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预衡:7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4-30 10: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预衡:7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者

作者:祝晓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11-06



  1977年,“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成为改变当代中国命运的一件大事。整整三十年过去了,刚恢复高考的那几届学生,他们的儿女如今也大都到了上大学的年龄,但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他们恐怕终生难忘,那就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但这个题目是谁出的,却不一定每个人都知道。高考作文《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的出题者,就是今年已87岁高龄的郭预衡教授。
  在今年新出的《郭预衡自选集》中,有一篇《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尊孔”、“批孔”》,此文发表于三年前,后被某家都市报再次刊用。这篇文章从历史文化的高度娓娓而谈,高屋建瓴,对我们认识这一问题和眼下的“读经热”、“孔子热”有极大助益。
  郭预衡教授当年在辅仁大学国文系读书时,曾受业于几位文史大师。其中,余嘉锡先生讲目录学,沈兼士先生讲《说文解字》,赵万里先生讲校勘学,刘盼遂先生讲经学历史,顾随先生讲诗,孙人和先生讲词,孙楷第先生讲中国小说史,储皖峰先生讲中国文学史。1945年郭先生毕业后,留校担任余嘉锡先生的助教,同时考取史学大师陈垣先生的史学研究生。亲炙名师,当然是郭预衡教授日后取得大成就的一个极有利的条件。但当时受业这些名师的,并不止二三人,后来取得大成就的毕竟寥寥。其中个人的修行,还是很重要的。
  郭预衡教授说,当年,陈垣先生教他们研究生,让他们一字一句地读顾炎武的《日知录》,然后校勘,写笔记,并从中找出错误,写成短文。这种学术训练,让郭预衡教授终生难忘。
  郭预衡教授说自己青年时代有两个时期集中读了不少书。当年从河北老家出来,到天津读中学。“七七事变”爆发那年,他17岁,正好生病,就回家休养。他说,那时他自己已有了较强的独立阅读能力,记忆力又好,就利用在家休养的一年多时间,系统而又集中地看了不少书,主要是读史。第二个集中读书的时期,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他被派往匈牙利“讲学”两年多。这使他避开了国内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得以集中时间读书,学习,从事学术研究。他从我国驻匈大使馆借来一整套《鲁迅全集》,认真研读,获益极大。郭先生本来是把鲁迅当做“五四”时期的一位大作家来读他的著作的。他上个世纪50年代在《光明日报》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也是从这个角度。这次通读鲁迅,他发现鲁迅不仅是作家,也是学人,而且是前所未见的学人。同自己见过的学人相比,鲁迅似是学人之中的异端、学林之外的学人。郭先生称自己“平生为学,服膺鲁迅”,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平生为学,服膺鲁迅”,不是一句空话。郭预衡教授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文学史研究,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武器就是鲁迅。他说,鲁迅的文学史见解,现在看都是领先的。只是我们并没有真正把鲁迅的学术思想运用到研究中。郭预衡教授的文学史,史料扎实、宏富,史识不凡,自觉地以史的眼光分析文学史。《中国散文史》三大卷,160万字,是郭预衡教授以一人之力,十九年之功完成的巨著,被学界称为“填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空白”。
  谈到现在的青年人读书,学习中国文史,郭老也是遵循鲁迅的意见,主张首先“读史”、“治史”。鲁迅说过:“一治史学,就可以知道许多‘古已有之’的事。”这是很重要的。
  郭预衡,1920年生,河北玉田人。1945年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长期从事中国文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古代文学探讨集》、《历代散文丛谈》、《中国散文史》等,并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8:51 , Processed in 0.05702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