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浅论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为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06:23: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论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以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为例
东莞市博物馆      黎娜

        内容摘要:本文结合东莞文物部门提供的各类统计数据,以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为例,就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基本现状、存在制约、发展建议展开论述和分析,望能为东莞博物馆事业的进一步科学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东莞     博物馆     发展
        2005年,一直被外界误解为“文化沙漠”的东莞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发展战略,也引来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争议。然而,三年的探索和实践证明,博物馆之城建设确实为东莞的博物馆事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东莞博物馆的一名业务人员,笔者亲历过博物馆之城建设的艰辛,目睹了博物馆之城建设的成绩,结合所见所闻,对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进行了粗略地概括、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粗浅意见及建议。
        一、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现状概述
        东莞的博物馆事业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1931年建成的东莞图书博物馆成为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博物馆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以鸦片战争博物馆为龙头的公有博物馆具备了相当实力,多种形式的社会办博物馆逐渐兴起。自2005年以来,东莞的博物馆事业以博物馆之城建设为契机,蓬勃发展,初步形成公有博物馆与社会办博物馆互为补充,各行业和各种所有制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和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
        (一)博物馆之城体系初具规模
        1、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2005年,东莞博物馆只有5座,至2007年底,建成开放博物馆数量增至24座,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有10座。目前,全市32个镇(街)中已有13个建有博物馆,单位人口拥有博物馆数量从2005年每120万人1座提高至每50万人1座,尚有17座博物馆正在筹建中,预计在2010年,人均拥有博物馆趋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博物馆类型不断丰富。结合东莞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和产业特点,兴办历史资源类、产业配套类、民间收藏类、休闲消费类四类小型专题博物馆成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点内容。自2005年以来,东莞博物馆类型不断丰富,由以前单一的历史资源类为主逐渐转变为多种类型协调发展。目前,历史资源类博物馆已建成12座,在建9座;产业配套类博物馆已建成3座,在建5座;民间收藏类博物馆已建成7座,在建2座;休闲消费类博物馆已建成2座,在建1座。
        3、博物馆形式不断拓展。在市、镇、村三级博物馆网络中,村级博物馆是博物馆之城最基层化的表现形式。东莞积极利用祠堂、会堂等场所举办村史展览,使之成为形象宣传的新窗口和培育爱国爱乡情感的新课堂,这是村级博物馆形式的有效拓展。目前,全市已举办村史展览的镇(街)有28个,建成村史展览馆共50个,在建32个。
        (二)博物馆之城的东莞特质基本形成
        1、市属公有博物馆发展壮大,塑造东莞历史文化品牌
        目前,东莞有四座市属公有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可园博物馆、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鸦片战争博物馆重点规划保护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致力于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东莞文化品牌;东莞市博物馆依托藏品和人才资源优势,成为博物馆之城的藏品托管与保护基地、陈列编写与制作中心;可园博物馆充分发挥可园作为岭南建筑瑰宝和岭南画派策源地的资源优势,于2008年4月完成新馆建设,成为可园传统文化区的重要文化设施和文化景观;2005年建成开放的广东东江纵队纪念馆,高起点地建成了华南地区东江流域抗日战争遗址性专题博物馆。
        2、各类小型专题博物馆兴建,彰显东莞经济文化特色
        东莞博物馆之城建设,与地方历史文化、产业经济和社会特点紧密结合,各类专题博物馆的兴建,充分彰显了东莞地方经济文化特色。蚝岗遗址博物馆等历史资源类博物馆展示了东莞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内涵;唯美陶瓷、石龙信息产业、金威啤酒、圣心食品、兴隆鞋业等产业配套类博物馆,极大地体现了东莞产业资源的特色与优势;石龙明清家具博物馆、虫二斋艺术馆等民间收藏类博物馆,展现了东莞民间收藏市场繁荣兴盛;古树博物馆、旗峰山艺术博物馆等休闲消费类博物馆,与旅游景点或消费场所相融合,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体现了东莞人的现代文化生活消费方式。
