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2-25 05:0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黄朴民:今天,我们如何“正读”《孙子兵法》
“三全本”《孙子兵法》 陈曦 译注 中华书局
《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孙子兵法》 黄朴民 解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光明书话】 
编者按 
  近期,影视剧《狂飙》热播,因剧中人物熟读《孙子兵法》,引发了一场阅读《孙子兵法》的热潮,这部中华传统典籍也随之成为当下的畅销书。本期光明悦读特邀《孙子兵法》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黄朴民撰文解读《孙子兵法》,引领读者走出阅读误区,体会经典的要义与魅力。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为杰出的兵学著作,被人们尊奉为“武经冠冕”“百世谈兵之祖”,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很多合理内核,直到今天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不仅对现代军事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还渗透到军事以外的领域,对商业竞争、企业管理、外交谈判、体育竞赛等也有深刻的启迪。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孙子兵法》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那么,该怎样来阅读和掌握这部成书于2500年之前,仅仅六千言左右篇幅的旷世兵书呢?这还真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孙子兵法》都是备受人们关注的经典,是人们学习兵学的重点之所在。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的现象,充分说明《孙子兵法》的文化魅力与思想影响是经久不息、历久弥新的。然而,恰恰就是这种大热,也会导致一些人对该书的认知与理解出现偏颇,为避免发生偏离经典阅读基本宗旨的情况,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为我们今天的工作与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与积极的帮助,我认为,秉持科学理性的精神,遵循正确合理的原则与方法,乃是尊重经典、合乎逻辑的必由之路。大致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持回归经典文本的整体性原则
  南宋学者郑友贤在其《十家注孙子遗说并序》中指出:“武之为法也,包四种,笼百家,以奇正相生为变。是以谋者见之谓之谋,巧者见之谓之巧,三军由之而莫能知之。”很显然,《孙子兵法》十三篇是一个完整、有机的思想体系。每篇既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篇与篇之间又相互保持密切的联系。前后十三篇逻辑严谨,层层递进,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全书从战略运筹、战争预测(《计篇》)起步,经战争准备(《作战篇》)、运用选择方略(《谋攻篇》)、发展实力(《形篇》)、创造有利作战态势(《势篇》)、灵活用兵、争夺先机、因敌变化而取胜(《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到解决具体的“处军相敌”(《行军篇》)、利用战术地形(《地形篇》)、掌握兵要地理(《九地篇》)、实施特殊战法(《火攻篇》)、搜集情报、以资决策(《用间篇》)等具体的战术问题,始于“知彼知己”,又终于“知彼知己”,恰好规划了一个完整的程序,其篇次结构序列设计,侧重于按用兵制胜的要领与方法加以逻辑展开。曾有人这么认为:“十三篇结构缜密,次序井然,固有不能增减一字,不能颠倒一篇者”(蒋百里等《孙子浅说·绪言》)。在某种程度上说,这话不无道理。这无疑是正确理解孙子十三篇思想及其价值的通衢捷径。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避免对《孙子兵法》作片面的理解。例如,许多人推崇《孙子兵法》讲谋略,甚至认为《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是同类。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的识见。《孙子兵法》当然讲谋略,提倡“上兵伐谋”,以谋制胜。但是《孙子兵法》更注重实力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战胜对手,前提是做强、做大自己,牢牢“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其后裔孙膑的“田忌赛马”故事,其实最能说明这层关系,以上驷对中驷,中驷对下驷,下驷对上驷,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赢了比赛。这说明,谋略有用,当双方实力相近状况下,谋略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如果三驷皆为下驷,那么,不管怎样运筹,比赛的结果很可能就是零比三,必输无疑。所以,孙子主张“先为不可胜”,认为“不可胜在己”,强调“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若以镒称铢”。
