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晓东等 文章来源:《语文报·高中版》2007年622期 【原题再现】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发生过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故事或引人深思,或让人感动,有的甚至使人魂牵梦绕,回忆起来总是心情激荡。请以“成长的故事”为题写出自己的独特经历。
【写作指导】
苏东坡曾说:“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创新。作文的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
1.思路求新。人云亦云,所以,写出的文章就会缺少个性,缺少新意。因此,必须突破思维定式,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甚至是奇异答案的思维方法,常用的方法有联想法、比较法、分析法等。围绕文题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深入挖掘题目的含义,独辟蹊径写出有新意、有创见的文章。比如要求以“说冰”为话题,写一篇借题发挥、托物寓意的文章。你不妨多向思考,拓展思路: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引发出学生胜过教师的观点;从冰由水结成后体积增大,引申出人在不同环境中可能被塑为不同形象的道理;根据冰与水本为一家,可是结成冰后却高高在上的情况,讽刺那些蜕化变质的人等等。
2.材料求新。比如:《一个落榜生的日记》表达的是“诚信”的主题,这篇作文写了五天的日记:7月7日这一天,“我”因为诚信,并未把背好的文章抄到卷子上去,而是努力写出自己的作文。8月25日这一天,记“我”落榜,无力复读,去给一个服装店的老板打工,因为诚信不愿在价格上欺骗顾客而被解雇。9月25日,“我”一心一意学美容。11月25日“我”拥有了自己的美容院,并且诚实守信地开展经营活动。这篇作文的材料就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3.体裁求新。美的事物应当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形式的创新确实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千万篇作文中,如果有一篇体裁新颖的作文,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心情一爽。
4.语言求新。语言是最具个性化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文章的载体。文章要有新意,所运用的语言也必须具有个性。语言创新可以从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用修辞、意蕴深厚方面上下工夫。
当然,作文创新的方法不一而足,只要勤于思考,追求创新,久而久之,就能开拓思路,打开创新的大门,见到应有的效果。但也要注意不要误将结构新奇、观点偏激、构思荒谬当作创新,而要把创新真正落实到“新”处,切不可东施效颦,为创新而创新,否则只能走入“创新”的死胡同。
【例文一】
成长的故事
——我的网络情缘
孙 博 网络是一片海,我们就像海中的鱼儿;网络是广阔的大地,我们就如同那嫩绿的小草;网络是蓝天,我们就是天上飘着的白云。
——题记
在城市的街道上行走,我每天都感到来自生活的压力及困惑,渐渐地,我变得孤独、自闭、苦闷、彷徨。我渴望有人能倾听我内心的诉说,渴望找到一个可以让心灵停靠的港湾。然而,在城市忙忙碌碌的人流中,我没有寻觅到我的听众,我的心灵依旧在无助之中流浪。直到有一天,你漫不经心地走来,轻易就敲碎了我心灵里被岁月铸就的顽固躯壳。
我不顾一切地走向你,没有任何保留;坐在你的面前,我就像透明的水那样真实与坦然;坐在你的面前,我毫无顾忌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与感受;坐在你的面前,静静地与你交谈,不在乎旁观者的议论。
我想:我终于找到了一片属于我的天空。这便是网络,一个时代的产物,一个心灵真实展现的空间!
我渐渐痴迷于网络。在网上,我可以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不相识的朋友谈论共同关注的话题;在网上,我可以把心中的压抑释放出来,使自己不再苦闷。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困难随时都会出现在我们面前。它打击我们的信心,动摇我们的信念,使我们迷惘犹豫,踟蹰不前。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痛苦又像不能预知的暴风雨,一次次地袭击我们。有时候,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无助。在网络虚拟的空间中,我和我的网友倾心交谈,敞开我的内心世界,了解别人的心境。通过交流我发现,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遭遇迷茫和痛苦,却又能在痛苦中变得坚强,在痛苦中渐渐成长。
通过网络交谈,我几乎能触摸到网络那一端的心跳,感觉到另一端情感的流淌。有了网络,相识与不相识的人都可尽情交流,它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与网络接触已经有两个春秋了,它给我快乐让我忘记痛苦,它将是我今后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只希望,网络的天地更加纯净,每个端点之间没有名利争执,没有虚伪欺骗,没有尔虞我诈,那么,在网络世界,我们会相处得更加融洽。
(作者系安徽省淮北市天一中学学生)
【简评】
该文令人耳目一新,首先是选材独特,将网络与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富有时代感。其次,是语言方面,细腻而有文采,耐人寻味,如“我的心灵依旧在无助之中流浪”“你漫不经心地走来,轻易就敲碎了我心灵里被岁月铸就的顽固躯壳”尽显语言的艺术魅力。第三,文章感情真挚,能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对于记叙文写作来说,从语言和情感角度用力,是使文章出新出彩的妙法之一,同学们不妨一试。(孟晓东)
【例文二】
成长的故事
——愿做一条漏“网”之鱼
冯 雪 有则爱情幽默: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幸福;在错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种遗憾;在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种悲哀。那么,在错的时间做一件错的事,如何呢?
