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2 09:17: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只的抓好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真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管理和建设、学困生的转化以及学校的政教工作都与学生的德育工作息息相关。
    一、班级的管理与建设
    1、优化班风,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班主任,我就通过班级的一切活动,如:晨会、主题班会、实践活动、板报、两操、运动会等进行正面教育指导,同时结合学校的常规管理以及养成教育,积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优化了班风。
    2、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
    “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对班级管理而言——“管”是为了“不管”,班主任由牧羊人到领羊人,那么实现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尤为重要。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我尝试进行了“四自一主”的班级民主管理模式,即“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做到“自主教育”,使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3、角色分工,人人参与
    “班级是我家,好坏靠大家”,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且必须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在班级管理与建设中,我十人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如:在班干部的使用上,实行班干部竞争上岗,人人参与,并且每月一竞聘,使他们相互监督,想到竞争,同时把班级事务责任到人,分工明确而具体,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集体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学困生的转化
    1、全面了解学困生,大力表扬他们的优点
    要转化学困生,必须深入实际,全面了解每一位学困生,因人因材施教。我每逢新带的班,就会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学习情况,特别是学困生,尽可能多的发现他们的优点,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在日常学习中,尽可能的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大力表扬他们的优点,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并且通过补课、座谈,组织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使他们在学习上尽快地赶上来,真正从“困”中解脱出来。
    2、认真做好家访工作,让家庭与社会给他们更多的关爱与关心
    “教育技巧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中,我经常深入学困生的家庭中,走进他们的生活,全面了解他们的行为表现,并且向家长通报学生的优点,促使家长改变对孩子的偏见,看到孩子的希望,让家长同班主任、其他老师积极配合,说服家长主动给孩子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心,从而使学校与社会形成转化学困生的合力。
    3、“爱”是架通师生间情感的天桥
    冰心老人说过,有了爱便有一切,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而“育人”更是班主任的首要职责,这其中“爱”便是根本。在日常管理中,我时时刻刻眷恋着他们,全身心的去爱他们,关心、关注他们的一切。实践证明,严师出高徒,爱能化解一切,只有对他们充满无限的爱,才能使他们在“爱”中转化,在“爱”中进步,在“爱”中成长。
    三、积极推行养成教育,规范学生日常行为
    1、学生的操行日记化
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我把学生的操行划分为学习与行为两部分,每一部分按优、良、中、差制成表格,由班团支部书负责,每日张榜公开记录(用奖小红旗的形式记载),这样,使学生的操行日记化,从而督促学生的行为规范化。
     2、开展多种活动,重点推行“雅”行教育
    养成教育的推行过程中,重点推行了“雅”行教育,因为只有学生的行为规范了,语言文明了,即学生“雅”了,才能更好的搞好学习。日常教学与管理中,我利用多种活动,如:晨会、黑板报、板报、小品汇演等,大力宣传“雅”行,使学生认识到哪些是“雅”的,我们应为之,哪些是不“雅”的,我们应不为之。
    3、开展自评、小组评议,进一步剖析自我
    推行养成教育过程中,我采取问卷的形式,使每一位学生对照自己的行为,开展自我评议,使学生不断的剖析自己,不断的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雅”。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班主任只有把学生看成教育的主体,才能较好地开展学生的德育工作,才能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相信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自制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从而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的班集体,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

(孝南区三汊镇涂店中学
王守红)


[ 本帖最后由 神舟8号 于 2009-2-22 09:20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9:13 , Processed in 0.12356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