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些美妙的声音哪里去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31 11:2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些美妙的声音哪里去了


——《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9日星期[size=+0]
美国哲人梭罗与瓦尔登湖
  中国当代社会在发生着快速的声景变迁,许多标志性的声音逐渐消亡。属于上个时代的声音随同一些老建筑和生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孟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学堂稚子的琅琅书声,随着草长莺飞,和着春风春雨、老牛哞哞和小鸟喳喳,偶尔还有“大喇叭”里的集体广播,谱成一曲田园咏叹。你是否听到?
  久居都市,你大概听不到了。城里的读书声要么被学校围墙紧紧箍住,要么淹没在城市生活的各种噪音中。
  从乡村到城市,读书声的消隐昭示的是整个现代声音文化的宿命。从乡村到城市,空间的改变带来了声音景观的改变;从古典到现代,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社会形态的变革伴随着声音景观的变迁。
  声音震撼精神家园
  对于这个道理,美国哲人梭罗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切身体会。
  1845年,隐居在瓦尔登湖畔林间的梭罗,常常被附近火车经过的声音吵醒。“就是在半夜里,我也常常给它的步伐和凶恶的哼哈声吵醒。”梭罗把火车描述为精力充沛、力大无比、发出巨大声响的“铁马”,是主导这个时代精神的怪物:“那时我听到铁马吼声如雷,使山谷都响起回声,它的脚步踩得土地震动,它的鼻孔喷着火和黑烟,看起来好像大地终于有了一个配得上住在地球上的新的种族了。”火车的声音带有强烈的穿透性,打破了瓦尔登湖的静谧。
  火车的诞生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发明了火车,但火车也同时改变了人类。梭罗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论及了火车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火车改变了人们的空间体验,借助机械的力量,人们完成了对空间的征服。“此一刻它还靠在一个村镇或大城市照耀得如同白昼的车站月台上,一些社交界人士正聚集在那里,而下一刻已经在郁沉的沼泽地带,把猫头鹰和狐狸都吓跑了。”火车还改变了人类的时间体验。火车的安全运行需要严格依赖时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而这同样也是现代生活的主要法则。“农夫们可以根据它来校正钟表,于是一个管理严格的机构调整了这个国家的时间。”对梭罗来说,火车催生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类和自然、人类和土地“诗意栖居”的关系。美国学者艾米莉·托马森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声音景观》中如此评述:在火车的轰鸣声中,梭罗意识到飞驰而去的不仅仅是火车,同样也有他所留恋的旧式生活方式。蒸汽机车的巨大声响,带给梭罗的与其说是一种听觉上的刺激,不如说是给其内心带来了一种深层的“文化震惊”;与其说机械噪音给梭罗带来身体不适,不如说震撼了他寄寓在瓦尔登湖之上的精神家园。
  耳朵专享的文化
  梭罗对火车声音的描述,启发了后来的听觉文化研究。在听觉文化的研究中,“声音景观”是一个关键词。相对于梭罗对声音的文学性描述,声景概念为我们理解声音现象提供了一种理论分析的概念框架。声音景观简称声景,由加拿大音乐家穆雷·沙弗尔借鉴景观概念所提出。声景起初是指环境中的音乐,即在自然和城乡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随着听觉文化研究的深入,声景一词更多地被理解为人们生活中的声学环境。与声景相关联的,还有“背景音”和“标志音”等概念。背景音作为其他声音的背景而存在,用来描绘生活空间中的基本声音特色。如特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可以频繁地听到的声音——风声、水声、旷野之声、鸟声和交通噪音等。作为其他声音的背景,突出其他声音的存在,背景音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它也是代表地域或时代特征的重要因素。比如,在海滨,背景音就是大海的波浪声;在城市地区,背景音就是城市的喧闹声;在学校里,背景音就是读书声。标志音是具有独特的场所标志的声音,包括自然声和人工声,如间歇喷泉和瀑布,以及钟声和传统的活动声等。同时,作为象征着某一地域或时代特征的最具代表性的声音,人们对这种声音往往具有一种亲切感,而当这种声音消逝的时候,人们又往往对其产生一种怀旧感。除了声景概念,穆雷·沙弗尔还从声音的听觉品质上对声景的社会形态进行分类,将声音分为高保真和低保真两种。高保真声景大多是前工业化社会的声景,具有较低的环境噪音,各种声音可以被清晰辨认出来,并且这些声音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愉悦;低保真声景,即空间中存有很多声音信息,但人们不能将其一一清楚辨认,现代城市声景即属此类。城市中的单个具体的声音,往往被淹没在嘈杂的城市工业背景之中,鸟鸣声和风声被交通噪音所掩盖。
  实际上,乡村声景和城市声景虽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声学特质,但声景的变迁和转换并非瞬间完成,而是从属于一个不间断的历史过程,各类声响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发生不同比例的组合与交错。从视觉的角度来看,瓦尔登湖畔的乡村生活和几个世纪以前没有区别,瓦尔登湖的湖水还没有受到污染,瓦尔登的林地尚持有它的原始;但从听觉的角度来看,瓦尔登乡村社会的声景不再单纯,纯粹的乡村生活不复存在,整个美国开始了工业化的转型。从这个意义上说,相对于视觉景观,声音景观更直接地反馈着时代的变迁。
  它已在城市之耳中消逝
  中国当代社会在发生着快速的声景变迁,许多标志性的声音逐渐消亡。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城市生活中失去了鸽子的鸣叫声、小贩们的叫卖声、胡同里的问候声、有轨电车的咣当声、老城的晨钟暮鼓声……属于上个时代的声音随同一些老建筑和生活方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新旧更迭实属必然,但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看,未尝不是一种遗憾。当前有关部门也在有意识地进行规划和设计,积极设计城市声景,以唤起人们美好的和特别的记忆,酿造对空间与地域特有的情感与氛围;而对于那些具有丰富历史和地域文化内涵的“声景遗产”,人们逐渐意识到应该加以保护、留存和记录。
  或许,为了留在人们美好记忆中的声音,我们需要像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那样,大力保护声景遗产。但是,很显然,保护声景资源的难度更大。我们或许可以用技术手段记录某种美好的声音,但却很难在现实生活中限制新声音的出现。正如梭罗只身一人栖居于瓦尔登湖畔,通过对自然山水的审美静观来寻找精神世界的应和,他虽然可以主动选择视觉审美的对象,但他的耳朵却无法抵挡空气中传来的火车汽笛声。
  书写至此,笔者不由替那些“声景遗产”的命运深表担忧。例如“南屏晚钟”,作为著名的杭州西湖十景之一,早已是声名远扬。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今天,悠扬的钟声还能像传说中的那样飘过大半个杭州城吗?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20:29 , Processed in 0.082694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