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考作文题五花八门引发的担忧(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12 23:56: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读屏跟帖是美德 于 2009-6-12 23:59 编辑

                                
高考作文题五花八门引发的担忧
——呼吁高考作文命题机制进行科学化设计
                                                   作者:浩歌
    每年高考还没有结束,提前公布的语文作文题目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除了全国作文试卷1、2外,还有自主命题的18个省市直辖市的作文题目,这样计算下来,全国的作文题目有20个。逐一看下来,总体印象是五花八门、难度不一、参差不齐。高考是国家考试,为了考试公平,全国命题和各省命题形式可以多样,但考试标准应该统一,在大分题目作文命题上,20道作文题目如此五花八门是否引发新的考试不公平?

2009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作文题
作文题
全国Ⅰ
小兔子学游泳
全国II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妈妈色盲小故事
北京卷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上海卷
金融风暴中的我
重庆卷
我与故事
陕西卷
小动物学游泳而引发的评论
天津卷
我说九零后
安徽卷
生活给我智慧
湖南卷
踮起脚尖
四川卷
熟悉
广东卷
谈“常识”有关的经历和看法
江西卷
以圆明园兽首拍卖写议论文
江苏卷
品味时尚
湖北卷
站在____门口
浙江卷
以歌写文《绿叶对根的情谊》
山东卷
见证
辽宁卷
沈阳全民读书月
福建卷
这也是一种_____
海南卷
诚实善良

宁夏卷
诚信和善良

     对于知识性考试内容,笔者不担心的是,只要根据国家考试大纲范围或者题库命题,一个知识点可以设计不同的考试题目,比如考虎门硝烟、林则徐等完全可以设计出全国的20道题目。但是作文题目不是如此,虽然国家对作文题目命题原则也有大纲要求,但是命题都是原则性要求,考核评判标准也是原则性掌握,高考作文避免不了主观评价,如此众多的高考作文题目、数以万计的教师阅卷评判打分,难免出现“冤假错案”,高考作文题目的命题机制无疑具有很强的特殊性,题目五花八门的直接后果——难易不一造成考生一开始就不在一个起跑线。
     分析全国出现的20道作文题目,全国卷的两个题目体现思辩性、哲理性和现实价值,小兔子学游泳是一则小故事大智慧的命题,可以从人才培养到底应该重通才还是专长上反思当今教育体制。色盲的故事相对来说局限就更大,任意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受到限制,不过考生可以从牛顿乘凉看树上的苹果落地发现牛顿定律,联系到生活中的观察看到色盲现象,谈论科学发明与生活细节观察的关系,从偶然现象探讨必然规律性,或者叙述或者议论。总体上说,全国卷命题无疑显得高出一筹。上海的作文题目很有传统文化精神,选择郑板桥学书法的故事谈创新的重要性,无疑是传统精神和创新的时代精神的结合,通俗易懂,也便于高中生发挥。
     而其它省市的高考作文题目,水平明显参差不齐:湖南的《踮起脚尖》让人无从下手,显得另类虚幻。湖北的《站在-门口》、福建《这也是一种-》虽然限制少,把想象发挥的空间交给考生,但是由于主题过于泛泛,反而造成考生什么都写但评判阅卷上对比上的难度,造成评判上的混乱。实践证明,高考作文题目应该处理好限制和自由的关系,既让考生都有话说,也不能造成天马行空说什么都行,如果说什么都可以,那还不如不命题任意写作。而有的省市就拍卖文物、常识问题、读书精神等话题出题,紧密结合现实,考出考生对现实的关注,这值得提倡,但是与另类虚幻的题目相比,这无疑又是一种对比上的标准混乱,造成考试的不公平。
       高考作文考什么?无疑首先考生语言水平和写作能力,写作是一种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是思维水平的综合体现,语言的文字表述水平,对词汇、语法的运用掌握,还综合评判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至于考学生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大情怀等等,都是建立的语言文字表述水平上的,高考题目承载道德、价值、文化,但切入点一定要形象、具体、生动,我们不要忘记写作者是涉世未深的刚刚成年的孩子,我们不能要求孩子早熟到处处有深度能思想,考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良好的表达能力其实才是一个现实原则。
       高考试题设计越来越科学化,从建立的题库抽题就是一种公平化,全国建立大题库各省分别抽题可以保证难易的一致。高考作文试题是否也应该集中全国顶级专家进行科学设计,建立统一的题库从国家题库中抽取,这总比这样自主命题五花八门更科学更公平。全国作文一道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全国作文20道题的时代又让我们困惑,高考大分的作文题该怎样命题考试才公平平等,我们还有更好更科学的设计么?教育专家应该思考完善之道。。
链接阅读:
有些高考作文题让人不知所云

