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计划经济缓慢发展时期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具体时间是1950-1978年。孝感的照相业,与计划经济时代相适应,高度稳态经营,积极服务社会;照相业的前辈,整体收入不高,却能始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既给当地提供了长期基本的友好服务,又培养了许多摄影后俊。这个阶段,属于孝感照相业的持续发展阶段。 1、孝感摄影行业的经营管理,在这28年里,始终与国家经济体制格局同步、同态。1956年的孝感照相行业,走上合作化道路。以后,逐步发展为集体经营。在计划经济时代,孝感照相馆业,集体经营门店较少,但规模扩大,照相环境、硬件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行业维持阶段,往往不太赚钱。解放后到合作化之前,孝感老八家照相馆还在维持。在技术发展上,王寿民、张幼篪等,从自然光照相,发展到利用灯光摄影。在相互关系上,行业竞争较激烈。照相生意做得比较好,当时是青松照相馆,但因为税务纠纷遭受冲击,祖传的房产,也被抵债。 3、青松照相馆主王寿民先生读过私塾,不仅照相业务精湛,而且能说会道,文字书法尤为胜强。受组织派遣,1956年他牵头组织互助合作,主要参与人员,有胡俊三,魏雨亭,李少民,刘子清和艾其祥等。照相地址,主要在城区解放街,其中包括王寿民的家。李少民,一度转移到花园(现孝昌县城)从事照相义务。合作化,特别是集体经营以后,孝感城区只有解放照相馆比较出名,历史上的八家照相馆,全部顿然消失。 4、1956年以后的集体经营阶段,孝感照相馆门店减少,但房舍规模扩大,装饰比较规范,工作人员也逐步增多。到改革开放前,孝感国有集体的照相馆,主要有解放街、米酒馆、商业大楼和火车站照相馆。四个照相馆的人数,高峰期依次达到20、30、20、10多人。集体经营时期,对上,属于商业系统,主要归饮服公司管辖。对下,分工细致。前台,专职开票;摄影,专管照相;后期,专司冲扩照片;着色、精修,一般由技术强的师傅进行。 5、大锅饭,吃不好,但也饿不着。在集体经营时期,照相馆的工作人员收入,与服务行业的工资水平大体持平,如新人月收入有20多元,老人工资高的有40多元。许多照相老人,数十年如一日,一直工作到退休。技术权威人士如王寿民、李少民等,还返聘拿补差。退休人员的养老待遇,虽由单位出,但也是有保障的。 6、对人员的行业管理,内外有别,但能坚持择优录用,孝感集体照相馆先后进来一批业外新人,补充了新鲜血液。同时,按照政策规定接班,内部招收比较普遍,代际继承比较多。但集体照相馆,职业容量毕竟有限,老一辈照相师傅的子女,更多地还是从事其他行业。比如王寿民先生,有五个子女,只有两个子女接班继承父业。 7、集体经营,行业垄断,对外缺少竞争;内部条块分割,调动频繁,师徒关系没有解放前那样明确稳定,工作日程政治学习多,业务技术研究少,技术更新发展不快,尤其是体制僵化,苦乐不均,个人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8、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质量和效益决定生存状态。孝感国有集体照相馆,在上个世纪末,逐步完成代际交替。面对市场的快速变化,新人已经居多的集体照相馆,虽然采取了一些奖勤罚懒,优化组合的应对措施,但由于历史包袱沉重,船大难调头,最终还是在竞争中败下阵来。 9、照相,既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应用技术,同时也属一种可以传之久远的历史文化。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存在。计划年代的照相业,个人吃集体的大锅饭,集体吃国家的大锅饭,技术进步发展缓慢,利弊杂糅甚至弊端更多;但其承前启后,长期经营,在照相文化摄影艺术方面,还是有特定传承功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