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变教育观念 张扬学生个性
杨店学区
崔春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了五年,在我们地区也进入了第三个年度,其改革的理论宗旨、课程逻辑、教学模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等正渐入人心。然而,现实的教育实践中,有些教师在思想上对实施新课程理念拐不过弯,方法措施上仍旧老一套。尤其在对学生的评价上,仅仅把循规蹈矩、驯服顺从、考试能得高分的学生视作好学生,甚至以此为培养的目标,而把那些个性突出、有叛逆思想、常给自己工作制造“麻烦”的学生视作异己予以打压,有意无意地磨灭他们的灵气,挫败他们的锐气,使一批又一批人才不能脱颖而出。
学生没有了个性,也就没有了发散性思维,没有了批判思维,没有了创新。“个性弱的人没有超越自己的能力”,不能超越自己,则无创造可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指出:“教育应当促使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也可以提炼出,教育是一种更趋向于关注个体生命的教育,是放飞学生个性的教育,是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的教育。这一共识受到了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视。
日本在第三次重大的教育改革中,提出了“尊重个性的原则”,主张培养人格健全,富于人性的青少年,提出实现教育的多样化,重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实现教育的个性化。
个性化教育及其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社会整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地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些都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学习、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的发展是自主的发展、个性的张扬。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实践和探索,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和情感,而不是统一思想和意志。教育要在以全体学生都得到基本发展的前提下,关注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和情绪状态、知识和情感的生成状态,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到教育评价等各环节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此,教育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作者、参与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传道授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认为:教师不是一种传道授业者。当把教学理解为传道授业时,教师就被贬值为传授知识的手段,而学生则被贬值成这种传授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手段和产品。他认为,知识不是传授给学生的,而是“提供”给学生的。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后,教师从教学中的权威转变为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参与者,从教学内容的垄断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研发教学资源者,从师讲生听转变为师生交往互动、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从教师促进学生成长转变为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建立民主、平等、尊重、和谐师生关系有了可能;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得到可能;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更广阔的空间。
二、评价主体和标准的多元化转变。
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这里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统一,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学生的经历和经验各不相同,其智能、心理结构及兴趣、动机、需要等也千差万别,这些都无法用纸笔工具准确地测量出来,也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评价每一个人。教育评价要以全面和自由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差异性为出发点,建立一个开放的、多元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宗旨上,淡化其选拔与甄别功能,摈弃其对学生进行筛选、分类的等级性评价逻辑,将判决性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将评价由控制手段转变为教育手段,鼓励学生求知、求真、求新、求个性,努力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在评价方式上打破完全依据预设设外显的、可测量的行为目标观测点,对学生进行标准化打分与精确化评定的方法。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之一,以增强他们自主评价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评价过程中担当诊断者角色,发现学生特殊的发展领域和发展障碍,为学生特殊才干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张扬学生个性提供场所,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
三、综合实践课由弱化向强化的转变。
过去,由于升学的压力,综合实践课程虽有若无,完全不受师生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后,综合实践课纳入了新课程体系,课时量也提高到总课时量的7%——8%的水平。综合实践课强调通过学生亲自实践、实际操作,使学生获得探究实际问题的精神与能力,是一种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其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宗旨较其它学科课程更加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个性的人的发展,为学生发挥天赋、放飞思想、活跃思维提供更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相应的政策支持系统;教研部门要积极参与课程的理论与实际研究,给一线教师提供专业技术指导;学校要建立相应的保障制度,建设完善的教学设施,培训合格的课程教师;教师要加强对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努力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四、教学管理由规范秩序向个性化的转变。
学校不是工厂,按照一个标准生产产品;学校也不是军营,以绝对服从为天职。学校的任务是全面发展生动活泼的人,而不是培养统一规格的人才。 于是个性化教育成为当今世界重要的教育思潮。个性化教育重视与个性发展有关的个体独立意识、反抗精神、自信心、自豪感及其他多种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校到家庭、社会都努力创造条件使学生发展这些思维品质和能力,造就有活力、有创造的个体。个性化管理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教书的热情和育人的爱心,有渊博的知识和育人的技巧,有独特的见解和批判的思维。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在其发展的起点、过程和目标上提出不同的要求;要对同一学生因不同的时间、地点的发展去追求不同的过程和目的。教师要提供学生个性化合作交流的体会,要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疑团,要善于运用个性化的激励机制,以唤醒和激发学生个体积极健康的内在潜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