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2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香文韵友情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09:45: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书香文韵友情深
文/刘枫[东莞]

    广州增城作家湛汝松先生在其博客中发文章,记叙2009年各地文友签名送赠的书籍,很有韵味,也很雅致。读了之后,心中不免作东施之想。
    抬头看看我的书橱,也有不少各地文友签赠的书籍,论文体是百花齐放,论版式是各具特色,论来路是各有因缘。
    年初,在东莞市作家协会南城分会会员大会上,收到行吟诗人刘大程和袁仕勇的诗集。两位的诗集都是2008年东莞市文艺工作者个人出书资助项目,列为《东莞文化艺术系列第三辑》,都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刘大程的诗集名《眺望与低徊》,封面上的作者像,一双探求的眼睛在镜片后面审视着这个世界。袁仕勇的诗集名《春天是冬天的一个转身》,一看书名就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二位都是湖南人,他们在东莞居住的地方,距离我工作的学校很近,作为行吟诗人,他们一边打工一边与诗神缪斯作深层次的交流,对此,说实话,我是肃然起敬。
    三月份,在《东莞青年》杂志的联系下,学校请来诗人汪国真为文学社的同学作讲座。汪国真的诗入选了人教版初中的语文教材,学校特意派人去书店买他的诗集来,预备现场请他签名。汪诗人到校后,把这些诗集给他签名,他一本本看过,说这种是盗版,这种也是盗版,当然他最后还是在这些盗版书上签了名,他为我签的是他的一句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还有《中国文化报》副刊主编、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红孩老师寄赠的诗集《笛声从芦苇中吹来》,小开本,透着一股雅致秀气。当然,诗的韵味更是本书最让人心仪的。
    四川诗人亦然为我签寄诗集《巴河的早晨》,诗人用心贴近家乡那条巴河,用诗为巴河构筑精神的家园,他的诗让我留下深刻印象。同是四川诗人的潘斌,笔名孤行侠,他寄赠了诗集《孤行侠诗文选集》,作者于赋、律、词、古风歌行、现代诗均有颇有惊世骇俗人的研究,作品蔚为大观。
    同是三月,我应邀参加汕尾市楹联学会成立大会,会场内外收到一批诗词楹联集子。中国楹联学会孟繁锦会长签赠他的《妈祖阁赋》书法卷,装帧很特别,外面是硬牛皮纸壳的封套,在书名的地方镂空,内卷用青蓝色封面,古朴端庄,合起来是一本书,展开来则是一长卷。汕尾市楹联学会会长胡豪先生签赠的《胡豪文集》上册,内容全是“新闻人物每周一联”和“要闻每日一联”,把时事与对联结合起来,并坚持写的,可能胡先生是一个特例。还有余昭正先生的格律诗集《原上草》,杨永可先生的中英文对照的短诗集《芳草地短歌》,都值得细细品读。
    诗联这一类还有不少的获赠书籍。广西诗人陈道平为中国奥运冠军嵌名诗联的《中华之光》,是为对联与体育结缘的功德之作,其执着与坚持,令人景仰。福建许有信先生寄赠的《百家联稿》,是五位联家的合集,许先生的一辑读来特别亲切,盖其中大多数联作都是其在报刊发表过或在各级各类征联中的获奖作品。汕尾市楹联学会寄赠的《汕尾楹联选编》一书,很是厚重,不仅是书16开的开本,更在于其内容。书由汕尾市政协策划、编纂,收5000多副对联计25万字,古联今韵相融汇,堪称洋洋大观。河南三门峡市在创建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活动中,大的举动不少,他们将几次全国征联的作品汇编成了三本联集,《惠风和畅》是“科学发展、共建文明”征联作品集,《大爱无疆》是民生杯征联作品集,《形散神聚》是“仰韶杯”全国散装水泥文化征联作品集,后两次征联,我是作为评委在网络上参与其事的。北京顺义区文化委员会等编的《花港联韵》,是顺义“花博杯”海内外征联作品集粹,也挺厚实。辽宁朝阳市楹联家协会一下寄来四本联集,分别是李建军、雷凤祥主编的《金风联韵》,李建军主编的《竹吟堂楹联艺谭》,李建军、孙超主编的《朝阳当代楹联五十家》,孙超著《河东山联薮》。个人编著的楹联集最特别的,要数湖北省楹联学会副会长罗春生先生的《遐思缥缈》,这个集子收录的是罗先生在现实和网络中向联友们征集来的生挽联。撰写生挽联古今有之,将生挽联结集出版,则楹可能是空前之举,从中可以看出罗先生对人生的一种豁达与坦然,对人生的积极态度,对死亡的辩证思考。
    与对联有关的,还有孟繁锦主编、王庆新执行主编的《我与马萧萧》,书由中国诗联书画出版社出版,是为纪念为中国当代楹联事业的奠基、发展、壮大、繁荣作出重大贡献的联坛大纛,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马萧萧先生而特意编著的,收入各地联界负责人及联友撰写的回忆与马老交往的文章96篇,本书的作者基本代表了楹联界的主体阵容。本人的《高山仰止马萧萧》亦收录其中。
