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书的口味和眼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7-29 15: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书的口味和眼光 | 张宪光

作者:张宪光

在知识传递的历史过程中,书一直居于中心的地位,故而那些书籍匮乏时代的大师往往很强调书籍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书跟最好的头脑、最有情趣的人展开充满激情的对话。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书籍过剩,是知识传递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网络化,读书的吸引力似乎没有以前大了,以前花在读书上的工夫都被那些有意思的网站给吸走了。所以一到“世界读书日”就有很多人大声吆喝,让大家读书,推介各种各样的读书文章,一些网站、公众号通过广告、优惠码、书单、排行榜等形式发动一波又一波促销和宣传,一些明星作家也纷纷登场上演好戏。然而读书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事,有的人你劝他读书好像是害了他,有的人不劝依然照读不辍。对有些人来说,读书只是谋生的工具或作秀的道具,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方式,关键是自己的定见如何。
读书大体仍可分人们常说的那两种类型,一是被迫的,一是主动的。被迫的读书,以学生和教授最典型。学生的功课,不得不读,不然老师和家长要联合起来收拾他们,而且关系未来的饭碗,总是不能不上心。但被迫读书,往往令人不爽,那些要求背诵、默写的文章总有点面目狰狞、不怀好意的味道,甚至鲁迅嬉笑怒骂皆成妙文的杂文,放在课本里让学生来读,也有这种感觉,遑论其他。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怎么读得懂有着巨大人生容量和忧患的书呢?可是那些和思想有缘的人,往往借助那些超出他们心智水平的书确立自己的起点。硬读,也就是啃难懂、枯燥的书,对学生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但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读自己看得懂的书,其实是很亏的。当然,这必须和书有缘才可以。无缘的人,终生只是把书当作敲门砖,用完了,就扔掉了,带着快意和愤恨,也是可怜的。而教授学者为了稻粱谋,要评职称,不得不读书作文。这种读书,苦是苦的,在这生存竞争愈来愈激烈的时代却也不得不如此,一些重要的著作也常常是这样写出来的,可是制造的垃圾恐怕更多。
读书最惬意的,乃是那种没有外在功利目的,出于纯粹的愉悦而读书,可以随意翻阅,愿行则行,愿止则止。然而这种读书对人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又要有品位和鉴赏力,常常要读过一些对自己重要的书才能获得这种能力,不是那种深知书籍奥妙的人很难做到。
关于读书,一个常见的论调是要读经典,可是哪些是经典,由谁来规定,常常莫衷一是。我们是遵从胡适所开的书单来读,还是跟着布鲁姆的著作一一读下来?恐怕都不现实。有些大人物的书单,主要是开给有志于学问的人的,对普通读者来说其中多数书是完全不必读的,至于布鲁姆关于经典的界定也有一些争议,我们也完全不必理睬他们的意见。我觉得伍尔芙的建议很好,她说一个人读书完全不必听什么指导,只要凭着自己的天性、头脑自己决定就好。因此读什么书,要放出自己眼光,由着自己的性子与口味来选:自己喜欢的,就多读些,不喜欢的姑且就不必读,如此方能建立起一个人的阅读口味。
人生是一次无法重复的试验,读书口味的养成也是,一个人一开始读到些什么书,大抵不是我们自身决定的,有幸与不幸之别。有的人一上手就是米兰·昆德拉或莎士比亚,有的人则是金庸,有的是《红楼梦》,有的是海明威,有的是几米漫画,有的是《父与子》,其中并无高下之分,也不决定你能读成什么样子,关键是你是否被打动,觉得有趣味。如果有些书打动了你,以此为契机扩展阅读面,掌握一些技巧,再有意无意地挖掘一番,这个时候就有点口味的底子了。倘能再稍微扩大到两三位喜欢的作家,就已经接近理想状态了。关于口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偏食,要做个杂食动物。一个人不能总是吃饕餮大餐,也要尝尝一些风味小食;不能仅仅停留在湘菜的范围里,还要尝尝川菜、粤菜、西北菜、新疆菜、鲁菜等等,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西餐。从学科的角度上来说,鲁迅先生曾给出至今不过时的建议:学理科的偏偏要看看文学书,学文科的要看看科学书。今天的科学书门槛越来越高,文科生读起来有些吃力,然而普及类的科学书总是要读一些,跟科学有关的哲学书也要翻一翻。这是一个数码物和算法的时代,我们被其宰制了,却浑然不觉,这种生活的常态应该引起我们的警醒。读书要杂,还体现在也要读一些不怎么样的书,因为后者常常是好书的背景,没有这种比照,好书的好便不是很真切。
