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念好格律诗词创作的三字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26 22:0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念好格律诗词创作的三字诀文/卫洪

毋庸讳言,自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以来,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传统诗词曾受到过一段不公正待遇,甚至一度被排斥于文学创作殿堂的大门之外,沦为民间闲趣。随着改革开放和新世纪的到来,传统文化的浪潮重新席卷中华大地,中华传统诗词以其铿锵的步履走进大众生活,各地诗词创作组织、诗词刊物如雨后春笋,诗词创作热潮迅速兴起,中华诗词已经成为当下组织网络最全、创作人员最多、作品产量最高的一个最具中华文化特质的文学门类(体裁),格律诗词创作迎来了明媚的春天。

但是,客观地讲,正由于是长期冷落后的爆热,不少作者缺失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基础学习,对传统诗词自身的内在要求不甚了了,仅凭着对传统格律诗词的一点感性认知,凭着一股激情、一腔热血投入创作之中,有外皮而无骨肉,形似而神不似,这样必然导致作品的品质下降,次品成堆,这已成为当下传统诗词创作群体最大的软肋,自然沦为一些人贬损当下诗词创作的话柄。

作为这个创作群体中的一员,我认为当下格律诗词创作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即形式上重在守正,内容上重在创新。在具体创作中要念好“正新活”三字诀。

所谓“正”,就是作品要充分体现体裁的固有特色,同时符合时代价值。首先是形式上要正。格律诗词要有格律诗词的形态、韵味,说直白一点:格律诗词就必须讲格律。格律诗词作为一种文学门类(体裁),它与其他文学门类最大的区别不在于内容而在于形式,从某种角度上讲,格律诗词的魅力也主要得益于形式而非内容(当然对于具体作品而言,形式总是与一定内容融合在一起的)。而它的形式本身又有其丰富的内涵,绝不仅是简单的外形,这点常常被不少创作者忽略。只有懂格律、讲格律、用格律,我们的作品才应该叫格律诗词。现在一些人对传统格律诗词缺乏敬畏之心,缺乏基本的了解,既不愿花时间钻研学习、诚恳请教,又要附庸风雅、装点门面,不肯承认自身的不足,反而以所谓“以形害义”“以辞害意”为借口要求弱格律化,甚至去格律化,就如同要求把芭蕾舞蹈的踮脚、束身取消一般。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格律诗词也是一样,但创新的前提是忠实地传承,随后才可能合理地创新。我认为格律诗词形式上的创新应当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原形式已经严重禁锢大多数作者的创作,二是原形式已经不被大多数读者所认可;其次是内容要正。就是要使诗词作品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要真正起到滋润心田,“培根铸魂”的作用。文学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所反映的内容。要做到内容正就必须做到心态正、选题正。心态正就是要做到“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诗人一定要有一个健康、正面的创作心态,心正而身直、身直而笔端、笔端而文顺。作品是作者心灵的映照,内心阴暗的人写出的作品一定不会充满阳光。选题正就是要正确选择表达对象,世间的善恶美丑,人生的悲欢离合,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而诗人能够表达的对象是有限的,这就有一个主动选择表达对象的问题。现在格律诗词界有两种现象值得思考,一是为了所谓的“文人清高”,采取回避社会、盲视现实,对国家重大事件、重大成果不闻不问,置身事外,作品中只重赏景清谈,往来应贺。二是为了所谓的“文人道义”,对国家的任何重大决策、重大活动都予以质疑,对正面报道视若罔闻,对负面问题却趋之若鹜,大写特写。这些现象就是心态与选择上出现了偏差。作者既要有铁肩担道义的家国情怀,更要有秉笔写春秋的世道公心。作品既要敢于针砭时弊,更要鼓舞人心,要履行“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社会责任。诗人应当如苍鹰一般展翅广阔长空,敞胆抒胸,而不是像苍蝇一样身居阴暗角落,追腥逐臭。