    在散文方面,也收到不少文友的惠赠。
    陕西作家胡树勇将其由西安出版社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守一不惑》寄赠于我,胡先生是在中国散文网上结识的文友,这是他的第7本书,这书名很有哲学味道,“守一”之中的“一”,就是规律,是自然,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当然,守一并不是墨守成规,作者的文笔所至,无不透出创新的追求。
    任职东莞市委党校的刘建中副教授,同时兼任着东莞作协南城分会的副会长,他在今年新出了文集《寻访莞香》,国庆假期的一天,他开车来到我所在的学校,送来他的著作,除了这本书之外,同时还签赠了他的文学评论集《契诃夫小说赏析》、《契诃夫小说新探》。作者说,“莞香是一种植物,一种香料,一种名贵药材,更是一种精神境界”,“当莞香所具有的品质和精神,成为人们追求的人文境界的时候,,莞香也就不只是自然界中的植物,而是极有文化价值的象征物了”。读他的散文,感觉到会跟着他的笔触,去参访神圣、高洁的境地。那两本论文集对契诃夫的小说进行了很有见地的解读,是学者著作,亦有普及价值。
    《掌心里的故乡》是《东莞文艺》编辑部主任谢莲秀女士答赠的散文集,她的这本书是由珠海出版社出版的,与我的散文集《身边的风景》差不多同时拿到书,她的散文写的是乡土和亲情,她的文字很细腻,善于用深情和良心去捕捉、刻画、再现生活中感人的一幕幕。
    广州增城作家湛汝松先生寄赠他新出的散文集《荔乡拾贝》,湛先生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去挖掘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人文底蕴,足以让我这等漂流在外的人内心生出说不清楚的愧疚。
    在东莞开子荆文化公司的彭超鹰先生,出了一本文集《我的犁耳湾》,与我的《身边的风景》是一套丛书,都是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当然会签名赠我的。他的小小说写得技艺娴熟,读了之后,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儿童文学家,浙江的张鹤鸣先生,是我在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神交的文友,他给我寄来由他夫人、同是儿童文学作家的洪善新女士的《张鹤鸣儿童文学评论集》,书中除了收录对张先生儿童文学作品的评论之外,还收录了张先生带的学生写了印象记,读这些文章,能清晰地了解到张先生对儿童文学长期的付出与坚守。寓友冰子、谢尚江给我寄赠了他们共同主编的《创新作文选》,文章的作者都是浙江瑞安市2——6年级的小学生,有作文,有童话,有寓言,想像丰富,文思泉涌,真是后生可畏啊。
    中国作协《民族文学》社赵晏彪主任在年末来到东莞,主持《民族文学》子荆文学创作基地的挂牌仪式,我因为参与筹划活动,与赵先生接触,他签名面赠了他的旧作报告文学集《与波光流水对话》和最新长篇报告文学《衡焕儒风雨六十年》,这是2009年12月出版的,他也是刚拿到的样书。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把上面所列的文朋诗友赠书重新翻一遍,仿佛是跟这些见过面的或是从未谋面的朋友们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感到很亲切,很温馨。我想,在往后的日子里,我须得“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让这书香文缘,历久弥新。
                                     2009年12月29日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46:18 | 只看该作者
我的2009——文事
文/刘枫

    开博
    以前因为使用网易的126邮箱,就在网易开了一个博客,名为“网易榴斋”,对联、诗词、诗歌、散文、教学,都包容在一起,有文友看了,说太杂了。后来的一天在《中国作家网》上看到作家们大多把二开在新浪,便也起了在新浪开博的念头。3月17日,一个名为《榴斋对联文化工作室》的对联专业博客诞生,网友东方艺人特为我治了一方印章,我便将这印章做了此博客的头像,并自书的博客的通栏博名。此博一开通,有关对联方面的作品都发在此,每天保持更新,有时忙了,就起早来发一篇博文,然后才吃早餐去上班。暑假里在武汉儿子家,上网新浪博客里转悠,觉得自己这博客只是发对联,有了散文不好发,便于7月20日又在新浪开了一个散文博客,名为《刘枫散文——我行我述》,这个博名是我为下一本散文集起的书名。
    出书
