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切己之学,何以有为?——读《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6-16 10:22: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切己之学,何以有为?——读《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
  与祝安顺先生认识多年,早些年他以中华书局为依托,做中小学经典教育出版和推广,足迹遍布全国绝大多数地方,经典诵读之声也随着他的努力,在不少地方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笔者曾参与过安顺先生和他年轻同事们举办的经典教育活动,深受感动。
  安顺先生不单是行动者,也是经典教育理论的思考者。他出身于清华大学思想史专业,有这方面思考的能力和才学。有句笑话说:理论总是不实践的人制定的。安顺先生思考经典教育的理论,却是由自身实践而来。
  经典教育的兴起,其前导是发乎民间的“国学热”。相伴而来的各种关于“国学”的教育价值的说法也是五花八门,其中“歪理”也不少。安顺先生的书,不取“国学”这个叫法,而取“经典教育”,很好。
  有人说,经典中那些传之久远的义理,是人生的常道。经典教育培育的是人品。任何文化民族都有自己的经典,都有自己的经典教育。因而在“人品”格调上,也有“文化”的差异。没有经典教育,即意味着传统断裂,更意味着人品缺失。“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这句很讽刺的话,其实即是一种验证,验证在没有人品教育的年代,那些像草木鸟兽一样生长起来的人,做人会做成个什么样子。
  古老的中国,称得上是经典的有很多,如《老子》《庄子》《论语》《孟子》等。以《论语》为例,教大家努力做个“君子”,这有什么不好呢?《论语》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段话告诉大家要好学,学点东西多练习,这没什么不对。一个人,就算是博士毕业,当上教授,不好学,即意味着知识不得更新,活水变死水。生活中,好学的人,可以免除一点,很重要的一点,即俗气。广交朋友,就更有必要。《论语》这段话中的“朋友”,偏重的是“以道义合”,即“益者三友”,亦即“道义”上的朋友,而不是“道上的”。《论语》这段话的最后一句,正是现代中国人最稀缺的品质。“人不知(了解)而不愠(恼怒)”是“君子”,那么“愠”了呢? 是什么? 孔夫子没有说,我们可以自己想,反正“愠”了,就不是“君子”。不想则已,想就吓一跳。因为生活中,我们太爱“愠”了。“愠”就是闹脾气,就是情绪做主,就是戾气太重,戾气太重,不是老少都难免的毛病吗? 一念之间为君子,一念之间为小人,这事可不小。
  这就是我理解的经典教育。它不是关乎外在的知识技能,而是深化内在自我管控和自我平衡。能管控、可平衡,与他人打交道就轻松自如。闹戾气,跟谁也处不好,就别说干点事业了。很大程度上来说,事业的大小与人品的高低有直接关系。经典教育要“切己”,要讲究受用。读经典,不是要学点文言文,顺便学点作文技巧。经典教育,是从传统中汲取一些做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生活境界与生命的情调。
  安顺先生的新作《中华经典教育三十年》(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3月出版),在这方面做了全面深入的思考。全书共九章,内容涉及经典教育的内涵,经典教育的历史,经典教育的诵读及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案等多方面的思考论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谈到新加坡等华人社会经典教育的做法及其成功案例。经典教育弄不好,容易变成道德说教,缺乏情感的共鸣,变成流于“大道理”的唱高调。要避免这样,应该怎么做,此书都有具体的讨论。前文说过,安顺先生从事经典教育方面多年,具体生动的例子是不缺的。这是本书好看的地方之一。
  总之,有关经典教育的实践,需要理论的总结与思考,安顺先生的书就是这方面所做的努力成果。不能说他的书是“孤明先发”,但说他的思考处在经典教育方阵的靠前位置,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11:50 , Processed in 0.057006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