容并包”,学校管理灵活,学生活动空间较大,可我还有下半句话,常被有意无意忽视——天才毕竟极少见,空间大而规则少,导致北大毕业生水平参差不齐。单个人你看不出来,能被广为传播的,都是杰出人才;必须有全局眼光或俯瞰视角,才知晓事情的另一面——依北大之地位及国人之期望,成材率不够高,是个隐藏多年的大问题。
  能考入北大的,都是有才情的;在中国,北大的舞台可以说是最好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北大毕业生日后表现欠佳?这就说到北大人普遍存在着的对于天才的期盼,以及对于训练的藐视。我多次引用我的导师王瑶先生的隽语:当初我来北大呈送论文,钱理群转达王先生的两句评语:第一句“才华横溢”,很好;第二句则让我惊出一身汗:“有才华是好的,横溢就可惜了。”诸位请记得我的提醒——好大学及好教师能做的,不是平地起高楼,让笨蛋成为天才;而是让你们的才华别随意挥洒,尽可能聚拢起来、提升上去,以及在某个关键时刻精彩绽放。
  十一年前,也是北大中文系新生入学典礼,我的发言题目是《请加入这道“风景”》(《启迪》2008年8月上),其中有这么一段:对北大学生的自视甚高,我虽略有怨言,但表示理解和同情。记得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开学典礼上,老师都告诫我们要谦虚谨慎。但在北大,经常听到的却是鼓励:要立大志向,做大学问。……在一个讲究实惠,普遍缺乏理想性的时代,北大学生的“迂阔”和“狂傲”,还是挺可爱的。只是为了让其日后走上社会,别摔太大的跟斗,必要的时候,会敲打敲打。但有言在先,将北大学生训练得全都谦恭有礼、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那绝不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不为时尚及潮流所裹挟,在相对宽松、自由且优雅的燕园里独立思考,努力耕耘,每年都会从这里走出若干杰出人才。今天在座新生305位,不可能每个人日后都取得伟大的业绩,学校及院系的任务是尽可能提高成才率,落实到具体学生,则希望将来站在第一梯队的,有你们坚定且靓丽的身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12 , Processed in 0.05803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