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二单元--转自www.ht88.com(有删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6 17:0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山的那边
                  一、 导入:
                  今天我们背着背包,在父母的陪同之下,兴高采烈地来到泸水四中,开始了我们人生当中的另一个转折点。那么,三年以后乃至更长的将来你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或做什么呢?并说说为达到这一目的,你将如何做?请同学们说说。(根据学生所说的情况来点拨引导并揭示课文)——板书:在山的那边、王家新。
                  二、 整体感知:
                  1、标题为“在山的那边”,那么,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提出问题。
                  (提示:在教学反馈中。)
                  三、 局部品味:
                  1提问:“山的那边是海”,这个“海”是怎样的“海”呢?
                  提示: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全新的世界”
                  2、为什么说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和海是“全新的世界”?揭示“海”的象征意义。
                  提示:A、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试想一想,云南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大学的校园是怎样?引导学生说了这一问题以后。点拨:这些大学的校园里你没有到过,只是你想像中的校园。用诗中的句子来说,这些大学就是你想象中的“海”;所以说,“海”是作者主观想象的海,并不是自然景物中的大海。但是,当你一踏进这些校园时,学校里的一切,就会给你一种特别美的感觉,这种感觉用诗中句子来回答——全新的世界。B、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作者所说的“海”是指人所追求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奋斗目标,即理想。(还可以举:搬进新家里、考入泸水四中、经过苦思苦想而完成的一道数学题、通过整理房间后进去房子时的感受等例子来说明。)
                  板书:海——奋斗目标(理想)的象征。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世界”的“海”,沿途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呢?
                  提示:“山”
                  4、既然是“山”,那么,“山”又有何特点呢? 提示:“山”——“铁青着脸色”、“无数座山”。
                  5、“铁青”、“无数”的含义?请举例说明:为什么说山是“铁青”和“无数”的?
                  A、 小学——中学——大学(时间长、困难大、苦、坎坷)
                  B、 怒江峡谷——昆明——北京——世界(路途遥远艰辛)
                  C、 人民生活贫穷落后——小康(科技发展慢)
                  D、 爱国人士——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付出了血的代价,才有今天的“全新世界”)
                  E、 今天我们的努力将回成为“明天”的“全新世界”
                  6、揭示“山”的象征意义。 提示:板书——山——奋斗之路(阻拦前进的障碍物——困难重重、挫折)
                  (困难重重、挫折)
                 四、教学反馈:
                  1 、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补充如下:
                  A、为什么说“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提示:体验失败或者挫折的内心感受以后而
                  总结出自己如何去面对现实的过程,则可以解决此问题了;另外,关键是要弄清“枯干”的含义——形容对理想的渴望。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B、“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一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具有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这样想?
                  (提示:神态描写——体现了我对生活充满好奇的心理,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C、“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
                  (提示:“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D、“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
                  (提示: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2、 掌握字词:痴想、隐秘、喧腾、一瞬间、阴郁、凝成、诱惑等词的读音和含义。
                  (含义:A、发呆的想B、隐蔽、不外露C、喧闹沸腾D、一眨眼之间E、天气低沉郁闷;(气氛)不活跃F、聚集在一起G、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吸引、招引。)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6-26 20:0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7:11:07 | 只看该作者

走一步,再走一步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字词。(幻灯)
                  注音:
                  训诫(jiè)    陡峭(qiào)     嶙峋(lín)(xún)
                    啜泣(chuò)   着眼(zhuó)     纳罕(nà)(hǎn)   
                  解释:训诫    嶙峋    纳罕     小心翼翼    啜泣   
                   三、听课文录音一遍,完成下列作业:
                      (1)把经历的事分成起因、经过、结果、启示几个部分在课文中标出记号。
                      (2)概括这件事的主要内容。(要求学生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本文记叙了……的事,说明了……的道理。)
                      (3)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叙)
                      根据这三项作业,同学之间互相讨论,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板书如下:
                       (一)、起因   别出花样  去爬悬崖
                       (二)、经过   中途被弃   进退两难
                       (三)、结果   父亲指点   摆脱困境  
                       (四)、启示    走一步    再走一步
                   四、自读课文一遍。思考:
           (1)写过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可能有哪些内容不写?(练习一)
                      (2)划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
                  明确: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利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父亲的指导则略写,详写“我”的行动与心理。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材料详写。
                  一、 学生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然后加以分析。
                  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卜卜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噪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课文第三部分中,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三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要分别读出父亲平静的宽慰的、“我”惊恐的和叙述者从容的不同语调来。(学生朗读,教师评点)要求学生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最初     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
                      继而     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
                      随后     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整个变化过程有层次而令人信服。
                   三、思考:这里的“啜泣”与第二部分中的“啜泣”是否一样?
                  明确:不一样。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觉得自己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验。”
                   四、“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齐读第四部分。
          思考:(l)这部分回答了以上经历中成功的经验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评点)
                  明确:“经验”有两层意思:①是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再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这也就是告诉读者,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②屡次”意思是一次又一次。课文中用“屡次发现……”强调这“经验”的普遍意义。
                      五、当堂背诵最后一段。
                      六、小结: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也用这种方法去写文章。
                  板书:
                                      事     小     实
                                      理     大     虚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35:11 | 只看该作者