所谓“新”,就是要大胆创新,要充分体现时代感。首先是词汇新,意境新。中华格律诗词孕育、发展、成熟虽历时两千年左右,但都处于农耕文明的社会大背景下,过去历代诗人们所生活的场景可以说是大同小异,一些优美的诗词意象往往会重复出现在不同时代的诗人眼前,自然会反复写进他们的作品之中,比如:轻舟、孤帆、炊烟、猿鸣、牧歌、挑灯等等,这些充满农耕色彩的诗词意象也被历代的读者反复咀嚼,一定程度成为了诗词经典意象,仿佛成为格律诗词的标准配置。但是,时代的发展让人刮目相看,新中国成立短短几十年,我国已经由农耕文明大踏步走向工业文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特征,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在短短几十年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过去千百年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已经悄然远去,而大量的新生事物接踵而至,现在我们面对的是汽车、电脑、手机、网络、飞船、微信等等,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让很多格律诗词作者茫然无措,要么鹦鹉学舌、囫囵嫁接,要么桃源信步、天马行空。现在一部分作者还醉心于要写出唐宋气息,试问你早已没有生活于唐宋场景,怎能有唐宋之感受?即使勉强写出来也不过是邯郸学步,貌合神离。新时代的诗人写唐宋气象的诗,当然写不过古人。作为新时代的格律诗词作者,应当放眼当下,回归现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词汇构建作品,用新的时代气魄和时代精神营造具有时代特征的诗词意象,这样才能使作品充满新气象、新格调,引起时代共鸣,让传统诗词活在当下,兴在当下,以绝“格律诗词无法超越古人”之谬论;其次是角度新、意识新。写景状物、记事咏史历来就是诗词作品的重头戏,亲朋相聚、家人别离、登临山河、凭吊古迹等等,这些情感场景古今一例,从实质上讲没什么差别,但如果我们完全按照古人的思路创作,那自然只能是亦步亦趋,毫无新意,同时作品也显得比较做作。就拿离别来说,在古时因为条件所限,一次离别就常常会是音容久隔,甚至音容永隔,所以当时的感情状态“执手相看泪眼”“儿女共沾襟”“家书抵万金”等等,都是情理之中。而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话、视频、飞机、高铁,大多数情况下千里如邻、万山无隔已成常态,人们聚散都是欢乐,聚是前次散的回归,散是下次聚的前奏。这样就要求作者充分挖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人们思想意识上产生的新变化、形成的新观点,用独到的视角观察生活、认识历史,写出别有新意的作品。

所谓“活”,就是要突出语言驾驭能力和画面构建水平,充分体现作者个人风格。首先要做到语言隽永鲜活。既要避免语意平淡,嚼之无味,又要防止堆砌辞藻,故作高深。诗词创作者不但要仔细观察生活,更要用心提炼生活,要将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词汇、新用法有机地嵌入到传统诗词作品之中,精于遣词,善于谋句,做到易读易懂,同时又要耐读耐品。现在一些作者不注重推敲,用语随意,用词生硬,反而强调是为了“合律”,让格律为其不良的创作态度背锅;其次要做到场景生动灵活。文学是一种感性的精神产品,作品都是以故事、场景的构建来影响读者,格律诗词虽然篇幅小、字数少,但仍然需要构筑画面,营造场景,这就更考验作者的驾驭能力。以画面来吸引读者,决不能将诗词句式标语化、口号化、概念化,作为格律诗词而言,没有作品的画面感就失去作品的感染力。当下一些格律诗词作者创作时喜欢使用口号式、套话式语言,华而不实、大而不当,生吞活剥、虚情假意,作品显得毫无说服力,也无吸引力,常为世人所诟病。

当然,任何一个作者的格律诗词作品中,精品始终是少数,古往今来尽皆如此,因为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但我们不能因为古来精品难得而放弃对自身的要求,孜孜不倦地追求精品、减少次品,应当是我们每一位从事格律诗词创作人的基本态度。身逢盛世,乃人生之大幸,正大踏步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国家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伟大的时代精神、丰富的社会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创作素材,为每一位格律诗词作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展示平台。

这是自己平时从事格律诗词创作中的一些感受与想法,一家之言恐非周全,呈与方家指正。

(作者简介:卫洪,重庆市文联副秘书长、文艺工作部主任,中作协、中评协会员,市评协原副主席兼秘书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09:05 , Processed in 0.05941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