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9年9月22日上午参加赴卧龙中学的集体教学视导(之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8 11:08: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管季超(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705班音乐课听课札记


——该班学生总数44人,今日均着校服。

——涂俊丽老师课前命学生到校长办公室取电子琴,课堂上使用。
——该班44名学生无一人将《音乐》课本摆放课桌。经询问邻近四位同学均答曰:“没发!”(事后询问,因课本循环使用,确实至今未发至学生手中)
——涂老师在开课后的前10分钟时间,一直在带领学生进行节奏练习和简谱视唱练习。
看得出来,涂老师力图让这节公开展示的音乐课显得“专业”。
——因为学生没有配发课本,涂老师只得自己想办法,将曲谱抄在小黑板上,学生抬头即见,倒也不失为一种办法。(但,忘了写歌名,拍号,感情提示语)
——或许是涂老师平日上课并不常用电子琴,琴法显然是生疏的,错音漏音处甚多,节奏亦时快时慢,有“变通”。幸好都及时发觉,即予“订正”了。
也许,不需要我再来作任何提醒,涂老师都会挤时间练琴琴。毕竟,假如老师必须双眼紧盯琴谱/琴键,无暇旁顾学生的课堂活动的话,这样的音乐课上得会挺累的。
——涂老师今天教唱的这首歌曲的曲谱我和陪同听课的湘雯老师都非常熟悉,但都一时想不起歌名。涂老师在不间断教学生唱曲谱半个多小时之后,仍未告诉学生歌曲名称。
我走到涂老师身后看她琴架上的课本,才记起:这是一首丹麦民歌,有中文译配的歌词。
快下课时,涂老师终于说出了歌曲名称《丰收之歌》,但仍未对是哪国民歌作一交代,也始终未出示歌词。
猜想是想等唱熟歌谱,再来接触歌词,“合成”完成吧?
——也许是涂老师只采用“我弹你唱”“师唱生随”这一种(!)教学方式来消耗这一节课的时间吧?虽然教学里不同方位坐着代忠、管季超、陈湘雯、李海英四位老师,但到后半节课,靠教室后部的部分学生,已散了神儿,开始悄悄地讲小话或逗玩。
——下课之后,我向陈湘雯老师提出一个明确的建议:挤出一个完整的时间,系统地向涂老师介绍实中音乐课的常用教学方法,督导涂老师作电子琴的琴法练习,让涂教师跟班听一段时间音乐课。
陈老师和涂老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善意的建议。
——评课研讨安排在代忠同志办公室,我将以上《札记》温和地作了解释,希望她不要太心急,但要想办法再在专业技术/专业知识上再补些课。

2009年9月22日上午参加赴卧龙中学的集体教学视导(之二)
文/管季超(孝南区教研室语文教研员)
701班美术课听课札记

——这节课的执教者熊瑛老师在若干次艺教教研活动中早已熟识,但听她的课,今天还是第一次。
——701班在后教学楼的一楼。熊老师为这节课精心制作了课件,所以她带着学生到四楼电教室来上课。
——熊老师今天上的是湘教版本册第二课《我的故事》。
湘教版的几位主要编者我在98年——2003年间担任湖北美术出版社《小画家》月刊特约编辑时,都打过交道,知道一些这套教材的编写过程,对这套教材的编写特点较为熟悉。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我区采用这套教材。虽然从来都没有给过“教研员”使用教材版本的“学术建议权”,都是某些高层人士“钦定”。
——《我的故事》一课介绍了连环卡通画创作的基本方法。教材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也很有逻辑性。
小熊老师显然想尽力“忠实”于教材,按照一种非常“理性”、有条理的方法来安排教学程序。
这样的“教路”设计,能保证教学程序以一种非常便利于“讲解”的方式来展开,层层剥笋,波澜不惊。
我在随堂作此札记时所想到是,等到课后研讨时,我将要求与会者共同探寻一下:能否有其他的“教学变式”,让这节课更有一种内在的吸引力,一种更能引发学生求知欲、参与感的呈现方式?
——这册湘版教材只有8课。虽然,教材中的“课”,是一个主题的“课题”,需要执教者再对教材进行“二度开发”,切分为2-3节课时去施教。我想在课后让小熊老师谈一谈:你将第2课《我的故事》切分为了几课时?这几个课时分别完成什么“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可以达成相同的“教学目标”。但其中必有某一种,是适合校情班情的、能最大限度调动起学生参与热情的一种最优的“教路”。
我们在备课,作课前设计时,需要费点脑筋,把这种“教路”找到。
——熊老师显然非常重视这节有“外宾”观课的课的“课前准备”,课件制作一定投放了不少精力,非常精美。
但假如我是一名学生,不会对制作精美的课件叹为观止。如果咱们班的老师在讲授中能用粉笔在黑板上随手一勾,立马出现一个有趣的卡通形象或由学生口述某个动作情节,老师能用卡通画的表现手法几十秒钟、二三分钟即兴创作一幅作品,一定(!)会引发“啊!呵!”的惊叹,从而对卡通画创作跃跃欲试。
有时候,多媒体在提供教学之便时,也挤压了咱们老师“露上一手绝活儿”的“炫技”空间。
您说这是利呢?还是弊?
我是主张美术教师要勤动笔画,练成几手“绝活儿”,常在学生面前“炫”上一“炫”的。
小熊老师如果接受了我的这个观点,不妨悄悄练练习,试着“炫”一下,肯定酷毙了!一下子把学生“镇”住了,对学科老师会由敬佩而生追慕。
——教材上的某些内容,学生是可以自己看、乃至全看懂的。咱们要在45分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始终在有一定“难度”的任务面前摩拳擦掌,就可以借鉴信息技术课常用的“任务驱动”的方法。
小熊老师这节课,作了点儿这种尝试,挺好的!
——小熊老师的教学语言似乎不存在什么问题:普通话语音准确,语言流畅、清晰,语调语气还很亲切!
细一究,都发现仍有问题!
“问题”在哪儿?
语速太“匀”,如播放慢板的留声机曲子;语调太“平”,如老尼念经,慢慢悠悠。久之,学生不打瞌睡才怪!
我将上面这个自然段给小熊老师看时,她也笑了。说:“管老师,您说得合乎事实。看来,我得有意识地作些调整了”。
——相信再下次到卧中听课时,涂老师、熊老师都会有新的进步。如果她们需要我从专业角度给些帮助,我会尽力而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23:42 , Processed in 0.0785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