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胡毅雄迷上创造楹联学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14:0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胡毅雄迷上创造楹联学科
     
 自诩在上海念了大学4年书,只学会围棋和足球的胡毅雄,确实有点让人“难以捉摸”:明明在石狮市委部门供职,负责的是新闻宣传工作,可一闲下来,跟人说得最多的就是被人喻为“雕虫小技”的楹联(俗语为对联)。

  与楹联的不解之缘

  让今天这个接近不惑之年的胡毅雄改变人生之路的当数1982年。那时胡正在上海“中国纺织大学”念大二。有一天的周末,他与平常一样在古籍专卖店闲逛,一本重新出版的古籍《楹联丛话》像磁铁一样吸引住了胡毅雄。时隔近20年之后的今天,当他和记者提起这件事时,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可是楹联学开山鼻祖梁章钜的开山之作,而在当时,在其他地方,你简直别指望买到。”与生俱来酷爱文科的胡毅雄,当晚挑灯夜读,大有耳目一新之慨。用胡毅雄的话,“《楹联丛书》给我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这个期遇使胡毅雄不期然而然地闯入了楹联联坛,涉足新兴的楹联研究领域,简直到了如痴似醉的地步。1985年秋,胡毅雄以业余研究者的身份首次涉足楹联研究领域,发表了第一篇《偏旁对》的文章,从此之后的15余年间,先后在海内外报刊发表了不少于百篇研究楹联的文章,出版《泉州对联丛谈》、《联海夜航》,参与点校《联话丛编》、参与编著《中国对联大辞典》等书,并荣任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南大学楹联研究所特约研究员、福建省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

  楹联为何不能作为第五种文学体裁

  一个未到不惑之年的人能有如此殊荣,可谓足矣。然而胡毅雄并不为此心满意足,却常在掩卷之余沉思如此一个问题——楹联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古典文学的精华,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未能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而得以创立?

  他认为造成至今楹联未能作为新兴学科而得以创立的这种令人伤感局面的症结,在于缺乏学术传统的支撑与学术认知上的因循守旧!胡毅雄告诉记者,20世纪,人们普遍认为文学具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种基本体裁。他认为这样的文学体裁四分法的依据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西方文学理论的影响,但更主要的是后来的人们强求学术一律、习惯因循守旧的人为因素。其结果,造成了四分法的一统天下,陈陈相因;而恰恰忘记了西方文字的字母化是产生不了楹联的,或者本没有忘记这一点,只是不愿去正视罢了。因袭西方文学理论,连带着也就把人无我有的楹联抛弃在文学圣殿之外。

  然而,不管文学界承认不承认,胡毅雄始终认为楹联作为中国文学独具的第五种文学体裁却一直是客观的存在。考察楹联文学的发展源流,我们可以说,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汉字的方块化,一字一音、一字一义的特性,是楹联赖以产生的文学基础;“有无相生”、“阴阳两仪”的道家思想,是楹联藉以存在的哲学基础;真草隶篆的精妙书法,是楹联得以表现的艺术基础;讲究对称的东方建筑风格,是楹联借以传播的人文景观基础;岁时节令、婚喜丧哀的民间风俗,是楹联获以应用的社会民俗基础。他颇为自信地断言,楹联是中国文学的精华,它孕育于先秦文学中的对偶句式,萌芽于汉魏六朝骈赋中的四六句式,定型于唐诗中的格律句式,兼收并蓄于宋词元曲的散文化句式,最终繁荣鼎盛于明清之际,蔚然成为清代别开生面的主流文体,完成了中国韵文学诗、词、曲、联一脉相承的发展历史,将韵文学推向了最后的极致。

  面对文学理论界至今不肯接纳楹联的现状,胡毅雄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沿袭旧的看法,认为楹联是雕虫小技,不足为道,认为楹联没有渊源,没有流派,没有发展史,没有大作品。他觉得这种看法是以文学体裁的四分法而先入为主的,自然不会下真功夫,从文学批评、从文学发展史的角度深入研究楹联,由此楹联也就一直登不了大雅之堂。

  期盼楹联能登上中国文学的大雅之堂

  去年底,在全国楹联文化与楹联学科建设研讨会上,这位身材略显单薄的胡毅雄就创建楹联学科,发表了一番颇有见地的发言,其核心期盼楹联能登上中国文学的大雅之堂。为此,胡毅雄还斗胆地提出了楹联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虽然胡毅雄有关创建楹联学科的构想得到与会专家的认可,但胡毅雄心里十分明白,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然而胡毅雄深深知道,那漫漫之路的征服正是由这微乎其微的一步一步积聚而成的。


光明日报 高建进 王发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1 07:01 , Processed in 0.16353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