  这里,《孙子兵法》所揭示的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倡既要尊重客观实际,又要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光强调谋略,将“瞒天过海”“借刀杀人”“顺手牵羊”“混水摸鱼”“趁火打劫”之类阴谋诡计奉为圭臬的《三十六计》有着云泥之别。如果仅仅视《孙子兵法》为谋略的渊薮,那显然不能对《孙子兵法》有整体性的认知与把握。
二.坚持认识经典要义的科学性原则
  《孙子兵法》的鲜活灵魂,在于把握“经”与“权”,“常”与“变”的辩证统一,在于强调“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没有传承就无所谓发展,没有积淀就谈不上创新,“新”与“旧”,“传统”与“突破”之间如影相随,相辅相成,浑然一体,而不能人为地加以割裂,否则这种“创新”,这种“发展”,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孙子十分尊重前人在“古司马兵法”中所阐述的相关军事原则,所谓“前孙子者,孙子不遗”。细加考察,我们能看到《孙子兵法》一书中,明引“古司马兵法”(如《军政》)、暗引(如“兵法曰”“法曰”等)或化用前人兵学成果者不在少数,因为在孙子看来,前人兵法中的许多基本原则,如“高陵勿向,背丘勿逆”“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之类,是无数次战争经验与教训的沉淀积累,是千万人用鲜血与生命换取的结晶,自然应该充分尊重,加以借鉴和传承。
  但是,孙子又十分注重创新和发展,《孙子兵法》一书,是中国兵学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正如郑友贤所言:“《司马法》以仁为本,孙武以诈立;《司马法》以义治之,孙武以利动;《司马法》以正,正不获意则权,孙武以分合为变。”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认为,对前人的兵学原则,不能过于迷信,亦步亦趋,而必须结合新的状况,针对不同的对手,根据不同的条件,灵活机变,出奇制胜,否则就是拘泥僵化,胶柱鼓瑟。显而易见,孙子希望人们学习自己的兵法,但他的宗旨是期盼人们在学了他的兵法之后忘掉兵法,在孙子的心目中,没有规则,就是唯一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是最高的规则。所谓“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用岳飞的话讲,就是“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的确,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战对象形形色色,如果执一定之规,应无穷之敌,不知变通,机械保守,那一定会招致败绩,沦为笑谈,如同何去非在《何博士备论》中所言:“法有定论,而兵无常形。一日之内,一阵之间,离合取舍,其变无穷。一移踵,一瞬目,而兵形易矣。守一定之书,而应无穷之敌,则胜负之数戾矣。”历史上学《孙子兵法》的人非常多,可是,由于许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容易食古不化,迷信兵学教条,不但没有在战场上克敌制胜,反而大败亏输,覆军杀身。
  像三国时的马谡,他对《孙子兵法》可谓是熟稔于心,倒背如流,其在街亭之役中,行军布阵,处处遵循《孙子兵法》的要求,兵法要求军队屯驻宜“居高向阳”,他就部署军队于高丘之上,声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别人提醒他山上无水源,若遭敌军包围,就容易陷入不战自乱的困境,他亦拿出《孙子兵法》的话来为自己作支持,“置之死地然后生”,而忘了自己的对手乃号称曹魏“五子良将”的张郃,若不玩《孙子兵法》,尚不至于败得如此不堪,而拘泥于《孙子兵法》的教条,则惨到把自己的命都给搭了进去。
  由此可见,今天读《孙子兵法》,关键是要做到既能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真正做到《何博士备论·霍去病论》中所主张的那样:“不以法为守,而以法为用,常能缘法而生法,与夫离法而会法”。不把兵法原理当作教条,而要结合实际情况来灵活运用这些原理,与时俱进,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发明新的理论,新的战法,表面上看你做的事情跟原理之间好像不相符,实际上却是与原理的核心精神相吻合的,这才是理解和运用《孙子兵法》的最上乘境界,也是现代社会竞争中掌握先机,立足主动的根本前提。
三.坚持理解经典价值的超越性原则
  之所以今天的读者仍喜爱阅读《孙子兵法》,是因为其拥有独特的魅力,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更为重要的是,它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领域,具有了哲学意义上的普遍价值。对此,前人早已指出:“言言硕画,字字宏谟,上筹国计,下保民生,实以佐大学治平之未逮者。”(杨谦(《武经三子体·注序》)从本质上讲,《孙子兵法》是一部哲学著作,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充满哲学启迪与人生智慧。我认为,这是在当代社会,学习和借鉴这部兵书的关键所在。
  概括地讲,《孙子兵法》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它的辩证思维上,和《老子》一样,它充满鲜明的超常思维与逆向思维特征,善于在合理中发现不合理,在正常中发现不正常。