        3、博物馆发展模式有所创新,培育东莞特色博物馆文化
        首先是创新博物馆办馆理念,通过历史资源类博物馆建设与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相结合,产业配套类博物馆建设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展销等环节对接,民间收藏类博物馆与艺术鉴赏、收藏、交易相结合,休闲消费类博物馆与旅游景点、消费场所相结合,实现博物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与人的需要相结合;其次是创新博物馆投融资机制,初步改变博物馆仅依仗国家投资的状况,鼓励和引导社会并举、多渠道办馆。至2007年,东莞由企业投资的博物馆建设经费达1.5亿元;再次是创新博物馆管理与经营模式,转变片面强调公益性的管理方式,导入经营理念,合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并依托文化旅游业、艺术品投资交易等文化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如东莞粤剧博物馆依托粤晖园这一旅游景点资源,其经营管理融入了旅游发展产业。
        (三)博物馆之城的作用日益显现
        1、深化文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
        博物馆必须有相当数量的藏品和展品作为基础,因此,博物馆之城建设必然要求每一座博物馆根据自己独特的定位进行文物和展品的搜集与展出,从而推动了文物资源的挖掘、整合与利用。此外,部分博物馆和村史陈列正是以古遗址、古建筑、古村落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为基础建设场馆,既解决了博物馆的场地问题,又使这些不可移动文物得到了更科学的保护与合理的利用。
        2、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升
        近年来,东莞各博物馆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品牌活动,如“虎门雄魂流动博物馆”、“东纵小战士”、“港九小英雄”、“文物鉴赏大讲堂”等,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据统计,2006-2007年度,全市各博物馆举办各类活动268次,接待参观和参与活动的观众由189万人次增至225万人次。此外,自2006年以来,每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与“中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的“走进东莞文明”活动,不断扩大博物馆之城的影响力,使博物馆的社会服务作用得以强化。 2006年至2007年,参与活动人数由15万人次增至25万人次。
        3、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博物馆之城建设致力实现博物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巩固东莞优势产业地位,推动经济的发展。部分企业办博物馆在具体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实现了博物馆促进产业经济发展的功能。以唯美陶瓷博物馆为例,唯美公司以博物馆为平台,提炼陶瓷文化符号和元素,自主研发出国内瓷砖行业唯一集工艺艺术和实用装饰材料与一体的产品——唯美壁饰,一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300万元;2005年12月,德国陶瓷协会会长到中国考察,参观唯美陶瓷博物馆后,没有考察生产车间当场签订了近两亿元的订单;由于博物馆给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唯美陶瓷公司相继在云南、南昌等地建立分馆,其中云南分馆及销售终端开业当天就实现了250万元的销售额;自博物馆筹建以来,唯美公司销售额以每年百分之二十的速度上升,在竞争激烈的建陶行业中创造了奇迹。虽然博物馆之城的带动和辐射效应未全面实现,但这一成功的范例已经显现出博物馆之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
          二、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博物馆之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中,仍存在某些方面的欠缺或问题,制约着东莞博物馆事业的科学发展。
         (一)博物馆整体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部分镇(街)对博物馆建设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长远规划,且由于重视程度不一,形成有的镇(街)博物馆发展兴旺,有的镇(街)虽然文化、产业等资源丰厚但博物馆建设相对滞后的局面。其次是建馆水平和质量不平衡。有些镇(街)或单位对博物馆建设理解存在偏差,在未具备相关资源条件或未作充分论证的情况下,便急于建馆;有的甚至把博物馆建设片面地理解为将文物摆放出来即可,低估了博物馆建设的技术含量;有的只重馆舍建设而轻社会服务,博物馆建馆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再次是类型发展不平衡。现有的24座博物馆中,历史资源类和艺术收藏类博物馆就有19座,而产业配套类和休闲消费类等特色博物馆仅有5座,一些优势的产业如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等,其配套的博物馆建设未能有实质性进展。
        (二)管理体制不完善
        首先是宏观规范管理不到位。一方面相关部门在博物馆规划建设上引导力度不够,如产业配套类博物馆建设,虽有成功个案,但至今尚未形成有东莞特色的行业博物馆体系,许多优势产业,如服装、印刷、篮球等行业博物馆的建设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另一方面在经营管理上规范强度不够,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没有及时出台,部分小型博物馆存在定位性质不明确、观众服务不到位、经营管理不规范、安防条件不达标等突出问题。此外,各博物馆之间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交流平台,难以实现相互促进和资源的优化整合。
