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教学彰显传统文化的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7:1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教学彰显传统文化的美
2009年08月 来源:《教育》旬刊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则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和智慧的源泉。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注入,让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一种强烈的归宿感和自豪感,也让世界见识了东方古老文明的魅力。因此,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弘扬传统文化  任重而道远
  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愈加坚信这么一个道理:教师的个人学识素养决定了语文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教师能否对一篇文章进行有效地解读及拓展升华,也取决于他个人文化功底的深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越是能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需要花在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所以,如果教师想让自己的语文课堂绽放传统文化的光彩,自己得首先沉浸其中,学而不厌,乐而不倦,刻苦钻研,长期积累。这样,自然就能在课堂上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然而,当前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在升学压力的趋使下,语文教学非但没有保留它原先的人文美,反而逐渐演变为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和模拟考题的反复演练。这样,势必会对学生的文学思维、个性特长、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深陷其中,又无法改变的困境。
  在沉重的升学压力下,如何构建一个平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使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进而激起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成为既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又有清新时代气息的接班人,这个课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影响深远。
  感受传统文化的美
  中学语文教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必修版)的封面设计,就体现出了浓郁的传统文化的美。
  教材的封面色彩以黄褐色为基调,这种颜色给人传达出一种信息,它稳重、宁静,像是积淀了千年时光的那种泛黄的书页的颜色,有着古典永恒的意味。背景图案,则选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为什么选取这幅图呢?设计者的用意很明显,这幅图以它的用笔细腻、观察细致、涉及面广而著称。从某种角度说,它代表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度。在文化这个领域里,可以用文字来记录生活,也可以用画笔来反映生活,在中学语文课堂里则要感受生活。这个背景图巧妙地传递着这样的信息:语文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它博大精深又包罗万象,百花齐放而色彩纷呈。在封面的左下角,专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学与书法合二为一留了个位置。就文学内容来说,每一册书选取的代表作品都不一样,但都展现出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精华。如第一册选了《论语》;第二册选了《兰亭集序》;第三册选了《琵琶行》;第四册选了《滕王阁序》;第五册选了《阿Q正传》,第六册选了《红楼梦》。
  其次,该套教科书选材美。在这六册书中,诗词、文言的份量加重,且都是传统名篇。如第一册选先秦文学;第二册选汉魏晋散文和唐代散文;第三册选唐诗、宋词及明清散文;第四册选古代白话小说和古代戏曲;第五册选李杜诗歌及《孟子》选篇;第六册选《红楼梦》及《史记》选篇。
  这些名篇名文都是历经历史长河冲刷后沉淀下来的珍珠,构成了历代的传统文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凝聚着先辈们的智慧,是历朝历代国民的精神的食粮。对于选材中展现出来的烟雨凄迷、斜阳晚树等,抚今追昔、悲欢离合之情,人生苦短、宇宙洪荒之叹,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之智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如置身其中,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
  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1.重视诵读美
  汉语不仅是方块文字,更是一种音节文字。平上去入四声本身就具有一种节拍的跌宕回环之美,更不用说由一个个方块字组合起来的诗词句篇了。在过去,我们的先辈非常重视诵读这一块。早期的私塾教育所用的普及读本,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无不对仗工整,音律和谐,气韵流动,凝炼精粹。鲁迅也曾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回忆起私塾老先生摇头晃脑读书时的样子,非常形象生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教会学生很好地掌握汉语的节奏和韵律,让他们体会到里边的音韵美,是非常重要的。
  如律诗绝句,押韵和平仄交互是它的格律要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相对,读来朗朗上口。再者,律诗绝句还可读出节拍。如五言诗,可用三拍来读:二一二式或二二一式。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再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七言诗则可分四拍来读:二二一二式或二二二一式。如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鬂,潦倒/新停/浊/酒杯。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实,有节拍地朗读诗歌,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面地感知诗歌语言,读着读着,便能走进诗歌所设置的情境,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自然就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美。
  2.感知意境美
  意境是诗词曲赋等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相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一些文学作品常用到的意象及所营造的意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比如,说到莲花,就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描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而莲花是高洁的不媚流俗之士的象征。说到梅花,则有爱梅成痴、梅妻鹤子的隐士林逋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口诵读之,则有月华如水,暗香盈室。提及流水,则有白居易的相思之心随着汴水、泗水飘然远去,可惜山重水长,思念的人儿始终不见,流水悠悠,相思悠悠,天地有尽,而相思无穷。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学中,每一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每一篇美文都营造了一种氛围。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无论是作者或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须有一幅画境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他神魂为之勾摄,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有独立自足之乐。”文学作品中的意境美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的美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学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领着学生在有限的课堂里,借助中国方块字的组合,作适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显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而这,的确需要具有厚实的传统文学的功底。
  3.实践运用美
  我们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还有如“腹有诗书气自华”等,说的就是古典诗词能给人以文学润养的作用。许多学生苦于自己的作文文采不足,不知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经验的教师知道,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重视诗词典赋等名篇的识记与背诵,那么,我们学生的思维就会更活跃,思路就会更开阔,理解也会更深刻,写作起来也更得心应手。观察2008年的高考满分作作文如《一蓑烟雨任江平》、《谁唱江南断肠句》、《春来草自青》、《青山一道同风雨》等,大多用辞典雅,体现出了传统文化积淀的内涵,散发出浓浓的文学气息。所以,深厚的文化积累的确可以为学生的成功写作奠定基础。因此,如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一定先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要想拓宽学生写作的空间一定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积累,由此,学生的作文才可张显文采,才会有更深刻的立意和内涵。
  总之,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并把它渗透到教学各个阶段,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多吸取本民族的文化素养,体会文以载道的深刻内涵,进而提升文化品位、充实文化底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热爱祖国的文化传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30 13:49 , Processed in 0.08608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