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30 16:29: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体验教育的提出、界定与价值

作者:古船

  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体验一般可以看成亲身经历,形成经验的过程。对于在学校学习的学生来说,任何事情当然不可能都去亲身经历一番,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还是让学生去学习前人的经验,而且主要是从书本中来学习的。那么为什么要让学生直接体验现实,掌握直接经验呢?这得从体验教育的提出背景来分析。
  
(一)体验教育提出的背景
  其实学校学习的弊端也十分明显,这就是会造成学生与现实社会的距离太远,同时,也会使学生解决社会实际与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发展,这正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实际上,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2、30年代的美国就已出现过,当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就提出“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的课题,这里的“经验”不是指从事学术研究的经验,而是指在实际的工作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当然从广义上讲,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经验的过程。但是,经验学习更强调通过具体的“做”来达到个体行为改变的目的。当时的美国教育也正像今天的中国一样,出现了“反传统教育”的热潮——反对由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的单一教育方式。杜威(John Dewey)提倡的“生活即教育”、“在做中学”也有相似的理念[1]。二次大战以后,人们也看到了过分强调“生活实践”,忽视学业教育的不足之处,经验学习于是逐渐转变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经验、体验社会性教育,完成人际的、情感的或者社会性价值观等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所倡导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新名词,也不是只重感知的低级教育活动。从历史上看,凡是某一时期的教育不重视生活实践,学生被过多限制在课堂上,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抑制时,人们就会呼吁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体验生活、体验社会,以达到完善人格的目的。
  20世纪末,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与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各国政府纷纷进行跨世纪教育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种观点:学校是经济振兴的主要基地之一和国际竞争力的体现。国际劳工组织在1999年曾强调指出:“在全球化的市场上,在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中,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素质正越来越成为使竞争者之间拉开差距的因素。”[2]但是,这次跨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并不是像以前那样,对未来的劳动者进行适应工业发展的技能训练,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已经说明:未来经济发展中,传统工业的比重会逐步降低,新兴的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知识经济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所以,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劳动者才是未来教育的目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这次经济浪潮的背景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际、跨文化的理解与创造才能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所以,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报告中“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一节中提出:要使学习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学习方法与地点多样化。报告所强调的原则是学习的四大支柱,其中强调“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尊重多元性、相互了解与平等的价值观,特别是要增进不同种族、民族、文化传统与国家的人们之间的理解”;还强调“学会做人,以便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不断增强自主性、判断力与个人责任感”等[3]。
  可见,重视人的发展,强调教育以学生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核心是这一报告的中心内容,也是世界各国比较公认的教育原则。那么,以人格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为主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呢?靠传统教育中,以课堂书本知识的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当然不可能完成这些任务,而强调在实践中体验人际冲突、人际理解以及学生人格发展的社会性教育才是真正途径。所以,体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经验形成教育,它具有新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强调个体的亲身经历与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在价值观上,又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合作,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落实在教育行为上,就是要强调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affective experience)与道德体验(moral experience)。
  “说教者”是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的,他们不认为学生是具有情感体验,相反,他们要求学生们克服情感带来的影响。“说教者”也否认学生需要道德体验,认为道德就要靠纪律来强行维持。比如,教师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就告诉学生“纪律必须遵守,违反纪律就得受罚。”体验教育反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强调情感体验与道德体验是形成道德规范的基础。提倡设计实际的、新颖性的教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有纪律与没有纪律的不同情感体验,逐步认识纪律的内在价值,并要求学生通过反思、讨论,形成自律性的道德规范。相对而言,由于少先队员的年龄特征,少先队教育中体验教育更应当重视情感体验,让队员们更多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走进艺术,去体验自然、社会与艺术之美,体验创造美好生活的喜悦。
  总之,体验教育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及对少先队教育反思的过程中提出的,体验教育解决的是少先队教育的主体性问题,因此具有核心的地位。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必将促进少先队教育“由粗放的实践活动向科学、精致的现代教育发展”[4],并最终为造就新世纪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才,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体验教育的界定
  全国少工委赵勇书记认为: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山西省实验中学张卓玉校长认为:体验是一种心智活动,“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单纯的记亿或理解。而体验正是一种心智活动,或者说,是一切心智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体验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只有以体验为前提,才能有效地进行分解离析的认识活动。”[5]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体验总是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紧紧相连的,体验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1、个体亲历的阶段,即个体亲身经历某一件事或者某一个情境的阶段。这是体验的第一过程;2、个体对上述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的阶段。其实,每个人都在经历着许许多多事情,可是,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作为体验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亲历的第一阶段,还应当上升到对亲历的反思,以形成人生经验的阶段;3、个体在新情境中检验所形成的观念的适应性阶段。正因为经验具有个体性、主观性,因此,只有在新情境中加以检验才能克服经验中的不足之处,或者巩固经验中的合理之处,同时,新的情境又会促进经验思维的灵活性;4、再反思,产生新经验的阶段,并不断循环,不断体验,直至达到目标。由此可见,体验教育是在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经验、新认识,并由此发展学生适应自然与社会的能力,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个性成长的一种教育方式。我们将这一过程与少先队教育相结合,提出了以下四个阶段:
启动 导入 关键 调节控制
激发动机阶段 实践感受阶段 体验内化阶段 反馈外化阶段
动力、指向与选择个体初步亲历反思、同化或顺应维持、强化与应用
图1:体验教育的心理过程
  首先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体验”的过程并不等于“体验教育”的过程,体验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教育的设计者是教师,因此,在学生亲历之前,教师有一个启动体验教育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适当的动机,促使学生开始亲历或者选择亲历的方式。体验教育的第二个阶段相当于个体亲历的过程。第三阶段是体验的关键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2阶段,个体通过反思、同化或顺应等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觉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的过程。第四阶段相当于个体体验的第3、4阶段,由于个体体验的程度或者体验本身的内容不尽相同,有的经过一次体验与反思,就可以形成人生经验,而有时则不行,需要反复体验,或者在不同的情境中反复体验,人生绝大多数经验属于后一种情况,因此,体验是需要经过不断外化、不断调节才能够形成的。作为教师应当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不要急于求成,体验的个体差异正是学生个性在“体验教育”中的必然反应,也是教师因材施教的基础。
  
