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想·我写·我说(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7-17 20:57: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想·我写·我说
哦,天哪!
五 写作与读书
    前面我们谈生活、读书和写作的关系,强调了生活才是文章的源头这个观点,但是强调这个观点并不否定读书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众多的作家、写作爱好者的实践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凡是爱写的人,必定是爱读的人,凡是写得好的人,肯定是读得多的人,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那么,读书对写作究竟有哪些帮助呢?谁都知道,这不是短短一篇小文章能说得完的,比如语言的感悟和熏陶、结构的学习与借鉴等等,好处太多了。但是,正如我们开头所说的,我要说的是写作思维问题,所以作一些浅显的分析,给中小学生的写作提供一点参考还是可能的。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最困难的事情不是学生不会选词造句、不会谋篇布局,而是他们对一个现象没有明确的观点,对一些人和事没有感情,说到底就是没有思想。这和他们的年龄、阅历、见识有关,是老师没有办法教会的,而这恰恰又是一篇文章价值之所在。怎么办呢?在生活经历相近的情况下,爱读书的同学写作明显占有优势,这就是读书的效用。
    我曾经跟一个初中生说:你知道为什么有文化的人更有智慧吗?这个孩子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我告诉他:其实人的大脑结构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区别在于,一个信息传入大脑,有的人能把很多东西联系起来,而有的人做不到。读书就是让人的脑细胞之间建立某种信号关联,所以学问高的人就比普通人聪明。这不是我的发明。记不清是哪位名人说的了,但这句话记得很清楚,“天才就是能把那些看似毫无联系的事物联系起来”。读书的最大作用就是给我们如何建立联系的一种熏陶。这很像化学里的实验,按照某种规则,把几种物质放到一起,就能产生出新的物质来。通过读书,我们把大量的信息存储在大脑里,一旦这些信息被激活,新的思想感情就会产生;读书往往就是“激活”的重要方法。
    我高中语文老师是位笔耕不辍的学者,但也有思想枯竭的时候。听他的一位朋友讲,两个人一起外出,我的老师非要冒着酷暑去一趟书店。到书店就随手拿本书翻起来,十几分钟以后,对他的朋友说:咱们走吧,三五篇文章已经有了。这不是神话。也许他翻的书和他要写的东西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书中的一些语句激活了他大脑中原来存储的一些信息,于是就有了写作的思路。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不少学生拿到作文题以后经常伏案不起,问他怎么不写,他说在等灵感。这当然也是一种写作状态,但是热爱写作的人似乎不会坐等灵感的到来,他会主动去寻找灵感,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灵感,这是一位不肯光顾懒汉的客人。”很多作家连地上的一张小纸片都会看得津津有味,这可不是脑子坏了,而是大脑借助这张破纸片在作高速运转。记得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文艺心理学》里提到过一个概念,叫“职业性敏感”,经常读经常写的人就容易形成对写作的“职业性敏感”,什么东西都能联系起来形成文章,这就是“下笔如有神”的原因吧。
    [我想]前些日子读李汉荣先生的散文,对《鸟》中开头几句话印象特别深刻,他说:“万千生灵中最爱干净的莫过于鸟了。我有生以来,不曾见过一只肮脏的鸟儿。鸟在生病、受伤的时候,仍然不忘清理自己的羽毛。疼痛可以忍受,它们不能忍受肮脏。鸟是见过大世面的生灵。想一想吧,世上的人谁能上天呢?人总想上天,终未如愿,就把死了说成上天了。”那天,我同学的母亲去世了,几个人一起开车去看看,归途天已经快黑了,突然看到一只白色的海鸟在一个山坳上空慢慢悠悠地飞,很自然地就把读到的东西和眼前的景象、人的灵魂联系到一起了,于是就有了一篇小散文,题目叫《白鸟》。
    [我写]白鸟
   
朋友的老母亲去世了,几个人一起去看看。一大家人有条不紊地为老人最后一件事情忙碌着——悲痛是藏在心里的,或者是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感受到。
    回来的路上大家都说了些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在经过一处山脚时,堵车,抬头向车外望去,看到一只洁白的鸟儿慢悠悠地扇动着翅膀,宛如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轻飘飘地向山的更深处飘去。