        其次内部基础管理不到位。部分社会办博物馆受人力、财力、场馆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基础工作不到位、内部管理不完善的现象。如藏品数量不清、等级不分、藏品档案管理混乱,缺乏科学管理;藏品保护条件差、保护技术手段落后、没有安防设施,藏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等等。此外,藏品的利用与研究严重不足,如东莞市博物馆的书画藏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省港澳各博物馆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其展出量仅占4%,相关的研究性文章仅发表1篇。
        (三)人才队伍不充实
        据文物部门统计,东莞从事文物、博物工作人员共有491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11人,文博专业人员有56人,仅占总人数的11%。且文博专业人员基本上集中在公有博物馆,社会办博物馆专业人员仅16人。由此可见,东莞文博专业人才的总量、结构、配置都远远不能满足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需求,每一座博物馆的建设都是一项庞大而又细致的工程。建好一座博物馆,不仅要依靠聘请专家进行总体的技术指导,还需要一批专业的人才队伍全程参与与跟踪规划建设、陈列设计、布展开馆等各项重要环节,以确保建馆的效率和质量。人才的匮乏,成为了延缓博物馆建设进度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的人才队伍除了难以满足建馆需求之外,也难以满足管理和运营需求。建好的博物馆要进行规范有序地运营,也需要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撑。目前已建成的社会办博物馆中,个别博物馆只配备1-2名工作人员,且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承担博物馆的正常运营;部分行业博物馆中工作人员多数从企业内部抽调,只掌握本行业的业务,没有系统学习博物馆管理、陈列展览、安全防范、藏品保护等基本常识,难以满足博物馆业务发展的需要。
       (四)运营经费投入不足
        博物馆之城建设设有每年500万的专项发展资金,用于扶持和资助博物馆的建设,许多社会办博物馆在专项资金扶持下得以顺利开馆。然而部分博物馆开馆之后,运营经费投入不足,在丰富馆藏、展览维护、社会服务、活动宣传等方面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限制了博物馆的影响力和发展后劲。此外,各市属博物馆不在博物馆之城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之列,其每年200万的文物征集经费也明显不足。目前社会上的文物存世量越收越少,价格越抬越高,一件精品文物动辄过百万元。据了解,上海博物馆每年文物征集经费3000万元,深圳博物馆每年文物征集经费2000万元,苏州博物馆每年文物征集经费1000万元,市属博物馆靠现有经费很难与别的博物馆及收藏家竞争,也难以征集到具有较高历史、艺术及经济价值的珍贵文物。
        三、对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建议
        结合东莞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借鉴和参考:
       (一)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首先,博物馆的建设者要树立科学建馆的理念。围绕“为何要建、是否能建、怎样来建”这几个核心问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科学性、前瞻性的建馆规划,以科学的建馆理念指导博物馆建设。其次,博物馆的经营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将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与人的需求相结合,畅通与观众及社会各界的信息沟通渠道,了解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要,从满足需求的角度出发,创新经营管理理念,提升素质,拓展业务,完善功能,优化服务,激发博物馆发展的活力。再次,要向观众传播博物馆之城的创新理念,改变观众心目中“博物馆很沉闷”的旧印象,让人们了解博物馆是具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文化休闲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大众走进博物馆,认识博物馆,喜欢博物馆。
        (二)完善体制实现规范管理
        要规范博物馆的策划、筹建、管理、运作及发展,实现博物馆建设从“求量”向“重质”的转变,就必须完善管理体制,让各项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首先,要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博物馆准入制度,界定博物馆之城的准入门槛,从博物馆建设起点上把好质量关;并通过实施各类管理办法,来规范博物馆的收藏、研究、陈列、宣教等基本运作;建立起博物馆之城的评估体系,科学考评博物馆的藏品保护、科学研究、展示水平及服务质量,评估博物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发挥公共文化传播功能的能力和实绩,以引导博物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社会贡献率。其次,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已建成的博物馆,要进行规范有序的运作,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内部管理机制。如完善馆藏建档备案、藏品保护、库房管理、安全保卫等制度;健全和强化监督机制,加强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明确岗位责任制,建立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和考评激励机制,激发博物馆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定经费管理制度或计划,合理使用和科学管理经费,确保每年藏品征集、展览维护、活动组织、学习交流等正常运营的经费投入。