除了口味,读书还要有眼光。首先是知道哪些书好,哪些书不好,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前几天浏览畅销书排行榜,上榜的大多是一些“快递员”“导游”类型的书,也就是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充当骑驿的书。其中有关古典诗歌、哲学方面的书较多,通常只是复述一番内容,加上一点似是而非、言辞浮华的议论而已,像顾随那样将自己的新鲜体验、独门心得融进书本的人,实在少之又少。这种需求表明,一些读者不能直接阅读古诗文,便借助这些“快递员”将古人的苦恼、欣悦转运过来,然而那些如同明星一样的“快递员”常常不合格,甚至是很庸俗的。这正如生产商不为人知,中间商却人尽皆知。除非一个人对这种现状很满意,否则总要想法子摆脱对这些“快递员”的依赖,只有如此,一个人才开始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了。即便需要“快递员”,我们也要搞清楚什么样的是好的“快递员”,也要有真正的感受、领悟风景的能力。通常情况下,评量一本书最好的标尺是时间,那些经历时间苛刻检测还依然活着的书,总是值得一读的,但它究竟是一个人的毒药还是丰富的营养,全凭个人的缘分和悟性。
眼光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搞清楚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书都是不值得读的。许多书都是短命的,不管它今天多么牛,过不了多久就会被丢进垃圾堆,除了那些有考据癖的家伙,再也无人理睬。关于这一点,叔本华说得刻薄,却很在板:“在文艺界中,也有无数坏书,像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这些书原是为贪图金钱、企求官职而写作的,却使读者浪费时间、金钱和精力。因此,它们不但无益,而且为害甚大。现在的图书泛滥成灾,十分之九是以骗钱为目的,作者、评论家和出版商同流合污,朋比为奸。”前段时间纷纷登场“献技”的一些网红“哲学家”,不乏这类货色。因此,为了避免成为“僵硬的书橱”,尽量不要让那些很快死掉的书占据我们的时间,不要让它们挡住了真正的智慧之光。否则的话,阅读就不是我们的精神避难所,而是一直伴随着你的坟墓。
写诗和打铁、造船一样,是门技艺,其实读书也是如此,没有一定的手艺恐怕不能成为一个全票读者。读者的手艺,常常要借助深度阅读来锻造,比如要进入作者的一段特别的经验,要理解他的观念,要明了他的各种技术试验或花招,要分得清他说话的语调和音高,要闻得出作品的体液和味道,要入其内,达到一种与所读之书融为一体的地步,与人物同思想、同呼吸、同悲伤、同烦恼,但又要出得来,保持反省的角度和距离。达到这一步,通常需要一些专业的“快递员”,然而那些“快递员”的行话通常总是令人生厌的。
读书可以让我们进入时间,迈越往古,逆接方来,也可以让我们体会什么是最庞大的悲伤和孤独,什么是高贵与卑劣,什么是最猛烈的火和最醇厚的酒,而最好的结果却是可以发挥一个人的天赋能力,是自己获得了生产力,可以创造性地写作和思想。读书就像采矿,通过冶炼丰富自己,进而可以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然而残酷的事实是,最好的精神生产者不是依靠阅读来写作的,而是依据生命和生活,因此由读书派生出的生产力似乎永远是次一等的写作。当然,读书也并非总是让人受益,除了让人眼睛近视、精神不振、孤僻寡言,最坏的后果就是读书越多让人变得越愚蠢。其原因不外乎如下几点:一是将自己的头脑完全让渡给作者,不能独立思考;二是脑筋僵化,狭隘自是,缺少同情心;三是把读书变成了自我驯化。以上任意一条,都可以让人变得愚蠢,如果合在一起,那真是要失掉了基本的判断力和德性。培根说读书可以明理,对一些人这话是有效的,对有些人则是无效的,因为有些人读书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不关心其中的“理”,也不是用它来增进理性思考能力或娱心养性。
读与不读,看起来是个问题,实际上不是个问题。不读书,可以听书和音乐,可以看电影、看视频、打游戏,可以旅游、行走、看博物馆,获得有效信息和艺术滋养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了,但读书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善读书的人来说,书中最好的那些东西常常变成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甚至是最重要的部分。

作者:张宪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12:05 , Processed in 0.09815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