蝉·贝壳(短文两篇)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过程和方法目标: 对比探究阅读。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型及教学思路:两篇文章都是精致而内涵深刻的优美散文,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发现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在写作方面要学习两篇文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特点,另外,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       文学常识:
  1、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三、       课文朗读:可以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的阅读。
  四、整体把握,问题探究:
  《蝉》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3、《蝉》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贝壳》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七:作业:
  1、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人生理想谈谈自己当如何奋斗人生,并写成300字左右的小短文。
  2、席慕蓉精美片段积累: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37:28 | 只看该作者

紫藤萝瀑布

                                                                     紫藤萝瀑布
                 导入新课: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 jiàn)   伶仃(líng dīng)  盘虬卧龙(qiú)      仙露琼浆(qióng) 
                  酒酿(niàng)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 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第10自然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      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      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      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39:15 | 只看该作者

童 趣

童 趣
                  导入新课: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  tū),为壑(hè),癞(lài)虾蟆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 “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41:34 | 只看该作者

理 想

                                                理 想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一)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6-26 19:44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47:47 | 只看该作者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行道树》《第一次真好》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
                  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
                  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研讨与赏析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
                  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
                  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④为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提示]采用了对比手法:a.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b.与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⑤你认为哪些语言描写最生动,最能突出行道树的形象?试分析说明?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的,芜杂的,教师要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
                  拓宽与延伸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
                  ①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
                  ②本文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③本文的中心是通过行道树的自白表现出来的。但有人说像在发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④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教师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很好的讨论和研究,对无私奉献者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任何意义上讲,我们都应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自然。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的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光彩。
                  第二课时  
                  导入  
                  “第一次”是多么另人难忘的经历啊!你知道第一次吃西红柿的那个人吗?你知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大意义吗?第一次远行、第一次脱险、第一次施舍、第一次求助……自从我们有意识以来,数不清的第一次,无一例外地给我们带来莫大的新奇和刺激。但又有谁真正懂得“第一次”的奥妙呢?周素姗的《第一次真好》可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
                      独立思考。出示思考题:
                  a.“第一次真好”,好在哪里?
                  b.课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c.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两个“第一次”详写?
                  d.课文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e.有的“第一次”是有益的,有的是无益的。本文所说的“第一次”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③课堂集中讨论、解答
            引导学生采用互动方式,合作交流,使问题逐渐明朗,最终明确;
                  a.“第一次真好”指感觉真好: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b.“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c.作者从不同角度写了两件事:前者写的是植物;后者写的是动物。前者写的是静态;后者写的是动态。前者的感觉没有变化:只是喜悦和新奇;后者的感觉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先是惊喜,再是恶心,而后喜爱。这样写使人感到厚重,既表现作者的个性体验,也能与读者产生共鸣,有典型意义。
                 d.详略得当:详写的是看柚子树和看孵小鸟两件事。略写的有六件事,均一笔带过。详写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略写部分是对详写部分的补充,旨在以小见大地表现“第一次真好”的普遍意义,同时,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e.本文写的是有益的“第一次”。因为所举的每一个事例,都有益于人生的健康发展,而且“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出示思考题:
           ①为什么说是“一幅秋日的风情画”,而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②“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③“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力的赞叹。
          ④找出课文中带有议论性的句子,试分析它的作用。
                    本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逐渐了解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体验与反思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解释课文有关内容,并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深化理解。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就不能尝试吗?
                      提示:感觉不愉快的第一次可能是更有益的,也应当积极尝试。如舍己为人等。
                  ②为什么说“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③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它对你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④什么样的第一次不能尝试?为什么?
                  小结  
                  同学们,现在我要告诉你们,据说西红柿最早只是一种观赏植物,没人知道它可以吃,且营养丰富。我们应当感谢那个第一次吃西红柿的人,他当时的勇气决不亚于视死如归。我猜想,他尝试以后的感觉一定是新鲜而刺激的,是令人回味的。而他的那个第一次,竟使西红柿成了我们餐桌上的佳品。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49:25 | 只看该作者

