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插图有时放一放更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30 16:1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插图有时放一放更好!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丁正后
  学校开展“有效教学”展评活动,应语文组之邀,一连听了数节语文课。在感受新课堂,体验新理念,品味有效性的同时,部分老师对文本中插图的使用引发了我的深思。
  课堂上,许多老师喜欢“依图学文”——先出示文本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自主表达,叙述图意,然后再学习文本,品词析句。应该讲,这是课堂上常见的情景。但这样的常规处理手法,用新课程的理念比照一下,是否可以商榷?
  文本中的插图可以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是不争的事实。比如,《马踏飞燕》中的实物图片,有助于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匠心;《早》中关于“三味书屋”的插图,有助于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作者组织语言的技巧;《负荆请罪》中的插图,有助于降低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难度,提高阅读的效率;《九寨沟》、《雾凇》等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深入文本。不少插图,特别是低年级教材中的插图大多比较“养眼”,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如此说来,很多老师喜欢“依图学文”也就不难理解了。但笔者以为,解读文本,采用这种“依图学文”的处理方式时需要慎重。
  文本中的插图除了少数是以照片的形式来展现客观世界中真实的人、景、物之外,大部分是编者根据文本内容创作或选用的图画。以苏教版第七册为例,文本中的插图共45幅,这类插图高达36幅,占80%。对这类插图的处理就不宜一味地“依图学文”,不仅如此,有时还要思考能不能用,该不该用的深层次问题。
  首先,编者一元解读文本所创作或选用的文本插图可能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活力,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用教材中的插图代替学生阅读文本后头脑中可能出现的图画,肯定不是高明之举。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时,必然会调动阅读积累,激活生活经验,产生阅读体验,在头脑中将文本逐步还原成丰富多彩的图画。即古人所说的“言生于象,故寻言可观象”。而且这个图片是基于学生的视野,个性化生成的,与教材中的插图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也正是语言文字的模糊性和魅力所在。如果课堂上一开始或一味地用教材中的插图有意无意地控制学生的主动思维,既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其次,在新课程理念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文本中的插图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应遵循这样的理念。
  不恰当地使用文本中的插图除了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还可能由于插图本身的问题而误导学生。比如,苏教版《清平乐·村居》一文中的插图就带有明显的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大儿锄豆溪东”,插图上大儿却到了溪西;二是“白发谁家翁媪”,插图上老年夫妇白发难觅;三是插图中多出了想像出来的竹林、树木景象。这种带有瑕疵的插图可能产生的负作用是不能小视的。在教学中,对这类插图,教师不妨先放一放,不用也罢!或者,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根据文本线索找出插图中的不当之处,也不失为一个处理插图的好方法。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苏陈实验小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1:13 , Processed in 0.08879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