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孩子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8 12: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孩子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朱先云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 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应该说,它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语文课程新概念, 既包含以语感为中心的听说读写能力,也囊括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核心便是扎实的语文功底。
让孩子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品读——增强语感。
当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就是“直觉”。他认为“直觉”能自然而然识别和理解句子、创造和生成句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意会体悟能力,即语感能力。它包含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学科独特的情感特性和人文内涵,决定了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获取和增强语感的过程。
(一)诵读吟咏,熏陶语感。
中华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只能意会而无法言传。诵读吟咏,是口、耳、眼、心、脑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使学生逐步感受语言内蕴和文章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字字珠玑,富有音乐美,读来朗朗上口,是对学生进行语感熏陶的绝好材料。如《山雨》,可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山林雨景的声音美、色彩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可让学生于反复吟咏中体会小兴安岭四季不同的景致,领悟其“总一分一总” 的谋篇方式; 学习《钓鱼的启示》,则可在对重点段落的诵读中揣摩文章字里行间所蕴涵的人文美、内涵美。
要注意的是,诵读吟咏,一定要保证“质”和“量”,“量” 要足,“质” 要高。所谓“量” 要足, 即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反复朗读,在“书读百遍” 的基础上达到“其义自见” 的效果。“质” 要高, 即要熟读精思,人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最后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 的境地。
(二)比较揣摩,强化语感。
比较是培养语感精确性的有效手段。我们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有些词语看似平淡无奇,但细一琢磨,却感觉在文中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因此要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修辞方法进行比较揣摩,“意会” 文字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强化语感。
如《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的结尾: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这是两个倒装句,其意思是1“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
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将这两组句子进行比较,便不难发现,采用倒装的修辞手法,更能凸显傣族人民的幸福、难忘之感。为了让学生领悟到这一点,就要引导他们对这两组句子进行比较、推敲、揣摩,加深体验,以领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除此以外,通过对重点词、句进行“增”、“删”、“换” 等形式,也能使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精练与罗嗦、具体与空洞、细腻与粗糙的区别,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表达情感。
(三)欣赏体昧,升华语感。
一篇优秀的文章,其人物形象的鲜明、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 都源自文字表达的精要、贴切、形象。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心去欣赏、去体味语言文字运用之妙,以文本的言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能力,使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升华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如《观潮》一课生动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尤其是第三、四自然段连用五个比喻句,从声音和形态两方面的变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潮来时的雄伟气势,可在播放录像,让学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反复诵读重点语句,细细地欣赏、玩味,切身感受潮声越来越响亮、潮势越来越汹涌的浩大场面,领悟作者遣词用句的精妙以及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
二、积累——厚实底蕴。
传统语文教学向来强调“厚积而薄发”。“厚积”,可吸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信息量。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对他们来说,大量积累,厚实底蕴,进而发展自己的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的积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做到课内、课外紧密结合。
(一)课内积累:省时高效。
1.直奔重点—— 省时。课内积累主要是在常规的阅读教学中,在激发阅读兴趣,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同时,大量积累优美词句。教师要根据文本及学情,直奔重点,提高效率。如《五彩池》一课2、3、4自然段对水池的形状、池水的颜色及形成原因作了生动描述,其问运用了对比、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词汇丰富,语言凝练,极富感染力,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应指导学生诵读记忆。而对其他一些非重点的段落应大胆舍弃, 只做大体了解即可。这样合理取舍, 既省时,又提高了效率。
2.以点带面— — 高效。“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苏霍姆林斯基语)在课堂教学中以点带面,适当补充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语言材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学习《江南春》一诗,便可补充阅读《春夜喜雨》、《忆江南》、《春日》等古诗词或与春天有关的现代散文,让学生感受不同作者眼中的春景。除教师推荐相关材料外,还可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这样以点带面,资源共享,就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积累范围。
(二)课外积累:广泛多样。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可延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开阔知识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1. 以文本教材为辐射点。即以文本教材为中心,广泛阅读与此
相关的言语材料。如学习《西湖的“绿”》一课,便可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查找、阅读与西湖,与春天,与写景状物有关的音像、图片和文字资料。
2.以社会生活为切入点。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打
通课内外,实现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的接轨。阅读积累是语文实践学习一个很重要的途径,那些鲜活的、在社会生活中引起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都可成为学生积累语言的材料。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便可引导学生关注战事发展,多角度、多侧面地对其进行了解, 积累生活,积淀语言。
3. 以名家名篇为重点。名家名篇往往语言精练准确、行文畅达自然。读名家名篇,不仅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在脑海中贮存丰富的文学知识,在有表达需要时.就会自然地涌入笔端。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以及一些古典名著都可推荐给学生阅读,以期心悟其意,心融其境,达到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三、表达——夯实功底。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和他人沟通与交流。表达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让孩子拥有扎实的语文功底,归根结底就是要提高其表达能力,让其能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思想。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思想。
一是要重视激发兴趣。“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赞可夫语)可见, 兴趣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内驱力,它一般来自对事物的好奇,对活动的喜爱,对生活的顿悟。因此,习作内容和训练形式应符合学生内心的需要,让他们写自己喜欢写的东西,表达自己愿意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应带着赏识的心态去评价学生的习作,对于他们习作中的点滴进步应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习作的信心。这样形成良性循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增强,表达能力也就会不断提高。
二是要丰富生活体验。常言道: “无欲不举笔, 无情难成文。”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便不可能有优美的习作。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如社会考察活动、角色体验活动、游艺活动等,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习作条件,帮助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其根据个人兴趣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他们纯真的心灵便可在表达中优美地舞蹈。
三是要优化训练过程。习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一提法,实质上是对习作训练过程的要求。根据目前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自己所拥有的作文材料进行合理取舍,逐步具备一定的组织材料的能力。二是要引导他们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凸显独特个性,写出他们各自不同的主观感受和情感体验,千万不可束缚学生思维。这就要求教师改进命题方式,尽量拓宽命题范围,让学生可供选择的习作内容、习作形式多些,再多些。三是要做好自评自改的有效指导。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一定要重视自我修改能力的培养。要一改过去“生写师改” 的状况,发挥合作互动的功效,指导学生互评互改,最终达到自评自改提高习作水平的目的,真正把夯实语文功底落到实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17:51 , Processed in 0.079912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