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海观山会场)随感
孝感汉川市教研室 金秀
[注] 黄石会议后,许多与会教师写了观课感受,现再从中选取海观山会场听课随笔,以飨读者。
金秋十月,金风送爽,美丽的黄石磁湖湖畔迎来了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届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观摩活动。10月28日至10月30日,来自省内不同地区的22位教师在这里参加了角逐。比赛分两个赛区进行,其中,我们汉川的17位教师代表有幸在海观山礼堂目睹了11位青年教师的教学风采。他们中不少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机智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令人折服。他们用智慧和汗水点亮了课堂,点燃了孩子们的激情。观后,感触颇多。
一、着眼“情感”,师与生共舞课堂
语文学习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线。语文教学中情感的体验过程可以帮助孩子们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增强人格魅力。此次活动,给我们开课的是荆州市沙市北京路第二小学的许晖老师,她执教的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许老师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丰厚的文学修养,游刃有余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听课的老师无不折服。为了将文言文读通,读顺,读出感情,达到文言文的朗读效果。她细腻、耐心,示范读、教读。一句一句话读,一个一个词读,不急不躁、机智稳健,直到孩子们完全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才肯罢休。她的课着眼于一个“情”字,为了帮助学生悟出文中情感,她先抓住伯牙的行动: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抓住伯牙和子期之间的默契:(伯牙)所念,(子期)必所得。并提问:伯牙所念什么,子期必得什么?反复让学生体会,回答,相机反复诵读。同时配上音乐、画面、伯牙简短的生平事迹、激情的过渡语等。在极度的感情渲染中,孩子们的感情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跟着老师的感情融入了文本。请看下面一段:
师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子期逝去,伯牙来到高山上,再无子期踪迹。他会一遍又一遍的感叹:(孩子们接)世再无知音!
师:他用断琴绝弦的方式感叹:(孩子们接)世再无知音!
师:他用这个方式告慰子期:知我者,子期也!
师:他用这种方式告慰世人:(师生齐接)知我者,唯有子期也!
再如鄂州市明塘小学向平老师执教的《掌声》一课,在分析英子的心理时,为了走近人物内心,老师着眼情感,采用换位法引导学生体验人物情感:
师:现在同学们是英子,老师是英子最好的朋友。
师(弯下身子面向同学诚恳地)问:英子,你在犹豫什么?(我怕同学们看到我残疾的腿。我怕同学们笑话我)
师:英子,你为什么慢吞吞地站起来?(我实在不想让同学们看到我走路的样子)
师:英子,你的眼圈怎么红了?(我为什么就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正常的走路和参加活动呢?我心里伤心、难过。我比他们差远了。)
老师话语中充满关切之情,学生学得入情入境,设身处地地感受英子的伤心、难过和自卑心情,明白此时掌声的珍贵和及时。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情感教学目标中陶醉、痴迷,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化解,教学任务在不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巧夺天工,浑然天成,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得以完美呈现。让我们不禁感叹:这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重视朗读,“读”与“悟”相得益彰
朗读是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重要手段。在周良老师执教的《钓鱼的启示》、张幕轩老师执教的《快乐的王子》、张长涛老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些课上,教师不仅注重了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更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重点词句,或移情体验,感悟文本人物情感;或借助对关键词语的品析,体会人物的情感;或想象画面,再现文本的情境。既咀嚼品味具体语言,又真正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移情体验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有这样一个环节:学习第8自然段,了解发生在巡警局门口的一件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一生答:那个丈夫被洋人车轧死的妇人)为感受她的可怜,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将文中用第三人称叙述的内容变为第一人称,指名读,把自己当成文中人物,设身处地地感受文中人物的不幸,就象那绝望的哭诉在耳边回想一样,更加深对中华不振的愤慨。
