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8 10:19: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吗?

警惕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

■孙云晓 赵霞
  一年一度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刚刚过去。因为赶上周末,许多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尽情享受了一个开心快乐的节日!
  然而,面对这样一个童心与爱心交融的日子,我们又不得不说出藏在内心的深深忧虑---至少近10年来,由于过高的期望和沉重的负担,中国半数以上的中小学生长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相当多的孩子被剥夺了快乐的童年。
  与此同时,一个冷漠的观念正在流行:“孩子如果有了快乐的童年,就不会有幸福的成年。”
  孩子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童年?剥夺孩子快乐的童年真的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未来吗?
  值得警惕的“童年恐慌”现象
  有一个惨痛的悲剧是让人难以忘记的。2005年7月10日,当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参加结业典礼时,宁夏银川市13岁的小学毕业生秀秀(化名)却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在给父母的遗书中,秀秀的话令人震撼:
  “我是个差生!”“我死了可以给家里省10万元。”在给班主任老师的一封未发出的信中,秀秀写道,班里的一个同学跟她闹矛盾时总会不屑地说:“考六七十分的差生。”
  “差生”的标签让秀秀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压力,也让她对未来不抱有什么希望。秀秀的死刺痛人们的心。然而,更令人忧心的是,秀秀的悲剧仅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在当今中国,还有不少儿童像秀秀一样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这使儿童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快乐和轻松,在紧张不安中过早地告别了童年时代。“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
  “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长期面临巨大的压力而形成的一种强烈而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对于那些应对能力不足的儿童来说,沉重的学业和发展压力很容易使他们对未来产生不可预知的疑惑和恐惧,致使他们消极、厌学,甚至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童年恐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童年恐慌”首先表现在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9月对全国9岁-18岁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儿童的日常烦恼主要来源于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调查显示,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57.6%)、不被人理解(53.9%)、成绩不好(38.7%);儿童普遍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三个方面是:实现了目标(48.7%)、学习成绩提高(42.4%)、受人尊重(39.2%)。这表明,儿童日常对幸福和苦恼的体验普遍都与其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和不成功往往又成为他们烦恼的诱因。同样,儿童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主要来自学业。调查表明,升学考试激烈(66.9%)、考不上好大学(41.2%)、学习压力大(38.2%)、找不到好工作(37.4%)、学费高(30.0%)是中小学生认为他们未来生活将会面临的主要困难。
  随着年龄增长,感觉压力大的儿童越来越多。调查显示,49.6%的小学生、84.7%的中学生觉得考试带来的压力太大,且随着年级增长,感觉考试压力大的学生越来越多。
  近年来,儿童面临压力的年龄还呈现下移的趋势。由于中小学名校考试录取率远低于高考,为就读名牌小学和名牌中学,许多小学生甚至幼儿被迫参加更多的培训班,以增加应考时的砝码。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调查显示,64.4%的小学生当年暑假参加了培训班,远高于中学生的39.1%;其中74.8%的小学生、81.5%的中学生参加了以提高学业成绩为目的的培训班。不少儿童从上幼儿园开始,就背负起沉重的升学压力。儿童被一遍遍地告知:“上不了重点小学就上不了重点中学,上不了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这个可怕的压力链条,将触角伸到天真烂漫的儿童身上,使儿童感到未来的生活非常可怕,很小的时候就对未来产生了恐惧。
  第二,“童年恐慌”表现在儿童扭曲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成就焦虑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需要其效果也不同。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认知需要,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内在需要,而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竞争求胜需要,是最消极、最扭曲的学习需要。竞争需要较强的学生攻击性也较强,他们很难体验到和谐与快乐,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升学竞争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陷入成就焦虑之中。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5年对全国6岁-14岁儿童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儿童学习的认知需要不足,仅30.3%的儿童是因为“喜欢读书”而学习,相当多的儿童是将学习作为实现理想(69.5%)、将来有个好工作(59.8%)、将来造福社会(58.3%)以及让父母满意(46.5%)的手段,还有一些儿童将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为了让同学看得起而读书(7.6%)。
  另外,调查显示,对于本应成为儿童隐私的成绩及成绩排名,却有49.9%的儿童认为应该公开成绩,62.1%的儿童赞同成绩排名,73.6%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够使人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水平,67.4%的儿童认为成绩排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这也反映了相当多的儿童具有较强的竞争需要,他们将学习看作是一场竞争,把其他同学看作是竞争的对手,他们更关心的是与其他人的比较,总是担心不能超越别人或被别人超越,因此经常处于紧张不安之中,难以享受学习本身的乐趣,也影响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