第一次触“网”
一个乡下娃考进县城中学,我压根儿也没想到会触“网”。
那是一个星期天的下午。“雪,去上网吗?我请客!”城关的朋友君豪爽地说。“我……我……明天有信息课,不可以上吗?”“土老帽,那没联网。唉,说了你也不懂。走吧!”“我……我……不会。”“走吧,走吧,我教你!”
怯怯地蹩进网吧,君帮我打开一首歌后,便不再理我,自个儿灵活地敲击键盘聊天去了。无奈之下,我只好呆呆地听着摇滚的音乐,看着疯狂的画面。
两小时之后,与君走出网吧。我揉着酸痛的眼睛,正要埋怨不该玩这么久,君的手机响了。“雪,你一个人回去吧,我要去见个帅哥网友啦!拜拜!”说完,她便蹦蹦跳跳地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我失落地走在大街上,顶着一个昏胀的脑袋,耳朵里也“嗡嗡”作响,似乎到另一个世界走了一趟。
“网”迷的代价
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说:不在网络里学习,就在网络里堕落。
我似乎选择了后者。
还没到放假的时候,就已经与同桌商量是玩泡泡、聊QQ还是看肥皂剧。“玩泡泡吗?”成了我与好友碰面时的招呼用语。每次别人把我从游戏房里踢出来之后,我便会更加努力地去练级。朋友介绍的肥皂剧,我会在一周之内看完……网吧真开心,游戏真刺激,电视剧真爽,还有一大帮子朋友呢。
然而,我却在潇洒地挥霍着青春,跌倒在惨不忍睹的高二里。
期终考试,好几门功课“大红灯笼高高挂”。
“网”中挣脱
高三,依然我行我素。网络喷出的毒雾,正一点点地腐蚀我的肉体与灵魂,连同我的学业。
班主任终于拿出了“杀手锏”,找来了我最不愿意伤害的人——父母。
我做好最坏的惩罚防御准备,等待火山爆发,像战士一样视死如归。
可是谁料想悲剧竟然变成了喜剧。母亲数落坐在一旁的父亲:“你看你连小孩都不如呀。单位鼓励职工学电脑,你就懒得动弹。家里要是有了电脑,孩子还能进网吧那污七八糟的地方吗?”父亲无奈地点点头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上网也没错,就是怕你学坏,也坏了身体。以后上大学正正经经地上网搞技术……”
我除了内疚,只有感动。从此,我在朋友的“好友栏”里失踪了,因为我正处在痛苦的“补牢”之中。
再度入“网”?
“高考结束啦!”包括我,很多人都在兴奋地叫。知道这一天会发生什么吗?对,就是网吧爆满,网速超慢,老板火赚。
可我真的不想上网了。有几个没进过网吧的同学央求我教他们上网,我一句“你请我”便打发了她们,并很阿Q地想:“你们也有今天呀!”
不久,我阿Q不起来了:我离本科线差了四分。
父亲说:“复习吧。”此时此刻我在告诉自己:论成败,人生豪迈;大不了,从头再来。再阿Q地想一想:我也不是孤单的。上大学的朋友写信让我上网加她的QQ,我只好拿着身份证跨进非常熟悉又有点陌生的网吧,却发现网吧里早已坐满了曾经的自己。我笑了笑,转身退出了这场游戏。
就做一条漏“网”之鱼吧。
切记:在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那才是幸福。
(作者系安徽省霍邱县第一中学学生)
【简评】
作者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从“怯怯地蹩进网吧”到“转身退出这场游戏”的过程,网络的体验写得比较感性。如初次从网吧出来时,“顶着一个昏胀的脑袋,耳朵里也‘嗡嗡’作响,似乎到另一个世界走了一趟”;沉迷于网络时,“潇洒地挥霍着青春,跌倒在惨不忍睹的高二里”;面对前来劝阻的父母,“做好最坏的惩罚防御准备,等待火山爆发,像战士一样视死如归”等等,都很真切,很有实感。文章用一则爱情幽默传达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理性思考,很风趣,也很耐人寻味,表现了作者的写作机智。文章的拟题形象、新颖,引人入胜。总之,这是一篇没有说教味却有教育意义的个性化之作。(赵克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