    参与码字行列的年头不短了,之前发表过诗歌、散文、寓言,从1989年起,便将主要精力都用在写作和研究对联上,在各级各类征联中获了一些奖,所作的对联也出了四本集子。2007年起时不时写写散文,《东莞文艺》杂志发表了我的散文《打湖草》和《抢风滩》,让我写作散文的兴趣大增,后来又加入东莞市作家协会,便很自觉地将写作的精力往散文方面转移。到2008年底已写了几十篇散文,便想着要结集出版一下。恰好在2009年的4、5月份,子荆文化公司办了《莞香》报,送到我们学校的文学社来,并邀请我去他们公司看看。去了,见了他们的老总彭超鹰先生,相谈甚欢。后来有《光大》报的主编曹光森先生也熟悉了,三人在一起闲聊,谈到出书,彭说子荆有意出一套文学丛书,问我有否意向加入?踌躇再三,我答应了。于是我们谈了相关细节。我的散文稿子都是存在电脑里的,即发给他们排版,彭总则与北京相关单位联系书号。最后是定了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身边的风景》,终于在9月份印好。书号:ISBN978-7-80240-407-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准字(2009)第151329号。《东莞日报》和《东莞时报》先后对此书的出版给予了报道。
    入会
    年初,因为去年的谋划,东莞市作家协会南城分会成功举行第二届会员大会。说是第二届,是因为此前已有此名称,但无组织。本届大会有来自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司及居住在南城的作家、文学爱好者50余人参加,会议由区文化中心副主任胡克嘉同志主持。经大会酝酿,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组成了作协分会的领导班子,《东莞日报》文艺部主任刘述康先生任会长,东莞市委党校文化教研室主任刘建中先生、花园粥城老总暨东莞文化促进会副会长黎平先生、在东莞文学院签约的行吟诗人刘大程先生,还有我,同为副会长。
    在开散文博客的时候,去欣赏学习其他散文作家的博客,了解了中国散文学会。向红孩老师了解了加入中国散文学会的有关手续。在我的散文集《身边的风景》出版后,即根据提示,从网上下载了《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申请表》,填写了,寄到中国散文学会,10月收到批准入会的通知,从邮局缴纳了会费,11月收到中国散文学会的会员证。
    活动
    4月份,参加“东莞作家看南城”活动。
    南城区自近年成为东莞市行政中心区后,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各项事业出现喜人变化,呈现出现代化中心城区的靓丽风采。2007年,南城区适时提出在“十一五”期间,以努力将南城区建设成为东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打造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休闲的新城区,争当全市排头兵为目标,按照“一个龙头、三大产业”的发展思路开展工作。这“一个龙头”是建设总部经济,“三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为宣传南城的新发展、新变化,南城区办事处、东莞市文联特联合主办“东莞作家看南城”活动,该活动由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市文学院承办,《东莞文艺》编辑部协办。
    2009年4月8日,在南城区小会议室举行作家前期采风会,中共南城区委书记钱超出席会议,并向与会作家介绍了南城区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概况,南城区委委员潘立新同志主持会议,市作协副主席、《东莞文艺》主编胡海洋介绍了参与采风活动的作家和分组情况。之后,作家们分成六组去采风,我与市作协副主席、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何超群、市文学院签约作家却却一起分在第四组,走访文化教育、体育发展。
    南城的教育自2004年起变化非常大,全区小学由阳光中心小学、阳光一小两报省一级学校为龙头,阳光二小至阳光七小等系列阳光小学组成方阵,着力打造学在南城的阳光教育品牌,南城中学经历50年发展,为南城教育事业增添了不光亮点。
    南城的体育更是名声在外,著名的CBA职业篮球联赛、宏远篮球俱乐部就是南城的宏远集团。
    区文化中心李建平主任陪同我们到阳光一小和宏远篮球俱乐部进行了采风采访。
    此次采风活动后,我写了散文《身边的风景》。
    11月4日下午,参与组织东莞市作协南城分会举办的文学讲座。讲座聘请中国作协会员、市作协副主席、《东莞文艺》主编胡海洋先生主讲。南城作协分会会员30余人与会。还有区外的文学爱好者也来聆听了讲座。
    12月19日,参与组织中国作协民族文学子荆文化创作基地挂版仪式暨“子荆文化首届多民族文学笔会”,此项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与东莞市南城文化服务中心、子荆文化及南城中学篁溪文学社共同主办。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杂志社主任、中国化工作协副主席、北京少数民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赵晏彪,东莞市作协副主席、《东莞文艺》主编胡海洋等领导及作家、诗人及文学爱好者共100多人参加。
