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个文化大奖的诞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5 17:4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文化大奖的诞生
——“文化周末”获得文化部创新奖前后
■东莞日报记者 穆肃
  ■“文化周末”已经形成了一个品牌 本报资料图 蓝业佐 摄
  
  12月7日,莞城街道党委委员张彤飚从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手中接过“文化部创新奖”的奖牌后,立刻把奖牌交给同事,继续马不停蹄地和全国各个省市的创新奖获得者们一起去参观深圳的文化创新企业。
  直到几天之后,回到东莞的他才觉得安心了,他开玩笑说,“我今年的元气已经耗尽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让他“元气耗尽”的工作,正是促成“文化周末九个一”惠民工程参评并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的事,谈起这段经历,张彤飚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快乐的。”
  “文化周末”的缘起
  2005年,莞城街道办党委书记王检养考虑到莞城受地缘的限制,没有太多的工业区。若想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只能向商业和服务业借力。而发展文化,则可以为商业和服务业做好良好的铺垫。
  于是,“文化周末”系列工程在东莞打造文化新城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
  在四年多的时间内,“文化周末”延伸出“九个一”工程,包括晚会、合唱团、杂志、报纸等,通过多种方式,向市民传播文化。截至今年底,晚会已举办了220多期,每期都有数百名观众;大讲坛开展了20多场,听众达3万人次。
  “文化周末”成了东莞的一个文化品牌,其影响力辐射到珠三角一带,今年,香港流行音乐词作家林夕作客“文化周末”大讲坛时,甚至有北京的粉丝坐飞机来东莞聆听。
  此外,“文化周末”晚会获得了2006年的十大演出盛事奖。“文化周末”合唱团更是获得了第四届世界合唱比赛的金奖。
  今年初,在省文化厅以及市文广新局的重点推荐和大力帮助下,“文化周末”开始冲刺文化部创新奖。
  进入50强慌忙备战
  “资料送上去之后,我们并没有当回事。老实说,我们对于获奖并没有太多的自信。”
  确实如此,本次参评的文化项目可谓高手如云,参评项目数量,也早已由第一届的73项、第二届的114项,上升到今年的128项。而同台竞争的项目,动辄是国家和省文化单位重点主抓的大项目。
  所以,送评之后,他们仍然没有太多自信。以至于《中国文化报》副主编徐世丕作为创新奖的评委前来东莞调研“文化周末”时,还有工作人员不知道。
  8月初,喜讯传来:“文化周末”惠民工程,已经顺利进入了创新奖50强。
  文化部的创新奖的评审过程,本身也很“创新”,它采用“PK制”。从128个申报项目中选出进入前50名的项目入围后,还要进行“50进20”的PK战,选出最后20个获奖项目。
  9月就要答辩了,8月,“文化周末”的答辩资料还没有整理出来。
  “文化周末”办公室的灯光开始彻夜不熄了。他们开始慌忙起来。
  仅是准备资料画册和PPT演示文稿这两个环节,就让莞城“文化周末”股股长曾理感到焦头烂额。“我们一连熬了好几个通宵。”
  首先是资料画册。几年以来,“文化周末”举办过的活动不计其数,“文化周末”晚会曾邀请过比如戴玉强、盛中国、李云迪、尚·马龙等一批国内外的文化界名人,该如何利用这些亮点来为资料加分?