(三)体验教育的价值
  传统教育依据的主要是系统的以课本为载体的学科知识,教师可以依据讲解将知识体系分解,按照循序渐进的程序,逐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当客观地看到,这种教育方式在过去确确实实起到了作用,千千万万人才也是用这种方法培养起来的。而且,在可预见的将来,这种方式在人口众多的中国也仍然有它的生命力,因为,这种方法最低廉。
  然而,传统教育方式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从而忽视了创造性与人性的至臻至善。学习观强调为掌握书本知识而学习,强调记诵与技能化训练,从而忽视了现实中的知识与个体的亲身实践;教学观强调服从与循规蹈矩,从而忽视了个体的特性与价值;评价观强调单一的总结性评价,肯定应试中的胜利者,当然也就忽视了多数失败者等等。体验教育则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这就必将改变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促使学校教育从事实出发,促进学生了解自然,了解现实社会。改变学校教育与现实脱节的现象,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体验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也必将打破分科专业知识之间,“各行如隔山”的现象,促进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时,将分科知识在运动中,自然综合起来。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能够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必将促进学生在实践与综合中培养与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体验教育注重情感与道德体验的内化过程,会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德育模式,促使德育落到实处。少先队教育一向注重队员的自主教育,很多学校鼓励队员们自己开展活动,进行自我教育,并通过鼓励队员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关注社会。但是,虽然这样开展活动的方式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所有的教育方式只有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他应该面对与解决的自我问题或社会问题时,才能够使浮在外表的教育内化成为学生的行为与观念。强调体验就是要注重每一个学生自我的内化教育,强调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任何问题面前的真实心态。有一些教师看到学生在活动中流露出不好的言行,常常采用批评的方法,将学生心中的想法“压”了回去,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学生在教师面前不再流露真情实感,从而使德育活动常常变成“表面功夫”,开一个班会,大话、套话连篇,有多少是学生自己的想法,有多少是学生自己的语言表露呢?德育活动只有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教师能尊重学生的真情实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道德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体验教育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需要教育者在活动开展前,要进行更加精心的思考与设计,它需要教育者必须具备教育心理学的实用知识与技能,它要求教育者必须具备生活中的智慧,也必须具备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独特的感悟能力,只有这样,他才能设计出依据学生实际与社会实际的多样性的体验活动,也才能在活动中时刻注意改变设计,或者增加活动内容,以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因此,体验教育的提出是对教师能力的一项挑战,它将促使教师首先进行知识更新与观念转变,从而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注释:
[1] John Dewey:Democracy and Education,Copyright 1916 The Macmillan Company.
[2] [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87页。
[4] 华耀国:《在扬州市少工委三届三次全委会上的报告》,2001年2月15日。
[5] 张卓玉:《体验与探究: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光明日报2001年3月23日,第4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2 23:02 , Processed in 0.07604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