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永远是我诗歌的“根”
[转]
东楚网消息(黄石日报)我虽然在故乡只生活了21年,而离开故土却有24年了,但我对童年的乡村记忆,却是最深刻的,最刻骨铭心的,这些童年的乡村记忆,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和生命里。虽然我现在深居在喧嚣嘈杂的大都市里,但我每天一睁眼一闭眼一样能触摸到乡村的呼吸、乡村的疼痛、乡村的苦难和乡村的温暖。
我出生的那个村庄叫张山吴,落后、贫穷,但那里有绵延起伏的群山,有大大小小的清澈的池塘,有蜿蜒崎岖高低不平的山路,有我憨厚善良、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父老乡亲。我是吃那里的玉米、红苕、五谷杂粮,喝那里的山泉水,在朴素厚实的泥土里滚爬长大。后来,也是那里的民风民俗、民歌民谣启蒙和滋养了我的诗歌。
因此我说我是一个故土的守望者和怀旧者,我希望自己通过诗歌能向读者敞开内心深处的乡音、血型和母语,我用自己的内心守望故乡,歌唱故乡。我写给故乡的那些诗歌,是我对故乡的一种永远的依恋和牵挂,是我对故乡的祝愿和寄予的希望,是我面对眼泪和苦难而发出的心灵的回声。
乡土诗是最贴近心灵的写作。作为诗人,走得再远,没有任何理由不亲近乡土,不热爱乡土,更没有理由不写乡土。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文学作品里,在我们的诗歌里不断地开垦、不断地耕耘、不断地播种,再艰苦我们也要经受住风雨、冰雪的吹打和季节的考验,再艰难我们也要守住花,守住叶,守住自己的泥土,因为那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是我们的生命深深扎下去的根。
下面我就自己多年的创作实践谈几点对诗歌创作的体会和思考。
第一,诗人的底气。要想做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诗人,首先要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语言功底和文化素养,要有深邃的思想、纯净的心灵、敏锐的思考、丰富的想象、充沛的感情和开阔的视野,对诗歌始终饱有一份热情、执着和敬畏,这都是一个优秀诗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我把这些都称之为诗人的底气。
诗人有了以上的素质,还要善于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对生活要有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诗歌通过厚重意象显示其灵魂的厚度。
第二,对土地和生活要有敬畏感。诗人对平凡卑微的乡土,要始终怀有真挚的情感和应有的尊重、敬畏,深入乡土,贴近乡土,感受乡土,了解乡土。站在大地中间,站在农民中间,像庄稼一样质朴、亲切,像泥土一样厚实、沉稳,以平常的心理,低调的姿态,虔诚的态度,用心灵用生命用灵魂去感知去领悟乡土,用一个诗人最真挚的情感去唤醒乡土,乡土才会把最真实最亲切最朴素的一面呈现给你,给你诗歌的灵气,给你潜移默化的滋养,诗人才能在乡土中找到自己内心里最想需要的东西。
第三,乡土诗的诗歌良知和社会担当。诗歌的良知和担当,就是诗歌对社会的一种责任,诗人要用诗歌的良心去关怀社会,用诗歌的情感去温暖心灵,用诗歌应有的精神密切关注时代生活、百姓疾苦和普通人的命运,密切关注最底层人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态。乡土诗是诗人心灵的真实写照,诗人诗歌中所表现的道德良知也就是诗人自己的道德良知,诗歌的呐喊就是诗人灵魂的呐喊,诗歌的爱与关怀,就是诗人的爱与关怀。要诗歌有阳光,诗人心中首先要有阳光,要诗歌有光亮,诗人心中首先要有光亮。诗歌的力量来自于诗人生命的力量,诗歌品质是诗人气质的表现,诗歌品格是诗人人格的彰显。
第四,乡土诗的高度悟性。悟性是指人对事物的一种极高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悟通能力。文学也是这样,任何文学体裁的创作,都需要有悟性,尤其诗歌,需要更高度的悟性,需要诗人高度的感悟能力和灵性,乡土诗的创作也是一样的道理。诗歌的悟性,就是诗人对生活的悟性,对生命的悟性,对语言的悟性。一件简单的事物,诗人有高度的悟性,有高度的敏感,触类旁通,就能写出语言空灵、意蕴深邃、意境高远的乡土诗歌。乡土诗的悟性来自于诗人特有的一种对生活对土地对生命的灵性,灵性是诗人灵魂与生活碰撞的火花,是生命与生命碰撞的火花,瞬间一闪的那一点火星那一点灵光,就是诗。
通过以上的讲述,大家可以看出,我对故乡的感情是深厚的,真挚的,我说我是一个抱着故乡写诗的人,是一个把诗歌的“根”深扎在故土的人,相信大家可以理解了。我通过今天在故乡的交流,这让我在以后会更加热爱故乡,会更加敬畏乡土,敬畏自然,敬畏生命。诗歌是我的个人宗教,我写农民的苦难,写自然的美好与残酷,写乡土的人性,都是因为来自于爱对生命的礼赞。人的生命就是一首大诗,我永远也写不完。当比尔盖茨把自己百分之九十的个人财富捐献给人类的慈善事业时,他完成了一个现代商人的灵魂重塑。而对于一个诗人,当我把一生的情怀写成了生命的赞歌,我也就完成了一个诗人的使命了,这也是我的生命之道,诗歌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