        (三)强化队伍提升专业水准
        首先要整合文博专业力量,建立全国文博专家库,采用项目咨询制、项目聘用制、项目外包制等灵活机制,使博物馆建设得到相关领域最合适的专家指导,充分采纳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建立市属博物馆联系指导制度,发挥市属博物馆的专业优势,对新建博物馆进行一对一指导,并在博物馆建成后,跟踪指导博物馆的规范运营和业务拓展工作。其次要畅通人才引进渠道,建议各镇(街)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实施专业人才引进政策或措施,尽力解决经费、编制等问题,破除人才流动壁垒;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采取不同的引进方式,开辟专业人才引进的“特殊通道”,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社会办博物馆引进人才,可利用文化系统的人才招聘资源,严格选拔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再次要培养提升现有队伍,组织博物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社会办博物馆中未经过专业训练的工作人员,就博物馆管理、陈列展览、安全防范、文物保护等基本常识开展针对性、常态化的培训学习,通过培训考核、竞赛评比、考察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文博队伍的专业素质。
        (四)整合资源拓宽发展路径
        只有进一步的挖掘整合资源,才能拓宽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路径,提升博物馆之城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首先是要深度挖掘开发。根据目前“历史资源类较多,产业配套类不足”的发展现状,资源的挖掘开发上要有所侧重。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具有重大影响力和品牌优势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充分发挥东莞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篇地的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深入研究和挖掘虎门硝烟、鸦片战争等重大题材,整体性和规模化地开发林则徐硝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另一方面要深度挖掘具有东莞特色和发展优势的产业文化资源。结合东莞优势产业朝集群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大力挖掘电子信息、服装、毛织、家具等产业文化内涵,建设产业配套类博物馆,确立东莞优势产业的行业地位,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其次是要有效整合利用。一方面整合资源规划建馆,在深度挖掘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跨行政区域整合,向资源丰富的镇(街)倾斜建馆,如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等等,以避免重复建设,使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和最科学的利用,确保建馆质量基础。另一方面整合资源打造品牌,从点上抓“一馆一品牌”,在市属博物馆强化现有宣教品牌的基础上,各社会办博物馆,根据自身定位特点,整合资源优势,培育打造特色品牌,形成“一馆一品牌”,在全社会形成互动、双赢的品牌效应;从面上抓博物馆之城的品牌,即每年的“走进东莞文明”活动,整合各博物馆、村史展览和文物景点资源,整体包装和强势推介,形成博物馆之城的推广合力和规模效应。此外,整合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也是提升博物馆资源利用率和贡献率的有效途径。文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协调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将博物馆之城纳入东莞旅游发展规划,包装成文化旅游产品,整体对外推介,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
        可以说,东莞经济实力的雄厚、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文博事业的重视以及东莞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特色的产业结构都为东莞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提供非常优越的基础条件。笔者期望,在相关部门及所有文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东莞博物馆事业能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种种束缚,延续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

         注:本文所采用的各类统计数据均由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物科提供。
         参考资料:《东莞博物馆之城实施方案》东委办发【2005】10号
                             《东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工作典型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9-21 19:56 , Processed in 0.07056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