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无序”到“有序”——《李学勤文集》读后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7 09:47: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无序”到“有序”——《李学勤文集》读后记
宫长为《 中华读书报 》( 2024年02月28日   12 版)




  参加江西教育出版社《李学勤文集》编纂出版座谈会回来,总想有话要说出来,也总想有文字要写出来。

  记得将近二十年前,应《邯郸学院学报》之邀,写过一篇《追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踪迹——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记》这样的小文,发表于2005年第4期上,着重回顾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经历,其中说过这样的话,吾辈作为李学勤老师的学生,特别是我本身来讲,既感到十分荣幸,又感到十分惭愧,荣幸的是能够当上李老师的学生,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惭愧的是虽然当上李老师的学生,感到李老师学问博大精深,我仅仅学到了一点点,时时内心自责。往年我们尝编辑两部纪念李学勤先生文集,汇集海内外先生门下弟子论文,包括历史、考古、文献、古文字、简帛、语言,以及哲学、文学、艺术、法学、民族、宗教等,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自然科学,诸如天文、地理、自然科技史等,所以,我们也常说,把李老师的学生放在一起,才能彰显李老师的学术全貌,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来表述,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说,当年书写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记这样的小文,诠释了自己前十年学习的感悟,那么,今天再写《李学勤文集》读后记这样的小文,作为师从李学勤先生读书记续篇,将阐释自己后二十年学习的领悟。这里,顺便说到“小文”一词用语,本来是受李学勤先生的教诲,李学勤先生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总常常称自己写的论文谓“小文”,那实在是李学勤先生的自谦,本来就是顶级的学术大作,可谓彼“小文”非此“小文”也。

  也许,大家注意到这样的细节,《李学勤文集》全三十卷,按照李老师的意见,划分为七个部分内容,包括最后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在内部分,在每一个部分的前面,如同《古史研究》卷前言所说:“我想利用这个机会,写出我目前的一些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没有什么用处,也可能有一点儿参考价值,并借此机会回答朋友们对我的一些问讯。”

  诚然,我们依出版卷次排列,从《古史研究》卷前言伊始,次之《甲骨学研究》卷前言、《青铜器研究》卷前言、《战国文字研究》卷前言、《简帛学研究》卷前言、《学术史研究》卷前言、《序跋杂文》卷前言,最后《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卷前言,前后共八个部分。其中后两卷出版卷次排列,包括前言写定时间排列,分别为2018年4月5日和2018年5月3日,都可以作为《李学勤文集》附卷,相当于所谓的附录;《古史研究》卷以下,五卷出版卷次排列,包括前言写定时间排列,分别为2018年3月1日、2018年3月13日、2018年3月17日、2018年3月22日和2018年3月24日,都可以作为《李学勤文集》主卷,相当于所谓的正文;而《古史研究》卷出版卷次排列,包括前言写定时间排列,分别为2018年3月26日,则可以作为《李学勤文集》引卷,相当于所谓的导论。也就是说,从出版卷次排列,到前言写定时间排列,有着内在逻辑和整体思考。

  由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李学勤文集》全三十卷,可以划分为引卷、主卷、附卷三大部分,或者说导论、正文、附录三大部分。

  《古史研究》卷(第一卷至第六卷)作为引卷或导论,《甲骨学研究》卷(第七卷至第十卷)、《青铜器研究》卷(第十一卷至第十六卷)、《战国文字研究》卷(第十七卷)、《简帛学研究》卷(第十八卷至二十卷)、《学术史研究》卷(第二十一卷至二十三卷)作为主卷或正文,《序跋杂文》卷(第二十四卷至第二十九卷)、《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卷(第三十卷)作为附卷或附录,从“无序”到“有序”,充分地展现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编者的非凡用心。