  《孙子兵法》的精华集中体现为矛盾的两点论与矛盾的重点论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孙子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无论是政治与军事主从关系的分析,还是对战略各个层面的协调,都具有鲜明的整体性、系统性、全局性、互补性的特征,如“五事七计”“令文齐武”“奇正相生”“仁诡相济”等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的预见能力。
  但是,另一方面,孙子更注重抓矛盾的重点。因为在他看来,关照全面,不等于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克敌制胜的基本保证。按他的逻辑,己方即使拥有极大的优势,但是如果不能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不讲主次,四面开花,全面受敌,那么这种优势将不复存在,而将处于极大的被动,所谓“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充分关照全面、有效照顾整体的同时,合理地配置有限的资源,突出重点,高明选择战略主攻与突破方向,集中优势兵力,中心突破,以点带面,达成自己预定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全书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知彼”与“知己”,两者缺一不可,但以“知彼”为首位;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追求“全胜”“兵不顿而利可全”,又看到一味求“全”,则不免考虑问题时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处理问题时优柔寡断,投鼠忌器,故以“战胜”为根本。“打赢”和“自保”,以避免危险,防止崩盘为中心,故“军争为利”一笔带过,“军争为危”则反复强调;只说“百战不殆”,不讲“百战百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样的辩证思想方法论,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
  总之,在孙子的眼里,表面上对立的事物,合在一起恰恰能成为最大的合理,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这种善于反向思考事物利弊得失的思想方法论,无疑是《孙子兵法》一书留给我们的最佳资源。它具有时空的超越性,也具有无穷的文化魅力和不朽的思想启迪意义。我们今天阅读《孙子兵法》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发掘和借鉴它的思维方式。
四.走出《孙子兵法》的阅读误区
  概括而言,《孙子兵法》的阅读大致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歪曲原意,郢书燕说,即脱离孙子论述的语境,简单地比附与迎合现实的需要,对孙子的某些观点作无谓的拔高或任意的贬低,从而歪曲了孙子的原意与宗旨。例如一些人将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理解为“和平主义”,就属于望文生义,背离了孙子说这段话的本意。
  二是取其一点,不及其余。这主要表现为对孙子兵学理论体系作断章取义的总结,忽视了孙子理论主旨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许多人的心目中,对《孙子兵法》只有一个印象,即诡道,“兵以诈立”,兵不厌诈。所谓“非诈不为兵,盖自孙、吴始”。孙子的确讲诡诈,但诡诈只是《孙子兵法》的一部分,绝不等于《孙子兵法》的全部。《孙子兵法》是一个综合有机的体系。在军事上,孙子不仅仅讲诡道,也讲仁义。更何况孙子并不单纯就军事讲军事,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三是生搬硬套,乱贴标签。这个问题在《孙子兵法》的阅读引申与借鉴运用上特别突出。有人动辄将《孙子兵法》的兵学原理,去和经营管理等经济活动加以联系,不分青红皂白一一予以对应。我们说《孙子兵法》对今天生活有启示,主要是就其思想方法论的意义而言,而不是指可以把孙子的具体用兵之法与经济活动方枘圆凿,对号入座。说到底,兵法,其属性是“兵”,是战场上的斗争艺术,是对敌而不是对自己人的。而商业与企业经营管理乃是非对抗性矛盾,要讲诚信,讲利益均沾。所以不能不加区别地将《孙子兵法》中的“诡诈之道”运用到企业管理和商业运作中去,否则就是游戏无规则,道德无底线,造成严重的诚信危机。兵可诈立,但商却不宜“诈立”。
  国学经典的阅读和运用,乃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工程,没有一部经典和一家学说可以包揽一切,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在阅读《孙子兵法》的同时,我们不妨同时阅读《论语》和《老子》,前者能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操,后者能促成人们提升旷达的人生境界。而儒家的立场、道家的境界和兵家的能力这三者之间若是能做到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必将有助于一个人走向成熟,有所建树。
  (作者:黄朴民,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03:54 , Processed in 0.0603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