2、想象画面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当父亲为找儿子挖了38小时,为感受父亲坚定、执着的精神,教师引导学生想象:“38小时中,父亲会遇到哪些困难?”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师生接读:
(师)8小时,父亲饥渴难耐时,想到他曾对儿子说——(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12小时,绝望袭上心头,可是想起对儿子说的一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父亲又开始艰难挖掘,24小时过去,他疲惫不堪,可是他曾对儿子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父亲使劲支撑疲惫身躯,36小时过去了,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想起,那就是——(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漫长的38小时过去了,父亲——(满脸灰尘,眼里布满血丝——)
师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入情入境地读,父亲坚毅刚强的个性鲜明凸显,感天动地的父爱深情充溢心间,在课堂流淌。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悟与读相得益彰。
三、多重建构,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这次赛课教师所选文章有各自独特的语言表现形式,也都有很深的思想内涵。执教者匠心独运,采用多种方式建构课堂,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思维与情感齐飞共扬。
如:《钓鱼的启示》,在学生由词到句到概括出主要内容后,教师通过深情朗诵配以宁静优美的湖色夜景画面,将学生带到那美丽的夜晚,为后面钓起大鲈鱼心情得意做好情感的铺垫,然后急转直下:“这么大、这么美的鲈鱼,父亲却要我放掉,我和父亲怎样争辩的?我的心情怎样?”通过学生的自由读、齐读、指名读和评价读后,孩子们充分体会到了我当时的“急切、难过"心情,这还不够,老师对后面的教材还做了更精彩的处理:如果还要争辩,我会争辩什么?默读第4-9自然段,找出可能会争辩的句子。于是便有了学生对文本的重新处理“父亲,没有人看到,为什么不让我把鱼带回家?”“孩子,现在还没到捕鲈鱼的时间。”孩子的理由看似充分,可父亲的语气不容质疑,通过这两种思想的碰撞,学生心灵会留下烙印:道德准则必须遵守,哪怕是面对再大的诱惑。这个过程,学生就通过读、品、表达,悟出字里行间的语言之味、做人之理。
还如《快乐王子》一课结尾处,执教者让学生通过练笔的形式升华对王子的崇敬之情:“走近王子的内心吧,你会怎样央求燕子呢?拿起笔,在书的空白地方写一写。”(舒缓的音乐声起)学生后来交流:“我只要能帮助穷人,失去再多也心满意足了。”“我虽失去了眼睛,但能让更多人幸福,这种失去是值得的。”“为帮助别人,我愿倾尽所有,竭尽所能,承受所有的痛苦。”情真意切,连下课的哨音也没觉察。读写结合,学语习文,既是能力的融合,更是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一线串珠,课堂和谐精彩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完整的课文,用独特的篇章结构表达他的思想,而揭示思想的关键处在于老师挖掘和把握。好的课堂应该既能把握整体,又能抓住关键,确定一条主线,一线串珠,首尾呼应。
如:周良老师的《钓鱼的启示》一课,学生初读课文时即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完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在学生汇报课文主要内容后,教师板书:钓鱼 放鱼 启示。这时,课文的完整内容已全部存入学生内心。在此基础上进行重点内容的学习就不会是无序的了。在学习“钓鱼”这部分时,紧紧抓住“得意”一词,用“为什么得意呢?”一问让学生默读、划相关句子、做批注。引导写生从“很大”“啪啪”“剧烈地抖动”“一定是个大家伙”等语句中体会到鲈鱼的大,因此“得意”。学生汇报到这儿,但老师继续问:“除了鱼大,还有没有别的得意理由?”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得出新的阅读体验:钓鱼技术高,鱼很漂亮,钓到这么大的一条鱼很不容易,这些都是得意的理由啊。“从哪儿看出?”重新回到文本后,学生抓住“小心翼翼”“一收一放”“熟练地操纵着”等词语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得意”的含义。
再如张幕轩老师执教的《快乐王子》一课,紧紧围绕“快乐王子快乐吗?”进行思考,提领一顿,百毛皆顺。出示第5自然段的句子后,紧紧突出“只能”体会女裁缝的无奈、“瘦、病”说明她没钱买食物、没钱治病,一个“尽”字也告诉同学们可怜的女裁缝为了生计只能不停地干活。还有后面的教学中抓住“啄”字理解意思、想象“啄”的感觉,从而达到体会王子为消除城市里的丑恶和穷困不惜一切的悲悯情怀。把握主线,抓住关键点,张驰有度,疏密相生,使课堂和谐精彩。