  我们接续前言,在多个讨论问题的场合,李老师曾反复强调,我所致力的领域,常常给人以杂多的印象,甚至还常常说自己是“杂学”或者说“杂家”,2003年8月出版的《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序言中,李老师就说到“其实说起来也很单纯,就是中国历史上文明早期的一段,大体与《史记》的上下限差不多。问题是对这一段的研究不太好定位,有的算历史学,有的算考古学,还有文献学、古文字学、科技史、艺术史、思想史等等,充分表明这个领域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质。这一领域,我想最好称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科来看待,是李老师的一贯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李老师就提出了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我们读到《古史研究》卷前言,李老师就这样地写道,侯外庐先生曾经特别跟我讲过“你不要老想做那些很具体的事儿”,尤其是侯外庐先生强调“要做有理论的历史学家”,“而这个要求,就意味着分支学科的研究要关注历史方面的、理论性的问题。在这样的认识之下,慢慢我就想到了要写那篇《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的文章”。《古史研究》卷所包括的部分,诸如《东周与秦代文明》《走出疑古时代》《〈史记·五帝本纪〉讲稿》《比较考古学随笔》《夏商周年代学札记》等等篇章,正是沿着这样的基本理路,着眼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带有整体性、全局性的大的目标思考,用李老师的话说,要与理论性的大背景相结合,这当是主旨所在。

  以下各卷,包括《甲骨学研究》卷、《青铜器研究》卷、《战国文字研究》卷、《简帛学研究》卷和《学术史研究》卷在内,则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分支学科角度,探讨不同分支学科的相关学术问题。

  作为《甲骨学研究》卷,无疑是我们讨论问题的原点和出发点,如同李老师前言所说,“这是一个小男孩自己闯进甲骨文殿堂的故事”,并在《战国文字研究》卷前言进一步解释道,“关注我的工作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大家都说我的工作是从甲骨文开始的。确实,我最早的时候是做甲骨文的。”尽管“我在历史研究所内部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或者后来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都不是关于甲骨文”,其实,我们据《李学勤先生学术编年》记载,早在1952年到1953年间,调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参加《殷虚文字缀合》的编著工作,次年,已经完成《殷代地理简论》一书的初稿,再次年《殷虚文字缀合》一书,已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甲骨学研究》卷,首收《殷代地理简论》一书,再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已经是1959年1月的事情了。以下《古文字学初阶》《甲骨百年话沧桑》《殷墟甲骨分期研究》等等诸篇章,都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了。

  次之《青铜器研究》卷,在其卷前言中,同样,李老师给我们讲述了“我学青铜器有什么样的故事”,并在开始接触和学习甲骨文这门艰难的学科基础之上,通过“我这个人还是有一个自己检讨的习惯”的反思,“就如同我学甲骨文一样,一种一种地看,各依次序,从宋朝看起,一本本看下去”,包括“研究也是尽可能按照青铜器的时代和发表的次序”,强调“我觉得读青铜器的书,应该更能看出青铜器的研究是和考古学分不开的”。我们从《中国青铜器概说》到《青铜器入门》,包括早前汇集出版的《新出青铜器研究》、以及后来出版的《青铜器与古代史》诸篇章,都可以寻觅这样的研究轨迹。

  次之《战国文字研究》卷,如上所引,李老师最早发表的学术论文,都不是关于甲骨文,而是关于战国文字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其前言中,李老师告诉我们“这要回忆到我在北京图书馆读书的时代”。当时要查一些青铜器、金文或者其他方面的材料,一定要看这样几部书,其中《周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两部书里战国时代的资料很多,而且所做释文错误太多,“从那时起,我对战国文字就有点注意了。这就是我走进战国文字的一个原因”。著名的《战国器物标年》《战国题铭概述》两篇新颖大作,论述战国文字五系说,从而导致了古文字学的一个新分支,即战国文字研究的出现,包括稍早的《谈近年新发现的几种战国文字资料》,以及《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等篇章,都是这一时期战国文字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次之《简帛学研究》卷,在其前言中,李老师说过,“我想在这里借机会提个要求,凡是看我这套书的读者,能不能帮我宣传一下”。不仅要进一步宣传普及简帛学基础知识,更要为简帛学研究的大发展做好准备。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伴随着银雀山汉简、马王堆帛书、八角廊汉简、云梦睡虎地秦简、阜阳双堆汉简、大通上孙家寨汉简的陆续发现,包括后来的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在内,李老师有机会参加简帛整理并主持相关工作,用李老师的话说,这些简帛佚籍太吸引我了,当时就写了若干篇小论文,结集出版《简帛佚籍与学术史》一书,后来全身投入主持清华简的整理工作,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等等。

