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温儒敏:作文教学第一要义并非文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11 12:29: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儒敏:作文教学第一要义并非文笔

当前语文教学的偏向,“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我曾经写过专门的文章,认为 “文笔”并非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目前,过分看重“文笔”的偏向很突出,应引起高度警惕。
语文课历来注重文学性,注重修辞、文采,文学类课文在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文学作品在情感教育和学习表达方面有特殊的功能,语文课多选一些文学类课文,是必要的,特别是小学与初中。而到高中,则应当适当增加非文学类的课文的比重,包括理论性应用性的文章。
总的来说,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践,我们的语文课还是格外注重文学的,这容易给人印象,好像“文笔”好就是语文好,其实不见得,两者不能划等号。
中小学生学习文学,是为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为了学习语言表达,但不是为了学会创作,更不是为了培养文人。
我看有些初中语文教材的思考练习题设计,太过偏重文学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这是舍本逐末,偏离语文教育的宗旨了。
我们许多老师都是中文系毕业的,对文学创作比较有兴趣,在文学技巧手法方面也好像比较好发挥,“有讲头”,教学中很自然就往文学的方面偏,偏重于“文笔”了。
我觉得对这种偏向应当有所反思,回到语文教育的宗旨上来考虑问题。目前语文教学偏重“文笔”,不见得就是钟爱文学,也不一定是重视审美与情感教育,而是另有功利化的考虑。为了准备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改卷子老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
最近某语文刊物组编了今年高考作文的专刊,收录有今年各省市高考高分和满分的考场作文四十多篇,每篇都有讲评。我粗略看过,发现其中大多数都有“文艺腔”。所谓“文艺腔”有这么几个共同点:
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
我试图说服自己:这毕竟是青春文章,难免华丽、幼稚。问题是这些都是高分作文,而且改卷老师也都比较赞赏的。可见前面说的作文教学太过注重“文笔”,以至“文笔”成了作文教学的“第一要义”这一判断,大致是符合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的。
为什么会太过注重“文笔”?
首先是传统的延续与影响。从历史上看,偏重“文笔”是语文教学的一个传统,自然有其理由,可是这种传统培养出来的学生,很在意“文笔”,思考力、分析力与创新能力却不见得好。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学语文是人文教育而非文人教育。传统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文人教育”,其得失是可以专门去研究的,但影响不能否认。现在的基础教育应当是公民的普通教育,而不是“文人教育”,即使语文课要有文学审美的教育,也只是培养“全人”的需要,而并非要培养文人。
过分重视“文笔”,还和中考与高考的负面影响有关,这是更主要的原因。
中考和高考作文命题大都偏于文学的感性的路子,而且重视“文笔”的考查,这就影响和制约着语文教学。拿高考作文评级来说,有意无意在鼓励偏重“文笔”,这是个问题。
现有的高考作文判定分数设定了基础等级与发展等级,前者是较差和一般的,而发展等级则含有四个要素的评判:
深刻(其实对中学生比较难,还不如立论有新意),丰富(材料,形象,意境),文采(也就是文笔,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修辞),创见(独到见解,这也很难)。
其实“深刻”、“丰富”和“创见”都较难,也不太容易评判,唯独“文采”比起其他三点容易达到,也较好把握,改卷子“操作性”较强,这就让人感到“文采”或者“文笔”是比较看得见、也容易“拿分”的,大家都乐意在这方面投入。
许多老师训练学生,就把“文笔”作为最重要的应试手段,甚至等而下之,当作一种“眼球”战术。“文艺腔”所以成为风气,跟这种考试的指向有关
看来高考评分等级还是要改一改,适当淡化“文采”或“文笔”要求,强调从字顺以及分析、概括、表达能力。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基本和主要的,其次才是文采、抒情、审美,等等。中考和高考作文主要考什么?主要还是考文字表达能力,当然,其中也就包括思维能力,至于文笔、文采,虽然也应纳入评分,但不应是主要的,考试也不应当侧重考这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6:12 , Processed in 0.05607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