五、培养能力,实效与高效两者兼顾
纵观11节课,执教者都是快速入课,在自学、朗读、汇报、指导读写等方面引导、帮扶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明确提示预习方法,培养预习能力。很多执教者在提示学生初读课文时,会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方法及要求,如《慈母情深》开课后,老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明确要求:大声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朗读,循序渐进地培养朗读能力。《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节奏和停顿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为读好这种文章,老师先抓住“哉、兮”这两个感叹词指导读,让学生练读,老师教读后几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老师示范停顿,并教学生用斜线划出停顿的地方,练读、齐读,学生经过老师指导,基本掌握朗读文言文的方法。《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有学生演一演的环节,教师先启发:表演之前,同学们说说作为表演者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记台词、注意表情、配上动作等),学生自己想到要怎样做比老师教他们怎么做要自然、高效得多,然后分小组练,学生知道该怎么做,积极性就不用说了。
3、语言拓展能力培养,《伯牙绝弦》一课,读通了课文,知晓文章意思后,为了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拓展训练,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再赞一下伯牙的琴声吧:当伯牙想到江河,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还会想到什么?当伯牙想到高山,子期赞——(生齐:)当伯牙鼓琴,志在原野,子期:善哉,(生接)茫茫兮若原野;当伯牙志在炊烟,子期:善哉,(生接)袅袅兮若炊烟。
4、培养写的能力,如《慈母情深》写爱的感言,母爱是——学生补充:母爱是一缕阳光,温暖着我的心;母爱是一把伞,为我们挡风遮雨;母爱是一艘小船,带着我们驶向远方。
5、学法的概括。《唯一的听众》一课是唯一的将教法学法进行归纳的教师。如对学法的归纳:你们怎么预习的?(生答:标号,快速读,理解字词,了解主要内容),然后大屏幕出示:初读课文,谈感受。师生一起开始第一阶段的学习。紧接着,学生初读课文了,老师又教给方法:最好的读书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看课后第一题(同时大屏幕出示该问题,课件很实在,直接指导学生学习)。在学生汇报“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的句子时,老师又做了适当的引路:先读句子,再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好吗?学生后面的发言就都规范了许多,且能抓住重点。整节课的教学中老师明确地将学法及学习的步骤告诉学生,对课堂教学是个大胆尝试,还有后面的两个环节也如此,课要结束时,老师还和学生一道小结了本课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初读课文,谈感受;细读课文,悟内涵;赏读课文,体会美。
这些课值得学习的地方很多,也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
文本的完整呈现不够,很少听到学生流利地读完整篇课文,对话多,朗读少,惟独《伯牙绝弦》从整体入手,学完后又回归整体,练习了背诵。我在想是不是为了课堂的精彩,注重出彩的内容而要放弃对全文或者是段落的朗读呢?
其次,有些课老师的牵引痕迹太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充分。有些课的教法值得斟酌,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中年级语文,检查生字自学时过细,认偏旁、指导书写、归纳记法等,花了很长的时间,试想:对生字如此“投入”,后面的字词段篇又该投入多少时间和精力?学生的思维将面临多大的跨度啊。
最后我觉得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仙桃的简翠华一开口就给我们心灵被触动的感觉,老师深情地和学生交流:一生一会,有些人一辈子只能相会一次,我们也是这样,借这次活动,我跟同学们相会了!她的整堂课语文味十足,老师的教学语言准确,评价语言精彩,引导语言启发思考,无不显示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
满载收获从美丽的黄石回来,心里充满喜悦,对语文教学充满热爱和期盼,我相信这次活动一定给了听课者诸多的启发,也一定会给我们听课的17位教师带来有价值的思考和有效的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