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校方略 “如果一个梨坏了,那可能是梨的问题;但如果一筐梨坏了,那可能就是筐的问题。”套用一下这个观点,如果学校里是一两个教师抄教案,那是个别教师的师德问题;如果教师抄教案不是个别现象,那可能就是学校在教案管理制度上出了问题。抄袭无疑使教案成了“鸡肋”,但为什么这些“食之无肉”的教案,领导却感觉“弃之有味”?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核心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束缚教师备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学校的教育教学造成损失。
不当管理应为教案抄袭“埋单” “优秀教案评选”当叫停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教育局 严丽荣
有教师这样评价写教案:“若问教师哪样工作最累?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教师哪样工作最无用?我可以告诉你---写教案;哪样工作最折磨教师?我可以告诉你---还是写教案。”
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查教案,主要看教师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是否有足数的教案,而那些格式规范、内容详细、字迹清楚的教案,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一些教师为了教案能被评上“优秀”,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
是什么导致教师对写教案这么反感?难道教师没有写教案的必要吗?究其原因,是我们千篇一律的格式要求磨灭了教师的兴趣:引入新课、传授新知、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环节一个都不能少;按学期课时数规定教案节数、每课时教案必须达到规定的字数;教案写得长且写得工整,就是教师教学认真、工作态度端正的重要表现。于是,教师写教案更多关注的是怎样符合规范化要求和应对各级领导的检查,很少关注它的实用价值及其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意义。这种不切实际的、形式主义的导向与评选,容易导致教师抄袭现行教案的行为出现,使写教案和课堂教学成为“两张皮”,以致一些教案“优秀”的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并不尽如人意。
我们常说:“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时代在变,学生在变,课堂在变。它提醒我们,备课不仅是备一样的课程标准、一样的教材,更是备自己的学生、适合的方法和现有的资源。教师要因地制宜、因生制宜,不能抱着别人的优秀教案或自己的老教案不放。再说,即使是自己设计的教案很完善、富有创意,但因课堂的随机性与动态化,在课堂教学中也不可能完全“原封不动”或“按部就班”,因为再好的教案也只是一个预设,一个思路,教师还需要根据新的课堂教学情况临时生成新的教学活动方案。既然教案不一定是课堂教学的实际反映,不一定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能力,学校单独评选“优秀教案”也就无多大实际意义了。由于每位教师的知识、经验、特长等是有差异的,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程度也不同,教案的书写就不能是一个标准、一个模式、一个要求,不能对所有教师搞“一刀切”,而应允许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让教师写适合自己的教案,写适合自己学生的教案。为此,教师可以直接在本上粘贴资料、圈圈画画,内容上可以不详尽,形式上可以不完美,但只要它能为教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服务,能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应该算是合格教案。教师书写的教案只有与课堂教学质量挂钩,与学生知识掌握和能力提高挂钩,才谈得上它是否优秀。那种撇开教师教学的实际用途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评“优秀教案”的做法,是本末倒置的形式主义做法,只能使教案书写越来越流于形式,越来越僵化,越来越与实际的课堂教学无关,直至成为教师工作的累赘。
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也不是为了约束教师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帮助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因此,要改变传统的“优秀教案”的评选办法,甚至可以取消“优秀教案”的评选而改为“优秀教学案例”、“优秀课后记”、“优秀教学日记”的评选,把教师从繁重无效的教案抄写中解放出来,留出更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业务学习、搜集教学资料、思考教学方法,把负担转移到教研上来,实现科研兴教,提高教学效益。
《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