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的汉语怎么别扭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29 09:3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们的汉语怎么别扭了
发布时间:2014/3/21
      我正在编的一部书稿遇上了点“麻烦”。作品里写了一个人物,患有癫痫,这部作品是方言特色,许多地方用口语,南方人不管癫痫叫“羊角风”,而是叫“羊癫风”。但是第六版《现代汉语词典》,在“癫”字条“癫痫”目的解释里,没有“羊癫风”,只有“羊痫风”的叫法。而“羊痫风”这个叫法,恕我直言,我这四十多年,无论是在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口里,从未听人说过。
      真正要命的是,出版物的质量检查系统,对词语的使用一直是以“较劲”的《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标准的。管文字质检的人,思维直来直去,其严苛近似于电脑软件,人家不懂文学,对作家们活用语言的思路也未必感兴趣。问题是文学除了作品对情节、技法和体裁的贡献,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活跃、创造语言。那么,有的描写到底是该按作者的本意出版,还是该按质检标准出版?
      类似的“公案”,在我过去二十年教书和编稿的经历中碰到的实在不少。比方说,“谁”为什么被规定念成shuí,而不是念成sheí?明明满大街都在sheí、sheí、sheí了,只有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还在可笑地撅起嘴唇发着shuí音。语言的读音演变,历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在起作用,为什么要人为地去违逆它,有意思吗?本来,像“类似国家语委”或是“×词典编纂组”这类的机构存在,有很大一个责任就是处理梳理这些演变的,但显然,目前没有起到应起的作用。如果“谁”非要一直理直气壮地被规定念成shuí,那么按这个逻辑,北京前门的大栅栏,是不是就应该改念dàzhàlán了?
      该改的不改,不该改的乱改,记得20世纪80年代末,“呆板”一词中的“呆”,突然由多音字硬生生被规定为从此只能读di,闹得人人逢“呆”自危,满脸呆相,堪称当代汉字史上的活剧。以致有些人气急之下,多年后还会说出“改念法是为了逼大家买高定价字典”的偏激之语。气话归气话,考虑到有个别新版词典在许多时候,都身不由己处于一种“被环境强制推销”的境地,气急之语有时还是具备了一定的质疑必要性的。
      我一个同事,不久前为孩子的小学语文作业发愁:有一道让学生数句子的题,里面有这样的文字,“一天、一周、一个月……小鹿终于能下床走路了。”大人们一般认为这是两句话,但小学作业的标准答案写明是一句话。我帮着同事分析了一下,虽说省略号在许多时候可以被视为一句话的完成,但在“标准答案”里,省略号及之前的句子,大约是被作为时间定语来看待了,所以它们被视为了一句话的一部分。这理解当然说得通,可一个人一辈子处理这种语言状况的机会有多少?
      多年的使用经历告诉我,《现代汉语词典》对人们常用词语的收录,显然是有着一定的缺失与不足的,加上近三十多年,社会发展快,外来词语、时尚词语的兴起和消失都较为迅速,词典修订起来又比较耗时耗力,不能保证每一版都没有收录“落伍”的新词,而对旧有词语更新解释的遗漏也在所难免。出版质检者为了省事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做法,大值得商榷。多元的时代,认真是对的,但“对”却可能变成“别扭”。

来源:北京青年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1:27 , Processed in 0.1048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