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0 12:0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彭书雄: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中国社会科学报》第474期   2015年6月5日  作者:彭书雄

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在国家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形势下,大学语文教育危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与改善,但大学语文教育仍面临“十大”现实困境。

一是对大学语文教育的战略地位认识不深。近年来的大学生母语素养问题和大学语文教育危机问题,究其原因,归根结底首先还是认识问题。由于受“工具性”认识所限,大学语文教育的战略地位始终难以凸显。但在新形势下,大学语文的人文属性能够更好地将语文教育同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其战略地位才得以彰显。大学语文教育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教育,是面向全体大学生有效传播母语文化的重要途径,它在服务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支撑性和战略性作用。我们只有站在“教育”、 “学科”和“母语文化传播”的高度,去看待大学语文教育问题,其战略地位将会更加凸显。

二是国家语言规划和语言教育政策有失偏颇。在中国如果缺乏有效的刚性政策支持,很多事情都是很难办的。从目前来看,大学语文教育虽然有百年历史,但发展非常缓慢,处境十分尴尬,这与缺乏国家刚性政策的支持和科学合理的语言规划不无关系。大学语文教育问题,从表面上看,是教学质量的问题;而从深层次看,则是中国教育体制和语言教育政策的问题。在中国高校,大学语文教育倍受挤压,大学语文教师平台资源少,课题申报与文章发表难,职称晋升难度大,地位待遇低,都是这一问题所引起的表层现象。所以要改变大学语文教育的尴尬处境,必须治标先治本,解决体制和政策问题。

三是大学整体人文教育环境影响不佳。大学语文教育的突围寄希望于大学整体人文环境的优化。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既是学校文化底蕴之所在,也是学生文化底蕴之所在。无论是在世界上还是在中国,任何一所优秀的大学,都有较强的人文学科和深厚的人文传统。当下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环境不佳,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学校领导认识不高,重视不够,领导不力;二是教师视野不宽,素养不高,底蕴不厚;三是教育观念陈旧,传播方式不当;四是英语考级教育和“快餐式阅读”,极大地挤占了学生的几乎所有时间,淘空了学生的人文灵性。这些都对大学人文教育,尤其是大学语文教育影响巨大。

四是受急功近利教育观与社会从众心理的影响。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一切追求短平快,追求眼前与显性利益,忽视长远与隐性利益。受其影响,在教育领域表现为,重科技专识教育,轻人文通识教育;重显性知识教育,轻隐性知识教育;重职业教育,轻“成人”教育。在家庭方面表现为,重影响孩子升学和就业的显性教育投资,轻孩子的“成人教育”投资。受其影响,大学生虽然母语素养不高,但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的严重性。在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和社会从众心理面前,大学语文教育仅靠教育者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去坚守,还真有点力不从心。30多年的大学语文教育如果说还有一定的发展的话,那是广大语文教师“坚守”与“决不放弃”的结果,是新闻媒体和民间力量不断呐喊的结果。

五是大学生母语水平得不到有效检测,用人单位无法提出母语要求。这些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处境尴尬,除了其它因素外,还有就是缺乏一个有效的国家标准和权威考试,使得企业用人单位在没有人才能力标准的情况下,只能用英语四、六级标准,或用第一学历是否为“211或985”学校为标准去评价人才,决定录用与否,这是十分不科学的。当然,对于用人单位来讲,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国家提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决策,与此相适应,国家应该在教育、就业、学位职称考核认定、公务员考核聘用等方面规定汉语能力标准,引导、激励大家学好汉语,提高高级语用能力。如能这样,大学语文教育生态就会有所改观。

六是大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有限成果支撑不了大学语文教育的学科化发展。早在1986年,我国现代大学语文教育的开拓者著名教育家匡亚明教授、徐中玉教授就已经提出:“大学语文业已成为一门新兴学科”、“大学语文是一门边缘学科”。 而事实是经过百余年发展,大学语文教育学科至今依然没有建立起来。主要原因是大学语文教育理论研究严重滞后。作为学科的大学语文,在学科名称、学科归属、学科功能、学科发展史、学科体系、学科标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一片空白。所以“大学语文”只有在解决了上述基本理论研究的前提下,才能走上学科化的发展道路。而在当前教育领域极端强调专业和学科的大背景下,大学语文教育要想获得学科待遇,享受学科政策,是何其艰难。

七是与中文学科各专业相比,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整体学术水平不高。从全国来看,与中文学科各专业师资力量相比,无论是学历学位、职称结构,还是学术水平,大学语文师资普遍较低,大学语文教育缺乏一支稳定的专业化、职业化教师队伍。但从发展的趋势来看,稳定而又专业化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将是大学语文教育获得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大学语文教师与中文专业教师相比,有一定的独特性,中文专业教育追求专深,大学语文教育追求博广,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如不具备这些,要想成为一名高水平或合格的大学语文教师,那是很难的。

八是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乱象丛生,可供选用的高水平教材十分有限。教材是学科与课程教学的根本,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质量如何,是影响大学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1980年至今,全国大学语文教材编写数量已经超过1402种(2006年的数字),这是任何一个学科或一门课程都少有的现象。在这些教材中,真正高水平、有特色的教材不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乱象已从十年前的“一家独大”,发展到今天的“诸侯混战”,这种现象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大学语文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建立《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与使用的规范机制,已是当务之急。

九是大学语文教师改革意识不强,教育观念与教育方法依然落后。大学语文教育只有改革创新,才能赢得地位与发展。大学语文教师必须树立改革与创新意识,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合课程性质的、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大学语文教育新模式与新方法。而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语文教师不研究课程性质、不研究教材内容、不研究教学对象、不研究新模式与新方法,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参,其结果是继续败坏大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胃口,让大学生爱上“大学语文”不容易。

十是大学语文教育缺乏显性教育效果,不能获得大学领导的有力支持。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属于人文课程,是隐性课程,其教学效果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它需要时间积淀与内化,才能显现出效果。但这与主管教学领导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短期政绩观极不相符。他们热衷于显性的、浅层的、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各种竞赛活动,虽然这些也属于“大学语文”的内容,但大学语文教育最核心的任务应该是以经典文学文化文本为载体,以经典研读为主要方式,深度拓展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批判能力。而这些又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出来,所以他们觉得大学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故也难引起他们的重视。

如何突围当前大学语文教育的“十大困境”?笔者认为:一是建议国家和地方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主管领导,要站在“文化强国”和“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学语文教育对于促进国家文化发展、提升全体大学生文化素质及全社会文明素质的重要作用;二是建议国家语委和教育部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业组织和专家优势,做好国家语言教育规划顶层设计,赋予大学语文教育以完善的刚性政策,确保大学语文教育事业有足够的资源投入,能够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三是建议学科设置管理部门,尽快理顺与解决大学语文学科设置与归属问题。四是建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要充分发挥研究平台作用,做好理论研究规划,带领全国大学语文教师,大力开展大学语文基本理论研究,解决制约大学语文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推动大学语文教育学科化发展,尽快摆脱大学语文教师没有专业归属的尴尬处境;五是建议大学语文教师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尽快提升教育资源竞争力,促进大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跨学科化、教学风格个性化、教师发展专业化和学者化。六是建议大学语文教师要有改革意识,以改革求发展,向改革要质量,不断创新教育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以一流的教育效果,彰显大学语文的魅力。

  (作者系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经济学院语言与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7:33 , Processed in 0.06476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