    暮色已经很重了,整座山显出灰蒙蒙的凝重,树茂密得分不清枝叶,山石也失去了白日里的棱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那只白色的鸟儿,浮在空中,柔韧地扇着翅膀。心,一下子被击中了,被那鸟儿的孤单,被那鸟儿孤单却不失优雅的姿态击中了。
    我认得它,是一只海鸟,虽然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但我知道,只有海鸟才会有这样的飞行姿势,翅膀扇动的幅度很大,一下,一下,天再晚风再大,却一点也不慌乱,不像陆地上的鸟不停地扑腾。我很诧异:一只海鸟,为什么要向深山里飞去?而且天已经很晚了,山林里的鸟儿都已经销声匿迹,它这是要到哪里去?而且只有一只。突然觉得那洁白的鸟儿特别像一个灵魂,一个洁白的灵魂,一个无可依托的灵魂;像一个找不到母亲的孩子。
    躲在一个鸟儿看不见的地方,看一只鸟儿渐渐融入暮色,总有一种忧伤的情绪,仿佛眼看着一个洁净的人被无边的苦难吞没,一个高傲的人不得不向生活低声下气。一只白鸟融入灰暗的暮色需要很长时间,一点一点地变淡,变小,所以给人的冲击就愈显得强烈而持久。又想起母亲的衰老和离去,她在孩子的心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远去的吧。
    李汉荣说:“万千生灵中最爱干净的莫过于鸟了。我有生以来,不曾见过一只肮脏的鸟儿。鸟在生病、受伤的时候,仍然不忘清理自己的羽毛。疼痛可以忍受,它们不能忍受肮脏。”这是对鸟儿的最高评价了吧?我对海鸟尤其偏爱,偏爱它们翩翩的姿态,偏爱它们从容的定力,偏爱它们独自面对风浪的勇气。在我所见的海鸟中,大多都是独处的,不像陆地上的鸟儿喜欢群居,喜欢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吵个没完。更何况,眼前正在淡入暮色的是一只白色的海鸟。
    车子走了很远,我的脑海里依然是那只轻飘飘的白色的海鸟。为什么它要向山里飞去呢?是厌倦了风浪,还是迷失了方向?或许再强健的翅膀也有收起的一刻吧,它需要一块踏实的土地,让它着陆,就像再风光的孩子也需要母亲的怀抱。于是又想起朋友刚刚去世的老母亲,从此以后,朋友就失去这块温柔而坚实的土地了,要像我一样一直飘在空中,或者随便找个什么地方落一下脚。杜甫是经常化作一只白色的鸟儿的,他说自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无处落脚的人生都是这样。
    杜甫还说:“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没有了母亲的人,很习惯把家、把家乡当作落脚点,那么家或者家乡是母亲的替代品吗?什么样的家、家乡才能担当起如此的重要的角色!所以这个世上有太多无处落脚的鸟儿,就像那只在暮色里飘向山林的海鸟,只是未必都是白色的。

    [我说]当时只想到把那只白色的鸟和洁净的灵魂联系起来,写对一位母亲的追念;后来又联想到一只海鸟飞向山林那孤独而又从容的姿态,自然想到失去母亲的孩子,想到一个人即便失意落魄,也应该保持自己的洁净与从容。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构思过程。
    当然了,作为年龄尚小的中小学生,不可能对太多的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但在写作训练中我们可以适当缩小一点范围,把和自己成长密切相关的一些事情想清楚,比如说个人与社会、人类与自然、亲情友情、社会公德、人生理想等等。要想把这些问题想出个所以然来,不读书显然是不行的,我们要借助别人的大脑来认识社会、自然和自身。
    很多人读书不能留下印象,到用的时候一片茫然,这和读书的方法不当有些关系。我在读书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总体把握文章,用三五句话把文章内容概括一下;文章里的一些观点和好的句子要摘抄;过一段时间要对近期读过的东西进行整理,主要是和可以表达的主题对号入座,有时特别有感觉的东西要立即把这种感觉写出来,也就是读写结合。
    如果说生活是文章的源头,那么书本就是文章的支流和湖泊,这个比喻大概不会错。这二者结合起来,可写的东西就太多了。至于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后面我会讲写作中的“联想流”,那时再详细介绍。
                                                             2009.7.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0-1 09:49 , Processed in 0.07715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