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问题学生”到“学生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10 19:39: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题学生”有标签化、污名化的嫌疑
   
    中国教师报:近年来,“问题学生”日益增加,让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感到头疼。您作为教师,又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对于“问题学生”这一问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许莉娅:我的专业训练背景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是一个助人的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助人者,我们会把青少年作为我们的帮助对象和服务对象来看待。过去对青少年的帮助,我们强调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教育这个概念,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信息的给予,为不知者提供新的知识、思想或信息;另外一个层面是改造或矫正,纠正被教育者的错误,它的前提是假设对方是错的,带有对青少年的否定的意思。心理治疗可以帮助青少年澄清一些心理事实,排除一些心理困扰或障碍,但带有较强的病态取向。 社会工作则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出发,我们会把孩子的一些不利状况或处境看成是他的需要,然后我们给他提供某种帮助或协助,来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
    我一直在从事助人专业的教学和社会实务工作,主要是通过个别辅导和小组工作,为青少年创造不同的群体情境,组织他们做团队游戏,从游戏中带出一些主题,帮助青少年体会、反思、总结不同的群体经验,使得他们改善自己,促进他们健康成长。通过做这样一些实务工作,我发现当你能够和你的服务对象建立一种信任关系的时候,助人效果是最好的。如果彼此是不信任的,你发出的任何信息都不起作用。孩子们的心门是关闭的,你给他的信息只到达他的耳朵,他不会用自己的大脑去琢磨,更不会去身体力行。所以,我觉得建立信任的关系是帮助青少年的前提。
     
    中国教师报:很多家长和教师觉得现在的孩子很叛逆,很难被他们接纳,更别说成为他们的朋友了。对此您怎么看?
    许莉娅:怎么才能让孩子接纳你?首先你得去接纳他。这主要是由价值观决定的。你怎么看待青少年?怎么看待青少年的需要,青少年的遭遇?怎么看待他们的表现?
    很多父母问我能不能教他们怎么去引导孩子,我说这取决于你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如果你认为青少年就是多事的,就是闹事的,我再怎么教给你技巧,都没有效果。如果你强迫他,你是逼着他实现你个人的理想,那怎么教都是没有效果的。

    中国教师报:您觉得“问题学生”的提法不妥当?
    许莉娅:我个人觉得“问题学生”这种提法会有一些嫌疑,一个嫌疑是可能会把青少年标签化、污名化。第二个嫌疑是 “问题学生”是对人,而不是针对问题,这是对人的一种否定。
    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强化对人的存在价值的承认和尊重,因为过去我们对此非常忽视。青少年本身就处于心理逆反期,你对他否定,他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不一样的,把他从群体中隔离出来了,他就会抗拒。在这种情况下,让他接受和理解你的想法,就很难了。
    我们能不能把“问题学生”的提法改成“学生问题”? “学生问题”,意思是学生本身发生了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把学生与问题剥离开来,对事不对人。其实很多“学生问题”并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学校和教育的问题,比方说应试教育的问题。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成人的问题,这样考虑就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路。
    把问题和孩子剥离开来,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认同的,只是行为上有一些问题。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你来帮助他,他才愿意接受。  
    再进一步思考,把学生的“问题”换成“需要”会更好一些。学生有一般性的需要,例如与人交往、学业的提升、新生活的适应等;可能还会有一些特殊性的需要,例如恐惧考试需要治疗,偏差行为需要矫正,家庭贫困需要救助,人际关系紧张需要调节,等等。还可以从功能的角度把学生的需要划分为预防性的需要、改善性的需要及成长性的需要。我们总说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我们培养出来的人不能仅仅是为社会做事的,我们还要关心他们生命本身成长的需要。要“增能”而不是“去能”
   