  第三,“童年恐慌”还表现在儿童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台湾学者张春兴指出,当儿童感到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压力,而又无法回避这一切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反应,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种情况呈增加趋势。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0:20:10 | 只看该作者
多种因素导致“童年恐慌”  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如今却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反思“童年恐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望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至今,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0%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数。
  数据还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其中,要求总是第一名的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父母要求95分以上,9.3%的父母要求门门都是满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很多儿童成了“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李维榕博士是美国纽约家庭心理治疗研究中心教授。她曾经给大家讲过一个非常典型的由于父母成就焦虑导致孩子成就焦虑的案例:
  我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十分出众的名字,让我们暂且叫她“超人”吧。超人精灵可爱,在班里也很优秀,成绩好,邻里看了都喜欢,是家人及老师的宠儿,就是有一个毛病,她很容易哭泣。很小的事情,像铅笔芯断了,或皮鞋的带子打了结,或书桌被人动过,都会令超人眼泪盈眶,抽泣不止。
  超人的父亲是个物理教授,却无法理解女儿的个性。他说,女儿见过很多大场面,惯于应付各种环境的压力,对着一千人独奏钢琴都从容镇静,怎么对毫不重要的生活小节却完全失去自控能力?
  从超人出生的一刻起,父母就为她安排了一切有益于发展的活动,给她准备了父母认为最适当的环境加以栽培。父母都喜欢古典音乐,超人的婴儿室里也天天播放莫扎特与巴赫。父亲头脑精密,女儿的玩具也全部是发展脑力的益智游戏。母亲精通几国语言,女儿的故事书也备有中、英、法、德语版本。
  这是一个在放大镜下长大的孩子,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逃不过父母的苦心观察,刻意培养。无疑,这是一对时时都处在成就焦虑中的父母,他们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培养成为最优秀的人。超人的父亲曾说:“超人在班上如果考了第二名,我就鼓励她下次一定要考第一。”
  一个永远向上的孩子,其实就像一匹赛场上的宝马,被人罩上眼罩,只能望着目标奔跑,不可旁观。在这样绝对理智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当然无法承受这世界的不完整之处,因此,生活中稍有出错,就会触发内心无比的愤怒和焦虑。
  年仅8岁的超人,在下意识中知道,超人的路并不好走,因此,一有机会,她就会放声大哭。她能够哭泣是件好事,至少可以让心中的压力有个出路,但是慢慢地,她会学会控制哭泣,那时候,她将会把自己的情感藏得很深。事事追求完美,是戴在不少人头上的“紧箍咒”,那金刚圈子一天不能除下,其一生都将不得自由。
  李博士建议超人的父母给女儿起个新名字,叫小花猫也好,小黄狗也好,8岁的孩子应与动物为伍,跳跳叫叫的。一个孩子过早背上“征服世界”的使命,担子实在太重了!
  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52.2%的儿童认为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年级的增高,持这种看法的儿童有增多的趋势,有40.2%的小学六年级学生、60.9%的初三学生、73.9%的高三学生持这种看法。
  将升学率放在最重要位置的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必然集中在学习成绩上。评价指标的单一,不仅导致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将过多的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重复、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上,而且使学生在发展中许多真正重要的方面被忽视,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剥夺了他们的学习乐趣,也使孩子丧失了释放负面情绪、缓解压力的渠道。
  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口号,被广泛地误导成“竞争越早越好”,完全背离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据《中国教育报》和《中国青年报》报道,目前幼儿园教育出现了小学化倾向,一些幼儿园已开始“应父母的要求”,教孩子用竖式算3位数的加减法,而这是小学二年级的课程。上海一所小学名校招生不到300人,报名达3000人之多,6岁的孩子被父母逼着识更多的字,解更多的题。
  捍卫童年是全社会的责任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不仅严重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从根本上摧毁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对于一个民族乃至世界来说,其后果都是灾难深重的。
  今天的中国儿童教育亟须来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更面临着一个极其严峻的课题:“捍卫童年”,并把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作为儿童教育最神圣的天职。
  捍卫童年是全社会的神圣责任。首先,我们必须将儿童当“人”看,必须承认儿童具有与成人一样的独立人格,而不是成人的附庸;其次,我们必须将儿童当“儿童”看,承认并尊重童年生活的独立价值,而不能仅仅将它看作是成人的预备;第三,在儿童成长阶段,应当为其提供与身心发展相适应的生活,儿童的个人权利、尊严应当受到社会保护。
  童年的快乐是一生快乐的开端,童年的不幸是一生不幸的源头。
  带着“童年恐慌”长大的孩子是难以获得幸福的。甚至可以说,许多人生的悲剧都可以从童年找到原因。
  儿童的成长是不能等待的,儿童的名字不仅仅是明天,而首先是今天。积极应对“童年恐慌”问题,捍卫孩子快乐的童年,是全社会的重大责任,需要一切关心下一代的人们行动起来!
  (《捍卫童年》,孙云晓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8 10:21:20 | 只看该作者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

