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更新教学理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5 17:22: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
作者:徐健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8年1月24日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所学校组织的教学观摩活动,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没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质疑就不是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的好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教学进程的流畅,更不能在教师“自编自导”和学生“投其所好”制造出的虚假教学繁荣中自鸣得意。

  课程改革不仅仅是换了新教材,而且还在于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转变与更新了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笔者以参与教学观摩活动的三位语文教师为例,试析他们在教学著名作家孙犁的美文《黄鹂》一文时所表现出的教学行为差异。

  教学导入从简单到简约

  课例一(一位执教不满3年的教师)

  教师出示一张黄鹂鸟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只鸟漂亮不漂亮?”学生齐声应答:“漂亮!”再问:“你们知道这种鸟叫什么鸟吗?”学生又齐声应答:“黄鹂!”教师喜上眉梢:“同学们回答得很对,这就是黄鹂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美文《黄鹂》。”接着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课例二(一位教龄满8年的教师)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在初中学过杜甫的一首绝句。由于时间的缘故,诗文的全部内容老师已经记不清楚了。老师只记住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还有两句,哪位同学能帮老师补充完整?”一位学生声情并茂地应答:“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追问:“你不仅回答得很对,而且诗句的朗诵富有感情。你能说出你记住这两句诗的原因吗?”学生继续应答:“这两句诗通过黄鹂的鸣叫和白鹭的直冲云天,描绘出了一幅春天的美景,所以我非常喜欢。”教师评价:“生命的呼唤,春天的气息,自在的灵性,闲适的情怀。诗人把生命的美感融进景色之中,因而几多春色、几许诗意,就从一幅立体的、鲜活的图画中溢了出来。正因为如此,这两句诗也就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今天,我们还要学习一篇关于黄鹂的美文,这就是著名作家孙犁的散文《黄鹂》。”接着教师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课例三(一位执教十余年的教师)

  教师先用课件展示出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让学生聆听和着鸟鸣的音乐。正当学生被陶醉之时,音乐与鸟鸣戛然而止,学生都睁开双眼看着教师。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动听鸟鸣,是一种叫黄鹂的鸟发出的,这种鸟的叫声很美。那么,在自然界中这种鸟的生存状态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作家孙犁笔下的黄鹂。”接着教师板书课题“黄鹂”二字。

  课例一中,凡预习过课文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暗示下猜到图片上的鸟是黄鹂,因而教师的提问制造出的热闹气氛实际上是一种假活跃,并不能达到对学生的启智作用。课例二中,教师的导入设计注意到了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但教师的提问设计对学生而言显然也是个“请君入瓮”的假问题。课例三中,教师从意境的创设,到启发性的想象,再到导入语的描述过渡,过程比较完整。由此可见,教学导入是一个“蓄势”的过程。初为人师的年轻教师似乎更多偏爱课堂教学导入的形式设计,而富有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则更注重教学导入形式和后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从精彩到出彩

  课例一

  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几次写黄鹂?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找出:4次,按照时间的顺序。接着教师让学生找出描写黄鹂生存状态的词语,并从词语感情色彩的角度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环境中的黄鹂。由此,揭示文章的主题:环境决定命运。为进一步深化主题,学生再一次朗读江南春季太湖之上描写黄鹂的语句。

  课例二

  教师布置学生通读课文,并找出描写湖光山色中的黄鹂的语句。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感受黄鹂的美。接着,教师追问:“为什么作者在前段文字中不能充分展示黄鹂的美,是什么禁锢和限制了黄鹂的美?”学生阅读课文并归纳:抗战时期,炮火连天的环境,美丽的黄鹂只是一闪而过,不能达到美的极致。青岛养病时,人类的射杀,是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禁锢和限制。逛鸟市时见到的黄鹂,被系在一根木棍上,这成了它们的禁锢和限制。教师归纳总结:黄鹂只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自由飞翔,才能活出它的本性,才能展现出“美的极致”。最后,教师揭示主题:只有在相应的环境里,各种事物才能发挥它的极致。

  课例三

  教师引导学生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来把握黄鹂“自由啼叫”、“自在飞翔”的美。当“自由”和“自在”受到束缚和限制时,黄鹂又会是怎样的呢?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边找描写黄鹂的词语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归纳出作者情感变化的历程。抗日战争——尖利的富有召唤性和启发性的啼叫,飞起来,迅若流星,一闪而过,金黄的羽毛映着阳光(作者惊叹中有一丝遗憾);青岛疗养——互相追逐,互相逗闹,一去不复返(作者高兴中有几许惋惜);闲逛鸟市——系在一根木棍上,悬空吊着,焦黄的羽毛,神气凄惨(作者愤怒中有几分怜爱)。只有在太湖之滨——黄鹂自由啼叫,自在飞翔(作者赞叹中充满极度的喜悦)。作者的感情变化体现了作者对自由和美的追求,而自由和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发挥极致。

  课例一以时间为序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片段所表现出的情感变化,并最终揭示文章主题。教学步骤清晰,教学过程流畅,但缺少教学悬念的设计和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课例二,从文章最精彩的文字入手,倒嚼甘蔗,从外部分析禁锢和限制黄鹂不能达到“美的极致”的原因,从而揭示主题。该教学设计人为地设置了教学冲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机。课例三中的教师也是从文章最精彩的文字入手,但他不仅从外部引导学生分析,更从作者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美和自由的追求,深化了主题。由此可见,追求课堂教学的生机盎然,要求教师即使面对同一篇作品,也要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展开指导,方能从不同的角度获得丰富的教学体验。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15 17:22:47 | 只看该作者
适度课堂冲突让师生交流走向深入
  教与学的互动本质实际上是教师教的行为和学生学的行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分享思考,共同进步。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产生意见分歧、争论、竞争和对抗,从而使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不同程度、不同表现形式的紧张状态。

  传统的教学理论过多地强调要对课堂教学冲突予以有效的控制与整合,其最直接的课堂表征就是教师的机械灌输和学生的被动接受。在传统的教学权威下,学生缺乏向教师质疑问难的勇气,学生的声音往往被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遮蔽;而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又倾向于在已有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简单复制过去的行为。在这样特定的教学场景中,教与学的互动必然会呈现为两种状态:一是教师在所谓的“有效控制”下对学生发出单向的信息指令,二是学生在所谓的“心领神会”下与教师的形式互动。透视这两种貌似平静、和谐的教学情境,我们需要意识到,没有冲突的课堂教学是有问题的,而适度的课堂教学冲突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反思,有利于师生形成共识与确立共同目标。

  对课堂教学来说,形成有效的冲突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下,启发学生自由思考。在问题情境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学生的疑问,也许有些学生的疑问在现在看来是肤浅的甚至是可笑的,但这些问题也是有教学价值的。

  学生参差的学习基础、迥异的学习目标以及由此在他们中间产生的摩擦,必然导致多样的学习冲突。我们应该看到,师生之间课堂教学冲突的过程和结局一般会走向同一和合作。但是,这种同一和合作的结局并不是自然而然达成的,它需要师生共同努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5:26 , Processed in 0.08515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