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想·我写·我说(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7 20:56: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四 文章从哪来
    一次和一群高中生讨论如何才能写出文章,我说文章的根是扎在生活的土壤里的。有位女同学提出反对意见,她说如果她不看书,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文章,所以文章的根应该来自书本。我承认,这位同学的作文写得不错,但是她对文章来源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这个看似理论性的讨论,实质上涉及学习写作的人到哪里去找文章的问题,因此必须廓清,否则容易在写作的道路上走错路头,那将产生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不想从文艺理论中去找依据,以此来证明文章的源头在生活,我们只要想明白一个问题,这里的是非就会显出真相:文章的价值是什么?从作者角度看,文章是为了表达或表现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或者是对某种感情的宣泄——不论是发表观点还是抒发感情,这观点和感情都源于现实生活;从读者角度看,阅读文章的目的也是源自生活的需要,即通过阅读明白一些事理或者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因此文章的优劣,除了形式上的技巧,关键在于内容是否有增值,也就是,一篇文章必须能帮助读者提高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或者对生活中感情的体验。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章语言、结构都很好,却得不到好的评价的原因所在。
    如何才能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呢?我们先来看看我的一次构思和写作内容吧。
    [我想]走在阳历五月的天地间,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冷不热的舒适;然而从植物生长的过程来看,这正是一个酝酿的时刻,花已经落了,果实还刚刚形成。五月正是繁华已逝,成熟未至的一个过渡时期。于是我想,植物发芽有人关注,开花有人关注,成熟更有人关注,可是这青涩的过渡期却被很多人所遗忘。由此联想到人,一个人一生总是从波谷到波峰,再由波峰到波谷,而人生的某个酝酿时期、过渡阶段是最寂寞的,而这样的时期总是很长,应该如何过出自己的滋味呢?于是一篇题为《五月》的散文就在脑子里慢慢形成了。
    [我写]五月
    原以为五月和四月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时间平滑得如春江之水,五月不过是春季向夏季的一个过渡,清明已经在四月过去,端午差不多要到六月才会到。这是一段等待的日子,而等待似乎都是很漫长的。可是,如果用一颗宁静的心与五月相对,就会发现它其实非常独特。
    是从立夏那天开始的吗?进了五月,雨水似乎突然变多了,有时轻如牛毛,有时重如疾矢,于是五月的空气脱去了春天的繁华与花香,又还没有六月成熟的芬芳与忙碌,有的只是青杏、青桃、青李的淡淡酸涩。某个风清云淡的傍晚,突然有一种初秋的味道飘进窗口。抬眼望去,没有风筝涂抹的天蓝得很高,云白得很软,气温不冷也不热。广场上一下涌出来很多人,主角是孩子,大人只是陪衬,于是那五颜六色的小点子就像彩色的小蚂蚁,贴着地面东跑跑西跑跑,你永远也别想猜出他们跑来跑去的目的。这些刚刚走出花瓣儿的小青果啊,五月是他们的季节。
    天上的云总是不停地变幻着。天是地的镜子吧?大地从来就不曾沉寂过,即使在一个既不播种也不收获的季节。娇媚的虞美人花开得亭亭袅袅,在微风里翻动几张薄薄的彩页,我不知道如此简单的花朵能藏住多少心事,或许它是在寻找一个十几二十年前的记忆吧。有一个彩色的记忆真好,不会让人因岁月的流逝而觉得生活也人老珠黄。就记住一次路边漫步吧,就记住一次公园小憩吧,多少温馨的往事都在五月温煦的风里飘荡,像一朵朵蒲公英的种子,从一颗心向另一颗心飘去,寻找落脚的地儿。
    墙角的那棵桃树,仿佛前几天才落了一地粉红的花瓣,现在已经闪闪烁烁地捧出一树桃子了,比眼睛稍大一点,毛茸茸的,像个出生不久的孩子。可是一进五月,这青青的果子就一天比一天长得快,让你不能不敬佩大地的生长力。说到大地,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年年长在那里的果树都能长出如此圆润的果子?难道那片小小的土地里能容得下如此丰富的养分?我总觉得大地里的很多东西是流动的,像人的血液和思想。五月的大地真是神奇得不得了,它在静默中把一枚枚苦涩的果子劝说得甘甜、芳香,而且越是苦涩的果子,成熟以后越是香甜。
    大地和天空一样,其实都不是没有私心的,越是草木愿意生长的地方越是肥沃;当然也可能越是肥沃的地方,草木越长得茂盛。这很有点耐人寻味:究竟是大地的偏爱成就了花果,还是花果的繁盛彰显了大地的肥瘠?而这种偏爱与彰显都要在五月悄悄地进行,这很像对人生的某种暗示。五月就是这样在宁静中流动着。
    如果愿意深入五月,你会发现这是一年中山色最柔和的时光。草木不像春天刚来时那样畏畏缩缩,也没有夏季那样凝重,很随意地绿着。水里的蛙声也暂时零落了,想是那些蝌蚪们还没有脱去尾巴,而它们的父母正慈祥地看着它们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空气中的鸟鸣也很稀少,巢已经筑成,雏鸟张大嫩黄的嘴巴只知道向父母讨吃的,让父母没有一点空闲来歌唱。布谷是一群赶时髦的家伙,这时它们的叫声还很遥远,不会让农民感到忙碌。只有生蛋的母鸡耐不得寂寞,咯嗒咯嗒地炫耀自己的成果,却连春天扑蝶的小黄狗都懒得理它。——这是一段等待的日子,而等待需要心平气和。
    春风取花去,酬我以清阴。
    翳翳陂路静,交交园屋深。
    床敷每小息,杖屦或幽寻。
    惟有北山鸟,经过遗好音。
    都说王安石有些迂直,可是他的诗总是给人一种从容不迫的智慧。你看这首《半山春晚即事》,是在他变法失败后退隐山林时写的,怎么能够用如此清幽的画面将一份孤苦的心打扮得如此沉着!据说这诗是他晚年之作,不管是什么年龄,我想写的一定是五月,阳历的五月。繁华已经过去,忙乱尚未到来——只有这个时候,人才会波澜不惊。
    五月真好,不浮躁,不忧伤,能把季节过渡得如此悠然,也只有它了。

    [我说]要想写出一篇内容充实的文章,观察生活是很关键的一步。在这篇短文写作前,我认真观察了五月的雨、五月的天、五月的桃树和五月的大地,感受温度的变化,观察颜色的组合,静听声音的强弱,力争从中找出五月与其它月份的不同之处,并将其与我想表达的观点结合起来。
    很多同学在写作中对生活的描写显得很单薄,究其原因是在观察生活时运用的感官太少,所以文章显得没有立体感。要想改变这种现象,必须了解我们自身有哪些功能,把我们的感官尽可能多地调动起来,参与感知和写作,也就是我曾总结过的一个写作经验——要“多种感官参与写作”。我把人的感官以及与知对应的感知内容整理如下:
    1、人的感官和感觉类型:眼、耳、鼻、舌、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2、各感官对应的感知内容:
  ①视觉:形状、色彩、明暗等
  ②听觉:声音
  ③嗅觉:气味
  ④味觉:味道
  ⑤触觉:硬度、温度、形状等
  3、感觉的渗透和联通
  ①渗透:形状(视觉、触觉)、声音(听觉、视觉)
  ②联通:通感
    掌握了这一原理,我们对生活的把握才能充分,理解才能深刻,文章才能写得丰富而有深度。这是一个常识,却常常被一些初学者所遗忘。
                                                              2009.7.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7:38 , Processed in 0.0812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