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程千帆先生这样讲古诗——读《程千帆古诗讲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7 11:5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程千帆先生这样讲古诗——读《程千帆古诗讲录》
  程千帆先生1979年2月至1981年12月先后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生开过“历代诗选”与“古诗选讲”课,为研究生开过“杜诗研究”课,张伯伟先生想将当时的听课笔记整理出来,邀我参与其事。所整理之《程千帆古诗讲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我重温了一遍,程先生上课的神采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程先生认为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传授基础知识,并对他们进行基本功训练。他在“历代诗选”上课伊始便说:“我提一个要求,要多读多背,三年后不背熟三百首,就不能毕业。”指出“诗是诗人心灵的记录,它是最可靠的材料。反反复复阅读诗,是最笨而又最聪明的方法”。
以诗论诗,打开知识的窗口
  程先生讲课采用以诗论诗的方法,在背诵诗文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更重要的是他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做出了新的尝试。他说:“新中国成立后较少或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偏重于史和论。”又说:“现在研究古代文艺理论,大半精力花在古代理论著作,忽略了另一个方面:古人理论从哪儿来的?一种是‘古代的文学理论’,一种是‘古代文学的理论’。”这反映在教学与科研上,就是空论多了,联系作品作具体分析的少了,所以他主张钻研作品,从作品中总结出理论来。
  譬如不少优秀的边塞诗所描写的景象与实际情况不符,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一例,程先生分析:“‘孤城’句在20世纪60年代曾引起小小的争论,认为青海与玉门关相距甚远,不可能‘遥望’。但实际上是诗人为了典型形象创造的需要,有权力改变生活中的既定事实。这是为了使你的印象突出。所以,讲诗不能‘死于句下’。”这涉及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问题,程先生还专门写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一文,作了详细论述。
  程先生讲古诗之所以深受欢迎,主要是因为能不断打开知识的窗口,让我们领略到了许多美景,满足了大家求知的欲望。程先生讲古诗大抵也采用传统的方法,利用古代汉语知识解释诗句中的疑难问题,并特别注意介绍一些知识点。如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程先生解释:“‘烽火’又称‘烽烟’,是远处报警所用,晚上是火,白天是烟。”如刘长卿《经漂母墓》有“渚苹行客荐”句,程先生解释:祭祀“不用动物是荐,用动物是祭。”最让人佩服的是他能讲出诗中常用词语的突出意义与价值。如他讲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时说:“折,只有在植物干涸时,很脆,才能吹折。用得很有特色。”他在讲苏轼《栖贤三峡桥》“草木尽坚瘦”时说:“准确地写出了多石山上的植物特征。”
  关于文艺理论,特别是诗学方面的知识,当然是重点讲解的内容。对于名词术语,他都能简单明了地加以解释,如“诗眼:诗中最重要,内容最集中的字眼。”“‘诗史’就是通过各种艺术手段,真实地写出各阶层人民的真实面貌。”等。
  关于读诗,他提出要注意欣赏异量之美。在讲无名氏《结发为夫妻》时,程先生谈到:“‘生当复来归,死当常相思’,这牵涉到拙同巧的关系,如‘存为久离别,没为常不归。’(颜延之《秋胡诗》)把人所共知的事情或道理朴实地写出来,很有分量,既能欣赏华美工巧的,也会欣赏质朴笨拙的,这叫会欣赏异量之美。”,后来他又指出:“文学是百花齐放的园地”,“对于历史的发展,作家的评价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则,要我们欣赏异量之美。苏东坡‘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
  程先生常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来分析诗歌。如在讲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两句时,指出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以及白居易《长恨歌》“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两句,都显然受其影响。在分析孟浩然田园山水诗时指出:“孟浩然、王维、常建写田园山水诗很多地方是从谢灵运来的,但却抛弃了谢诗中硬的地方,比谢诗富有生活气息,割掉了讲玄理的尾巴。”
妙语连珠,语言鲜明生动
  程先生讲课深受学生欢迎,“历代诗选”课原先是在北平1号教室上的,因为旁听的人太多,后来换成当时南大最大的教学楼101的阶梯教室,还是坐得满满的。程先生的学生黄瑞云曾谈道:“他讲一篇作品,总要连及许多诗作,他都能随口而出,背诵如流。每一堂课又总会有一两个精彩的例子,让人听得印象深刻。”于是向程先生请教其中的奥秘,程先生回答:“那秘密非常简单,我备了课。明天要上课,今天晚上设计好,要引哪些作品先记下来,到课堂上就会应付裕如了。每堂课都要准备好一两个精彩例子,听的人才会印象深刻。”程先生上课妙语连珠,语言特别鲜明生动。他往往将抽象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如在讲刘禹锡《杨柳枝词》“花萼楼前初种时,美人楼上斗腰肢,如今抛掷长街里,露叶如烟欲向谁”时说:“一定要做到形神兼备,描写女子栁眉、杏眼、桃腮,如果写得太多就成了水果摊子了。什么事都要有个分寸。”
  程先生的语言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如他在谈对偶时说:“声偶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占很大范围,不论古今、书面、口头语皆如此。‘有条有理,无法无天’(‘条’指金条,‘法’指法币)‘衣冠楚楚,仪表堂堂’。‘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三忠于,四无限’‘早请示,晚汇报’。律诗可以充分地体现声偶文学的特点,到现在还有生命力。”再如论及哲理诗中理与情的关系时说:“这种生活哲理是伴随着对生活强烈的爱和憎,情理相通,情中有理,寓理于情,无情则无感。狗对食物有感,对牡丹花无感。”正因为后两句讲了生活中一个常见现象,从而加强了人们对哲理诗中情理之间密切关系的理解。
  程先生说:“二十二年没有上课了,我喜欢上课。”他见到同学们听课时专注的目光,感到莫大的欣慰。他视教学工作为教师的头等大事,他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精心准备与设计每一堂课,这种敬业精神也许是他上课备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作者:徐有富,系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
  《程千帆古诗讲录》 张伯伟 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6 09:05 , Processed in 0.06963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