“童年恐慌”主要发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但问题都有一个来源和过程。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是制造“童年恐慌”的宣言

  多数“童年恐慌”和学业压力、学业失败有直接关系。“童年恐慌”的主要来源是学习压力。中国的孩子因为学习压力大,特别容易形成童年恐慌。
  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可以消除和预防“童年恐慌”的。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三个区别:面向全体学生,还是面向少数学生;全面发展,还是片面发展;用多把尺子衡量人,还是用一把尺子。
  真正的素质教育会让学生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有效地发展。这能从根本上预防“童年恐慌”。如果过于强化以升学考试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便会大批地制造“童年恐慌”。
  前文分析过,造成“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父母、老师乃至社会夸大了学习不好的后果。父母可能警告孩子:你学习不好就完了,连扫大街的工作都找不到。父母把孩子的前途说得一片黑暗,毫无希望。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一个学习不好的人,可能在别的方面有优点,比如热情勤劳、能吃苦,等等。今天的中国父母,总盼望孩子能做非凡的人,因而追求高学历、高社会地位、高收入。这种高标准脱离了孩子的实际水平,特别容易产生“童年恐慌”。
  “童年恐慌”对家庭教育提出新的挑战
  就今天的社会而言,竞争激烈、不稳定、压力大是一个客观事实,在几十年内不会改变,这也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从孩子角度讲,今天的孩子容易被父母娇惯,特别是独生子女。
  很多孩子从小没有经受过挫折,一切都被大人安排好,不知道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麻烦和危险。这样的孩子容易恐慌。经历越丰富的孩子,越能抗挫折的孩子,童年的恐慌感越少。
  孩子出现恐慌,父母是要承担很大责任的,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和社会。在造成童年恐慌的多种因素中,父母是最关键的。只有每个父母和家庭从自身开始做起,改变孩子的未来教育环境才有希望。所以,我们强调父母应是预防孩子“童年恐慌”的主角。
  另外,“童年恐慌”来自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界定只有学习压力造成恐慌。如果教育得当,再大的压力也不一定产生恐慌。如果教育不当,再小的事情也会带来恐慌。
  有一年,我到哈尔滨讲课。在此前一天,一个10岁的男孩上吊自杀了。据了解,这个男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别人告诉了双方的妈妈,这两个妈妈就在学校吵起来,老师劝阻。这个10岁男孩的妈妈随手抄起办公室里的洗手液向另一个妈妈扔去,洗手液溅到老师价值几千元的新皮衣上。妈妈只好向老师道歉,老师说没关系,你帮我洗干净就行了。就在这个过程中,男孩什么也没说,就自杀了。他在日记里写道:老师生气了!老师再也不会喜欢我了。孩子死了以后,父母万分伤心,老师3天没有吃饭。
  分析起来,孩子的这种恐慌是成年人完全没有意识到的。在成人看来,把老师衣服弄坏了,大不了赔一件。而孩子不这样看,孩子的世界很小,在他们的心目中,父母若和老师吵架了,就像天塌了一样的感觉,是不能理解和承受的。所以说,“童年恐慌”就潜伏在我们身边。如果不注意,一件小事就可能造成孩子的恐慌,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儿童的角度想问题。
  父母该做怎样的主角

  父母是预防童年恐慌的主角,也可能成为导致“童年恐慌”的主角。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要以培养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孩子成绩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不要吓唬孩子,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保持信心。要培养孩子抗挫折的能力,对孩子不能只有表扬,只表扬孩子就是在制造危险,制造隐患。父母要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比如将来做什么人,做什么职业等。在交流中父母要渗透价值观,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能成功和幸福,让孩子相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作者 孙云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12 , Processed in 0.068643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