  考虑再三,他们最终选择的却是一种朴素的做法,“我们只要客观而真实地把我们的活动内容讲出来就可以了”。
  依据这个原则,张玉婷从几年来积累的资料中一张张地找,一字字地改,还动员所有工作人员贡献自己的私人照片,最终制成一本满意的画册。
  面对评审团进行当面答辩的演示文稿,曾理不敢怠慢,特意找来了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前来“助拳”制作,为此,50多岁的老教授三次从广州来东莞,连熬几个晚上加班。
  级别最低的项目答辩人
  2009年9月9日,张彤飚带着莞城宣传办主任黄优秀,以及曾理、方树贵和张玉婷几个人,组成了一个答辩小组,飞往安徽合肥,前去参加最终的“决战”。
  “张党委平常在工作中很镇定,也很自信,但这一次,感觉他心里也没有底。”张玉婷如是描述张彤飚当时的状态。
  确实如此,当张彤飚看到会聚在合肥的其他创新文化项目时,心里就急了起来:这些项目包括北京奥运形象创新设计项目、深圳市民大讲堂、中国盲人数字图书馆网站建设、广东省“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工程等。
  不是“国”字号,就是“省”字号,最不济也是市级单位主导的文化项目。
  为了能够得奖,这些文化项目大多数都派出了阵容庞大的答辩团队。张彤飚笑言:“我们是其中行政级别最低的一群人。”
  不过就是这一批来自于最基层的项目答辩人,却因为穿着统一的制服,并佩戴有“文化周末”的专有徽章而让所有的人眼前一亮——这是文化周末为了走产业化、品牌化的道路,而在细节上讲究VI标志一体化的表现。
  就因为穿着统一的制服,由于怕被别人议论太高调,于是他们自己决定:不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不讨论文化项目,不在领导和专家出现的地方出现。
  为了知己知彼,这个五人团队开始发挥个人的优势,在现场尽可能多了解情况。
  相较于那些来自于北京、上海的文化项目,“文化周末”惠民工程内容显得更为丰富。何况,别人的答辩词写得就像是官方报告,毫无感情,“仅凭答辩词我就能够打赢”。
  通过了解,他们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特点,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们陈述答辩的信心。
  答辩词让评审团“惊艳”
  答辩词几经修改,思路上反复权衡,在此之前,相关人员走访各地的专家、学者,请教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答辩词的基调:是该侧重于“惠民”?还是该侧重于“文化产业”方面。
  经过一番权衡,作为撰稿者,也是陈述答辩者的张彤飚给出的策略是:以“惠民”为主,以“文化产业”为辅,毕竟,这也是“文化周末九个一”工程的真实情况:四年多的运作,通过晚会、讲坛等媒介,使市民的文化素养得到提升。
  为了保证答辩万无一失,“五人小组”竟然带了两台笔记本和六个U盘储存资料,陈述团队也预先进行了多次“演练”,这种谨慎与认真最终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评审团给出了十分钟的答辩时间,张彤飚刚好在规则时间内完成答辩。而在他们之前,已经有些文化项目的答辩因为超时而被评审们“喊停”,也有人因为U盘里的资料无法读取而影响了答辩的效果。
  9月11日,在“文化周末”惠民工程接受检阅之前,评审们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天。按张玉婷的说法,“我们取得了一个不好的排位,这一天排了17个项目答辩,我们排到第14位,评审们坐了一天了,不困也审美疲劳了。”
  但在这样的被动局势下,评审们却“惊艳”了。评审组长说:“陈述词写得很创新、充满情感的感染力”,PPT演示文稿则被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张永新认为“可以做下一届创新奖的PPT范本”。
  本来,答辩完成后,评审们还要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但评审们却彼此之间开始讨论,他们讨论的话题是,在全国都在号召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背景下,莞城,来自于东莞的一个基层单位,已经自发地、率先地走出了一片大好形势。
  很快,结果揭晓,“文化周末”惠民工程获奖。它是这次共计20个获奖项目中,唯一一个由基层街道报送并获奖的项目。
  颁奖辞对“文化周末”惠民工程的评价很高:“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打造模式——‘文化周末’九个一系列工程,艺术地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拓展了产业成长的空间。”
  大奖之后,信心更坚定
  虽然笑称“元气耗尽,该好好地休息”了,但张彤飚却在直言“获奖之后压力很大”,他在想,下一步,“文化周末”将如何继续创新?
  对莞城来说,获得文化部创新奖是一种具有“意外之喜”的肯定,却不能成为一种终结。
  不过,也正是经过这次评奖与全国各地的文化项目“过招”,使“文化周末”团队扩大了视野,拓展了思路,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这次获奖检验了我们的做法和思维方式是对的。从这次经历,我更清晰地看到‘文化周末’的定位,其他省市可能也有这样的基层文化项目,但是不一定能够像我们这样坚持这么久;有坚持这么久的,却不一定像我们这样具有系统化和品牌化的特征。”
  张彤飚的这个“三段论”事实上点出了“文化周末”的独树一帜,为此,对未来进行畅想时,他提到最多的就是“坚持”二字,“管你八路来风,我只管一路走去”。
  而这样的理念,同样在“文化周末九个一”系列工程的决策者王检养那里可以得到佐证。他说,“获十个奖也不如我们继续为市民做文化普及。获创新奖扩大了‘文化周末’的知名度,也坚定了我们继续以文化服务老百姓的决心。”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7:49:41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周末”获得文化部创新奖真不容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7:36 , Processed in 0.10318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