作者:刘敏    2009年06月08日 《长江日报》
    语文考完,各地作文题陆续公开。我从不对高考作文题抱有希望,但看过各地题目,还是心生巨大的失望。
试举几个:重庆的题目是“我与故事”,据说是“生活中有很多故事,从故事中得到了许多生活的感受,故事让我们感动,我们也在故事中成长”;上海的题是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江苏的题叫“品位时尚”,浙江的题根据《绿叶对根的情意》歌词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
    安徽的题更“离奇”,叫“弯道超越”,我知道这个中部不发达的省份正在进行“弯道超越”的运动,赶超先进、加速发展已经从学生抓起来统一认识了,我觉得它不该叫作“题”,而该叫作“策”,类似古代考试的策论,比如谈谈天朝如何治民,如何教化等等。可能稍稍有点意思的,是广东的“常识”,辽宁的明星代言三鹿奶粉事件,江西的兽首拍卖等。
    总的来说,今年的作文题一如既往地表现出这样几个特征:
    一是议题的低龄化和散文化,低龄化的问题是总不让人度过青春期,沉迷于一种梦幻般的童话生活,其实现在很多成年人也是如此,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总是觉得生活这样美妙、这样完美。散文化的核心是抒情,抒情是人类智力和情绪活动中最简便、最便宜的方式,若没有知识与思考作为根基,人人得以成为抒情的工具。我不知道,现在动辄“被伤害了感情”的事件,或者直接说吧,各式各样的“愤怒青年”,是不是与以高考作为代表的低龄化和散文化教育有关。
    二是不知所云,不知道出题者要干什么,要考察考生的什么能力和素质。比如四川的“熟悉”,福建的“这也是一种……”,湖南的“踮起脚尖……”。某种程度上说,高考作文既是对之前十多年学习的某种检验,也是为之后的高等教育选拔人才,以培养合格的现代公民。那么,“这也是一种”,“踮起脚尖”之类的题,到底是要检验什么,要选拔什么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有人说,现在的高等教育与社会脱节,大学生出来后无所适从。依我看,这种脱节早在大学之前就出现了。
    三是重要价值的“另类”解读。这里要重点说说广东的“常识”一题,在所有作文题中,这恐怕是与现实最有根本关切度的,因为我们的社会普遍缺乏常识,缺乏对常识的尊重和敬畏,缺乏对逻辑与常识的力量的深度认知。广东一位中学特级教师的解读是,“雨过天会晴,春来草自青”都可以纳入“常识”的范畴。明白了,原来此常识非彼常识,我们搞懂了太阳从东边出来、西边落下,就是遵循常识了!
    在我们的语境里,语文很容易等同于如何写作文、如何归纳中心思想、如何在日常小事中生出一些青春的感慨。事实上,语文是对语言文字的研习和掌握,而语言文字是知识和思想的界限和载体。语文教育以何为目的,怎么进行语文教育,关系着社会成员知识和思想的状况。看到高考作文,我大致了解知识和思想被规定的范围、被要求的状况,我也大致了解现实中一些奇怪的情绪和话语的喧嚣,都是其来有自。(作者为长江商报评论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15:19 , Processed in 0.09002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