    编刊
    南城区为打造文化名片,由区宣传办和文化服务中心联合主办一本双月刊《南城文艺》,我被定为刊物的责任编辑,具体负责文学作品的编辑事务,与我一同任责任编辑的,是《东莞文艺》编辑部主任谢莲秀女士,她也是市作协南城分会的秘书长。这本双月刊,因为去年没做财政预算,我们是义务编辑,作者发稿也没给稿费,我们想的是把这个平台搭建起来。我们从9月份动手,一连编了六期,算是把一年的事在半年内做完。《南城文艺》由子荆文化排版印刷,市文广新局批了“莞准印证”。每期64页,中间加彩插四页,彩插和封二、三、四均刊登区书法、美术、摄影协会会员的作品,整个刊物图文并茂,反响还算良好。
    获奖
    散文《身边的风景》在“东莞作家看南城”采风活动中获了三等奖。
    散文《结交散文》在由中国作家网和东莞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庆祝建国60周年暨文明东莞、活力新城全国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奖。
    对联也获了一些奖,就不列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48:25 | 只看该作者
结交散文
文/刘枫

    阅读是一件让人产生快感的事。
    哲人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而我,是特别钟情于阅读散文。
    我也读小说。我知道,小说是生活的折射镜,百态人生都在小说的画卷中得以显示,小说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打动读者。但有时,读着读着,我的身心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以致于影响使自己的情绪随之波动。所以,我把小说比作是可敬的老师,与之交往,要分场合。
    我也读诗歌。诗歌优美的意境、明快的节奏、富有张力的语言,能让人陶醉,但诗歌有时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不知是诗歌不理我,还是我不懂诗歌,反正大多时候我们之间不够亲近,不敢亲近。所以,我把诗歌比作仙女,可远观不可亵玩。
    这样的背景下,我当然是更喜欢读散文了。散文,多么地生活化,即不气象庄严,又不矫揉妩媚。一个点、一个面,或者一个镜头、一个细节,总是能直接、真实地记录生活过往、作者在讲述他的内心感受,读者从中倾听岁月的回声。所以,我视散文为住在隔壁的邻居,朴素随和的朋友,弟兄,与之订交,无高低贵贱之分,没有压迫感,不存紧张心,这才是真正能让人产生快感的。
    所以,每次出门远行,我的行囊中都会装进一本或是两本散文的刊物或是书籍。选择散文作为旅途伴侣,心中多的是惬意。
    曾有一次,妻笑着问我:不嫌重么?我说:不重,在旅行途中,能有散文相伴,就像是与友人一起聊天,你说我言中,忘记了路上的寂寞,得到心灵的慰藉。是多么和美的一件事。
    其实我也不是一个另类,还有与我持相同观点的人。今年暑假返乡的列车上,就遇见这样的一位。
    我进到卧铺上坐下来,车开动,我从包里拿出一本毕淑敏的散文选。对面床位上是一位年轻人,他也从背包中拿出一本书来,动作轻柔,就像是手上托着一个梦想。我拿余光一瞥,原来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散文集《酿酒的理由》。我也这本书,并让它伴我出过几次门的。这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金蜘蛛丛书”中的一种。
    我对这年轻人要高看几眼了。
    看看身边,多数人在出门时为了解闷,要么是随手买份报纸,要么是翻开娱乐杂志,或者是打开武侠言情小说,而他,能这么静心地与散文对话,有定力,了不起。
    我们的对话自然而然地由此展开。
    喜欢读张晓风的散文?
    是啊。她的散文,对大自然,对大地上山川草木有着宗教性的虔诚,对故国明月镂心刻骨般的相思情愫;一位女作家,却有着涵天负地的广阔胸襟,对生命的价值进行沉思。读这样的文章,心中油然而生快感。
    张晓风的文笔既有女性温柔细腻的一面,又有男性豪迈,不拘一格的作风,她的文章里充满了一种古典的天荒地老的气氛。人都说,现代生活尚浮华、太浮躁,其实,读一读张晓风的散文,就会明白,人,能保持住一颗纯真善良的心,是快乐的。
    说得好!
    我向来是喜欢阅读散文,却不像这年轻人能将阅读与处世融合得这样自然。我对这年轻人更刮目相看了。
    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9:48:52 | 只看该作者
享受散文写作的愉悦和畅快
——《身边的风景》作者刘枫访谈
    子荆文学社:刘老师,请您谈谈您的创作经历,以及写作心得?