    中国教师报:您提出了“优势视角”的概念,能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吗?
    许莉娅:优势视角的基本概念是指从人类生存出发的一系列关于健康和潜力的假设和归因的组织化建构。我们可以理解为所有的事情在某种条件下都可以被视为一种优势,包括你的品德、天赋、感悟等。我们常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们要有这样一个理念。
    优势视角的提出背景,是针对助人专业当中的病态、缺陷或问题模式的一种反思和批评。当一个人被贴上负面标签的时候,自觉不自觉地就会朝这个方向发展。病态模式引导人们倾向于、敏感于负面信息。中国的父母就对孩子的缺点特别敏感,孩子考试得了95分,但他们只看到离100还差5分。优势视角会引导人们对正面信息敏感,在客观认识现实的基础上,更能发现人的优点和长处。我们在帮助青少年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优势,指出他的优点,他心里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中国教师报:建立优势视角的理念对普通教师和家长来说有什么帮助?
    许莉娅:优势视角可以为学生、家庭、学校和社区进行资源连接,帮助他们理解什么样的帮助是一种增能,什么样的关系是去能。这在生活当中有很好的体现。比方说有一对父母有两个双胞胎的孩子,父母带他们一起去爬长城。爬了一会儿,大儿子说我累了,爸爸把他背了起来,一直爬到第九个碉楼。一会儿小儿子也累了,妈妈并没有像爸爸那样,而是说:“我们休息一下。好孩子,你知不知道有句话叫‘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子汉一定要自己爬上长城。你是不是男子汉?能不能爬上长城?”孩子说:“我是男子汉,我能爬上长城。”他们就一起走,走一会儿妈妈给他喝一点水,并且告诉儿子走“之”字型可以省力,最后他们终于爬上了长城。爸爸妈妈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儿子,爸爸是替儿子做,大儿子原来以为自己能,却发现自己不能,这就是去能;妈妈激励儿子,教给他方法,又给他资源,帮助儿子恢复自助的能力,让他自己去做,小儿子觉得原来我以为自己不行,其实我行,这就是增能。
    中国教师报:这和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有些相似。
    许莉娅:对,它们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处。社会工作强调增能,是将学生视为能动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求改善的能力和动力,哪怕是在逆境中。有一位学者描述说这是个人的自我纠正趋向,是“弯曲”的能力,是可以反弹的能力。他强调人类在被伤害的逆境中有一种修复的能力,有内在的优势和一些保护因子。人们总是习惯去看他负面的问题,很少去找他的一些保护因子。所以优势视角主要是关注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决定的过程,关注他积极的赋有功能的方面。
    优势视角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能力,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给学生传递这一理念,激活学生的动机。优势视角反对贴标签,认为标签会误导学生的自我认知。优势视角以乐观积极的眼光去看待问题。优势视角将问题作为学生应对的手段来思考,强调一定要聆听学生为改变付出的努力。在对青少年辅导时我一定问,你之前做出什么努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能够了解到他的动机,了解他的方法,哪些方法没有效果。另外我们要看到学生生活环境当中的资源,还要积极争取自然的助人者的力量,那些人离他们更近。例如,你告诉我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你马上想到去求助并确定能帮你的人,把他的名字写下来。在成人里面,我也经常用这样的方法,让他意识到社会支持网络的重要性。
   
尊重的底线是不羞辱、不诋毁、不嘲讽
   
    中国教师报:优势视角最重要的理念是什么?
    许莉娅:优势视角最重要的理念是彻底推翻和抛弃歧视性的标签。优势视角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尊重”这个概念是我们社会工作的一个价值核心,我在课堂上讲这个概念的时候很费心思,是让他们通过一个活动来体验这个概念。我对学生们说下午这个课讲得有点累了,我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活动活动,哪位同学愿意跟大家分享一个你得意的小故事。一个很优秀的学生举手,然后我对他说,你出去准备,闭上眼睛,让自己回到那个事情里面去。等他出去后我告诉大家,无论他说什么,你们都表现出不爱听他讲的样子。那个学生回来开始热血沸腾地讲起自己的故事,却发现大家没有兴趣去听,一开始他还坚持讲,后来他看到大家都不爱听,就不讲了。此时,我就会引导他分享感受,他一定会讲觉得不被尊重。于是我对大家说:各位同学,请你们闭上眼睛,回到自己的内心,去体会一下,从小到大,你体会最深的不被尊重的经历。那次,很多学生讲了自己在课堂上被老师羞辱的经历。我说你们的家长知道这些吗,孩子们说,这些事情不可能让家长知道。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样的经历。孩子可能是被羞辱的,这些羞辱对他人格的健康成长会有致命的影响。因此,我们强调要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人格从法学的意义上象征权利,每一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价值、尊严和权利,有的老师动不动就把学生撵出去,其实他是在剥夺孩子们学习的权利。

    中国教师报:您认为当前中小学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保护还不够,对吗?
    许莉娅:中小学为学生服务的机制构架有五大系统,第一是班主任系统,第二是思想工作系统,第三是后勤保障系统,第四是心理治疗的系统,第五是共青团、少先队,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提供帮助。只有一方面是最弱的,就是学生的权利保障。我的孩子在耶鲁大学,这个大学里有学生法庭,学生遭遇不公正对待的时候,有律师免费为他们辩护。我们国家的孩子在学校里权利被侵犯和剥夺的时候,谁来帮助他们?
    中国教师报:你们在这方面是如何做的?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有没有一个容易掌握的标准和底线?
    许莉娅:社会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服务,我们要维护服务对象的权利。我们尊重人的人格,就意味着,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利益,尊重他们的需要。
    人格这个概念,在心理学上的意义是个性,由气质、性格、能力、倾向性等构成,是一个人具有稳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每个人的人格是不同的。我们对这个人人格的尊重和他对社会的不尽责是不矛盾的,因此,我们应该允许学生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做,只要他们不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利益。这个尊重是很重要的。
    如何尊重?我非常喜欢“空间”这个概念,我不逼迫自己,也不逼迫别人。尊重的底线是不羞辱、不诋毁、不嘲讽。对于所谓的“问题学生”,教师或家长决不能羞辱或嘲讽。再往上就是要接纳他,再往上就是关注他。关注非常重要,有时候忽视就是一种伤害,你什么都不作,仅仅是忽视了,其实就是伤害。西方管理学家说,人的人性都有两种矛盾,一方面人们都希望自己成为优秀群体的一员,另外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够鹤立鸡群。关注就是一种激励,你看到了对方的存在和对方的所为,他就觉得有劲。再往上是关心,关心是你把对方的事情放在了心里。然后是关怀、关爱。我们要向最高的境界去努力,但是我们要有不逼迫的空间。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0 19:39:46 | 只看该作者
要去挖掘学生的优势
   