人生寓言

人生寓言
课文导入:
                  人们的生命历程中,得与失始终伴随我们一生。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以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人生态度?寓言《白兔和月亮》就是一面透明的镜子。
                  简介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多充满智慧哲理。
                  整体感知:
                  1、这则寓言讲了怎样一个故事?
                  2、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3、  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后,为什么会有得失之患?
                  4、  这则寓言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体味感知: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你认为哪个词语你最有感触,认为用的最好?请找出来,并谈出自己的感受。
                  探讨研究:
                  1、本文有两次转折,请你找出来,并分析这样的写法有何好处?
                  2、白兔最终要求诸神之王撤销这个决定,说明了什么?
                  3、这则寓言提到人类有怎样的讽刺意义?
                  拓展延伸:
                  1、  拥有财产就一定会有得失之患吗?
                  2、  我们可以从白兔身上学到些什么?
                  3、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会有得失之患?原因是什么?
                  4、  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航标?
                  课文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坦然面对人生的得与失,正确把握好人生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国有句俗语“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与困难同行的,甚至要与挫折和灾难打交道。因此,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另一则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我相信同学们会有一种别样的收获。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思想上令人发省,而且在情节安排上也值得我们学习,具有普遍的意义。通读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思考品味:
                  1、“我”在情节中起到的作用是什么?
                  2、“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到我的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问题探究:
                  1、  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  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便偏故事情节有何用意?王子落难你认为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3、  “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当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这说明了什么?
                  4、  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5、  只有落难后才会变得坚强,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拓展延伸:
                  与《白兔和月亮》进行比较阅读。
                  1、  在主题上,两片语言都是些人生态度的。但是角度是不同的,前则主要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后则写人受难后的状态;
                  2、  在情节上,都采用了寓言的形式。然而前则寓言味道比较浓些;后则更像是事实;
                  3、  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是叙事为主。而前则更多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后则重在叙事。
                  体验反思:
                  1、  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我们应怎样对待?
                  2、  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
                  3、  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悲大喜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坚强的意志?
                  教师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两则寓言,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很多人生启示。我们知道了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53:09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信念

我的信念
导入  
                  同学们,说起居里夫人,我们大都知道她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推动了核科学的发展。但关于她的人格,也许我们知道的并不多。爱因斯坦曾说过:“在像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的时候,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已经做出的贡献。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的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今天我们来学习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或许对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
                  ①默读,搜集、筛选信息
               让学生独立默读、思考,试着让学生用四字短语归纳居里夫人的行为特点。
                      讨论归纳:
                  坚忍不拔  树立信心  执著勤奋  集中目标  献身科学  探讨真理  生活简单  重大发现  保持安宁  不图财富  
                  珍惜时间  追求自由  克制自己  热爱生活  沉醉  科学
                  ②概括纲要,归纳整理
               全班讨论,将有关信息分门别类,从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书:
                       探讨真理                 保持安宁                 集中目标
          思想理念{不图财富       环境需求{追求自由       工作态度{树立信心
                  沉醉科学                 珍惜时间                 坚忍不拔
                  执著勤奋
                  重点研读  
                  ①研读内容
                  指导学生重点研读有关词语、句子、语段,品味平实而富于哲理的语言。教师应让学生自己找出相关内容,采用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方式,讨论解决。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考题备案:
          a.“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中的“某种力量”指什么?
             b.解释“在科学方面我们有对事业而不是对财富的兴趣”的含义。
            c.“我们都认为不能违背我们纯粹研究的观念”中“纯粹研究的观念”指什么?
             d.“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一句,“讲究现实的人”是什么人?“梦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从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这样的“梦想家”?
           e.“我的惟一奢望是在一个自由国家中,以一个自由学者的身份从事研究工作”中的“奢望”可否改换成“希望”?为什么?
          f.“在他猝然长逝以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联系上下文,谈谈“逆来顺受”在句中的确切意思。
                  g.为什么作者说,科学家也应当是“一个小孩儿”?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h.“我从没把这种权益视为理所应当”中的“这种权益”指什么?
                  ②品味语言
                  a.教师指导学生体会、品味语言。理解这种朴素而平实的语言风格。不重文采,而重写实,是传记类作品的特点。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与文学作品语言作比较,就容易理解了。
                  b.找出课文中带有哲理性的句子,试着进行赏析。
                  ◆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
                  ◆人类需要讲究现实的人……但是,人类也需要梦想家。
                  ◆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
                  ◆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   
                  教师小结  
                  读了这篇文章,就如同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如果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如果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如果说我们过去只能依赖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如果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耀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26 19:58:53 | 只看该作者

《论语》十则

《论语》十则
导入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①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ùn)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亦说(yuè邑)乎
                    三省(xǐng)吾身  传(chuán)不习乎   
                    诲女(rǔ)知之乎  不知为(wéi)不知  是知(zhì)也
                  ②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
                  a.学生自主阅读。
                      教师要求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教师再要求学生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b.班上讨论、交流以下两个问题:
           ◆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2:26 , Processed in 0.15592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