  次之《学术史研究》卷,李老师特别注重学术史研究,在其前言中,再次告诫我们,一方面“有学术就必须有学术史,这个道理我在书里已经多次讲过”;另一方面,“我们读一部重要的书,应该考虑到它在学术史上的位置”。事实上,我们每每讨论问题的时候,往往也都绕不开学术史的观照,同时,在我们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也要时时把握讨论问题的学术史上的意义。在一次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李老师引用了一句英文俗语,“一些的一切,一切的一些”来说明自己的治学体会,我想可以作为最好的注脚。1992年初版的《周易经传溯源》一书,后来2006年再版为《周易溯源》,包括前此出版的《重写学术史》一书,李老师说,“我觉得学术史研究的一个重点是20世纪的学术史。20世纪中国学术丰富多彩,流派众多,思潮壮阔,生动活泼,大家记忆犹新,研究工作是大有可为,所以,‘重写学术史’应包括‘续写’‘新写’这个世纪的学术史”。

  最后《序跋杂文》卷,包括《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卷在内,作为附卷或附录部分,如果再作一点细致划分,我们不妨把《序跋杂文》卷拿出来,列入《李学勤文集》导论、正文之后结论部分,而《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附录,这样《李学勤文集》由三大部分改为四大部分,即导论、正文、结论、附录。

  我们注意看到,在《序跋杂文》卷前言中,李老师曾经笑说,“我可能是近年写序跋写得最多的人”,虽然我们没有资料统计,李老师可能是有史以来写序跋写得最多的人,诚如李老师所说,“写序跋对我有很大的益处。因为序跋使我读了更多的书,看了更多的文章”,两个“更多”,折射出李老师的学识渊博,也折射出李老师的学养深厚,我们从中不仅获益匪浅,而且也从中醒悟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要旨。难怪李老师说,以致今天我常常说我是“杂学”,之所以杂,其实这也是一个方面,而这一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恰恰也是李老师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概括和总结。

  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从甲骨学研究到青铜器研究,从战国文字研究到简帛学研究,回顾学术史,鸟瞰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既是李老师的治学之经历,又是李老师治学之路径,在构建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三大体系的过程中,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科体系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术体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学派体系,也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文明研究话语体系。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学勤文集》的出版发行,代表着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发展的一座丰碑,代表着二十一世纪中国古代文明研究最新成果,代表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贡献!

  在《篇目索引·学术编年》卷前言中,李老师最后说,“写到这里,已经到了这部文集的最后了”。“我觉得当前最需要做的是综合工作。有很多事情现在已经研究出来了,或者已经有些线索了,可是没有把这些综合起来考察,提出若干问题,然后加以解决,这样,我们的研究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我想这一点,应该在我这部集子‘乱七八糟’的东西最后说一下”,可谓“没有一个终了”,“也有一个终了”。

  这里,我们还要附带说明一下,李老师常常说,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的最后,都要表现成报告或者成果,编辑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要感谢编委的工作。“我希望学者同事们认识到这一点,一定要和编辑朋友们更好地合作,更好地联合,把工作做好。”这既是对学者同事们的殷切期望,更是对编辑朋友们的鼓励鞭策,我们借用曾子的话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大家共勉!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2:01 , Processed in 0.0708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