    中国教师报:有些学生无论你怎么尊重他,关爱他,他对自己都还是没有信心,甚至很自卑,怎么办?
    许莉娅: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还要去挖掘我们服务对象的优势。我对学生做辅导的时候,经常让他们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你有什么”。我和他们一起寻找答案:“我有值得信赖的家人,他们无条件地爱着我。”
    第二个问题是“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让他们写20条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无论是缺点还是优点,是无记名的。写完之后我把纸条收上来。有一次我发现一个纸条写的缺点一大堆,优点一个没有。我说是哪个同学的?没有人应答。下课时我说你一定要找我,我有话跟你说。刚要下课,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想不出来我有什么优点。这是一个男孩子。我说,好,你想不出,我们大家帮你想,我们现在就对你进行优点“轰炸”。大家就开始“轰炸”他,大家说他的优点,大声地说,说一个写一个,整个黑板都写满了。这个孩子当时就流泪了,他说他从小到这么大,没有人这样关注过他,没有人这样肯定过他。他以为他在这个班级是很边缘的,没想到大家说出他那么多的优点。他不知道他有这样的优点,所以他将来一定要建立自信。慢慢地他真的发生了一些改变。
    第三个问题是“我能做什么”。我让他们写得越具体越好:“我对某事有把握。”我们在四川广元一所学校有一个项目,已经进行一个学期了。我在那里做团队辅导的时候,都会做这样的活动。做完之后,这个团队几天来的表现就不一样了。我们就是要让他们发现自身的优点,去挖掘优势,明确我是什么样的人,我能做什么。
    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和基石,是健康的自我形象。怎么让孩子有自信?我们在做辅导时曾经玩一个游戏:我问他们:你从哪里来,他们说我从家来。我说你的生命从哪里来,有的孩子说妈妈生的我。我说妈妈怎么生的你,最初是细胞。那你知道这两个细胞有什么不同吗?爸爸的成千上万个细胞去竞争一个机会,其中最优秀的一个细胞和妈妈的细胞结合,然后就有了你,所以你是最优秀的。他听了以后眼睛睁得大大的。所以这个展示和挖掘很重要。
   
最重要的环境因素是情境
   
    中国教师报:在做青少年服务的工作中,您还提出并强调“人在环境中”的观点。这是不是说人总是在环境中的,不能孤立地去看待人的行为,而要把他放在当时当地的特定环境中?
    许莉娅:对,是这样的。“人在环境中”是生态系统理论里面提出的一个观点。其基本观点是对个人,对学生的了解,应该同时关注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面向。对学生的评估、了解和介入要有三个面向:一个是生理的面向。我曾经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有一个孩子一直学习上不去,最后才发现他说话的时候总是侧着听,去医院一查,他这个耳朵什么都听不到。医生说这种状况持续了七八年,没有人注意到。所以当孩子出现一些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做一些身体方面的排查。
    第二个是心理的面向,有的孩子是认知的问题,有的孩子则是意志的问题,他知道要好好学习,但是没有毅力,还有的可能是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
    还有就是社会化的面向。“人在环境中”,一个是微观环境,也就是和他有直接接触的环境;第二个是中观环境,是指微观环境之间的互动,比方说母亲对老师的态度,母亲听说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冲到办公室找老师算账,把老师的情绪挑起来了,又没有人给这个老师疏解,他只会发泄在孩子身上;还有一个是外观环境,虽然对孩子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会对他的行为有间接的影响,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背后的教育系统等;还有就是宏观环境,比方说经济危机等大的社会环境。
    社会工作帮助人,就是要动用所有的资源,最重要的是在这个环境里面强调情境的因素。情境的元素包括此时此地、信息场及互动参与者的个性。有一些是看不见的信息,是靠你去悟的经验。个性的因素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定要强调个性化的。社会工作在帮助孩子的时候,一定要从这些方面了解信息。人在环境中,社会工作者介入的时候,比心理的介入要广,有的时候要家访,还有实际的物质利益的连接,等等。  许莉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副教授,“青春热线”督导,北京青少年生命教育基地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实务、弱势群体、人际沟通等,主编《个案工作》、《社会工作实务技巧之小组工作》、《新编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等教材,有多年专职心理教师培训、专职社区工作者培训经验。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本报记者 翟晋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11:54 , Processed in 0.113342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