    刘枫:我可以说是一个“老”文学爱好者了。最开始是以写诗和寓言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一些诗歌、寓言作品散发于各级各类报刊。1989年开始转向以楹联写作为主,创作了大量的楹联作品,并出版了四本楹联作品集。真正比较集中的写作散文是在2004年之后。那年我母亲仙逝,心里总觉得很郁结,需要表达,于是便在电脑上写出了《生命的车轮嘎然而止》的祭母亲的散文,同事们阅读之后,都认为是写出了真情实感,此文在《东莞文艺》发表后反响挺好,由是,激起我散文写作的心潮。
    我从事文学创作,时间虽不短,成绩却很小,但心得也是有一些的。我以为,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学写作爱好者,一是不要把文学创作当作是谋求某事的敲门砖,用功能的心态来对待,那样的话,当受挫时,会动摇自己的选择。二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坚持中,总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当然这种坚持,也不是一条道走到黑,可以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一条路、一个方向,只要总体上是保持向前行进的;三是要多读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在写作中更好地表达发挥,得到写作的愉快享受。

    子荆文学社:《身边的风景》收录了您近期新创作的散文作品,文风朴实无华,文笔清新雅致,捧读在手如与一位智者对话,为自己的发现而惊喜,为着人生之景世态之景及风情之景而有所悟有所思,将一份份生活赐予的感恩珍藏于,述诸于文,实在是一件美好而有意义的写作。您能否谈谈写作这部作品集的心路历程,分享您的发现之乐?
    刘枫:您过奖了。《身边的风景》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对散文的理解是“我手写我心”的,这本集子里收集的作品,就是以“我”为“圆心”,以“我”的视觉、感觉、行为、思绪为“半径”来画“圆”。所以本集在内容上,就比较集中在书写萦绕于心的亲情、乡情,书写在东莞的所见所闻。
人在中年,生活的阅历相对于年轻时多了,对人生的感悟也深了一层,所谓“厚积薄发”,这时候,心中总是有一些情愫在潮动,那浓得化不开的“一脉亲情”,奔涌到我手指下的健盘上;那远去的故乡的人和事、故园的风和雨,也都氤氲到这些文字之中。我以为这样的文字,是不用更多地去修饰,就用原本的天然模样,反而是更可人的。
这些客居东莞,随着时日推移,对这片热土,也多了了解,多了亲近。这种了解和亲近,自然也会催促我用文字表达出来。因为是抒写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所以也用不着华丽的辞藻。朴素和自然,应该是大家都喜欢的境界。

    子荆文学社:《身边的风景》是由子荆文学社精心策划,主编的一套丛书,您认为华夏文丛的成功出版有何感想?您和子荆文学社有何情缘?以及您对子荆文学社有何期待?
    刘枫:子荆文学社成立的时间不长,但办社的思路是健康向上的,充满着原始的生命力。在不长的时间里,能策划主编这样一套“华夏文丛”出版,应该说,既是为作者办了一件好事,也是为文学的百花园做了一件功德,更为树立自己的品牌亮出了实力。
子荆文学社成立之初,我就收到了他们编印的《莞香》社刊,因为同是文学的爱好者,在最初的惊艳之后,特别欣赏感佩于他们对发现文学真谛的追求,我曾书赠一副对联:“子鉴川流钦不舍;荆荣野径仗更新”。寓意在祝福子荆文学社坚持不懈、不断创新,走出一条宽广的文学大道。

    子荆文学社:听说您的下一部散文集《我行我述》正在创作中,请您透露创作的计划及进程如何?对于写作尤其是散文写作,您持一个什么样的观点?
    刘枫:您真是消息灵通啊。
正如我前面所讲的,我在文学创作上是有一股韧劲的,对散文的写作也一直在进行中,在为《身边的风景》写后记时,我有这样一句话,“应该说,在散文写作上,我甚至都不能算上了路,但我想,既然有了走这条路的念头,那就要努力地走,争取渐行渐远,现在是观看身边的风景,总有一日可以观赏远处的风景。”这就从心底里开启了下一步计划的按扭。下一本散文集计划命名为《我行我述》,大体按“行在岁月中”、“行在山水间”、“行在书卷里”三个部分来组织。如果顺利的话,争取在明年完成。
我以为,散文是一种很生活化的文体,它的一个点、一个面,或者一个镜头、一个细节,总是能直接、真实地记录生活过往、讲述内心感受、倾听岁月回声。这样的写作理念,让我在进行散文写作时,总是有一种倾述的愉悦和畅快。我愿这样的写作能相伴我在人世间行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1:52 , Processed in 0.16393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