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育英学校,创办于1864年,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变迁,在如今的北京第25中学里仍然依稀会看到育英学校的影子。
北京25中学坐落在北京文化味道最浓郁的东城区,所在的灯市口大街毗邻王府井。一座古香古色的大门和两只蹲在门前的大理石狮子,似乎在向过往的人们诉说着她那140多年的历史和曾经的辉煌。
走进校门,迎面的“影壁”上刻着育英学校的校训——致知力行。穿过一座古朴风格的教学楼,迎面是一个操场。一棵金黄色的银杏树矗立在操场的中央,据25中校友会负责人、育英学校校友李天赏老师回忆,这棵银杏树至少有百年的历史,因为,如今已有70岁的他从记事开始,这棵银杏树就已经有碗口粗了,它也算是育英学校发展的见证者之一。
不过,除了保留下来三座原来的建筑物,我们现在看到的校园基本上是按照原来的样子复建的。当时学校的很多物件也都在“文革”当中毁掉了。如今,在图书馆里可以看到一块胡适题写的“图书馆”的匾,这块匾因为被放在仓库里做垫板而幸免于难,成为育英学校留下来的唯一一块匾。还有一些当时留下来的线装书,依稀可以看见当年图书馆的模样。
从1929年开始到解放前夕,育英学校开始编写年刊,每年学校发展的详细情况都一一作记录。这段时间也是育英学校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在资料室里,我们看到了编写于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育英老《年刊》。翻阅年刊,我们惊奇地发现,印刷精美的年刊记录下的育英学校发展的点点滴滴,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素质教育的历史范本。
■育英学校的体育精神
提起育英学校,不能不提到体育,最初,育英就是因为体育突出而誉满京城的。
当时,育英中学成立了许多运动组织。如:田径、球类、武术等。各类球队就有几十个,班有班队,校有校队,经常举行班际或校际比赛。育英学校获得的各种体育比赛冠军无数,当时育英的“火车头”篮球队,可以说是所向无敌。
关于育英体育的记载在年刊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在1932年年刊中写道:“我校素来以体育著名,而一般人看到的是我校各种比赛的优异成绩,不过,即使我校不得锦标,也敢以体育精神自称……我们更应当看中体育的普遍与均衡发展。田径方面,每次开运动会的时候,其实每项只有三四名奖,但参加的都有几十个人。人人都有当选手的资格,人人都有当选手的能力,而我们运动要强健身体,不是为了充当选手,这也就是育英的体育精神。”
育英的体育正如上文所述,虽然比赛成绩很好,但是更注重的是体育给全体学生带来的健康体魄。当时,作为体育部主任的崔峙如先生就对体育的目的进行过探讨。他的结论是,体育的第一目的是健康,最终追求一种高尚的生活标准和解决如何要利用闲暇时间的问题,而比赛只是体育的一种工具而已。
育英学校培养出了大批的体育人才,牟作云就是其中一位,他毕业于育英,而后回校任体育教师,后来曾作为中国篮球队员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曾任国家体委球类司副司长。他谈到育英学校的体育时说:“回忆过去育英学校教育方面的特点,其中之一就是特别重视体育活动。我不只是说,我个人由于育英体育运动使我走上了体育的终身事业,而更重要的是,要说明通过体育运动培养了学生们的勤奋向上的精神,带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过去,育英学生比较活跃,思维能力也很强,这和学校重视体育活动,开展多项课外活动很有关系。因此毕业后,无论是升入大学还是走向社会,育英学生普遍受到欢迎。”
育英学校如此重视体育,和校长李如松有着直接关系。他本人毕业于协和书院(燕京大学前身),从小就喜好运动,也是当时著名的运动员,曾经在第二届远东运动会上获得冠军。他受聘出任育英学校校长后,主张把体育与德育、智育并列。作为育英学校学生的培育目标,倡导和赞助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只是学生几乎人人参加,连教师也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并给本班学生做业余的教练。学校每年都有两次运动会。李如松还想办法为体育活动提供尽可能优秀的条件,为了发展体育,学校专门购买了26亩地,作为体育活动场。此外,他还身体力行投入体育竞赛之中,每年春季篮球比赛,他都把教师组成一队,与学生中的优胜队伍进行比赛。这一切,让育英学校的体育运动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学中总是名列前茅。育英中学也因此声誉鹊起,用老校友李天赏的话说,体育为育英创出了牌子。
■从育英歌咏队到老校友合唱团
老校友李天赏说他从小体育就不好,但是,他在育英同样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入了育英以后,你学习不好,体育好就行;体育不好,文艺好也行。”
育英学校不只是重视体育,对文艺也非常重视。合唱团可以说是当时育英艺术教育的代表。李老师就是合唱团成员之一。
1929年,育英学校聘请了李抱忱先生任音乐教师,这位后来的著名音乐家当时还是燕京大学音乐系的学生,他的到来把育英学校的音乐教育推向了顶峰。
他自己填词、译词,自己制作乐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在他的带领下,1931年,育英学校和当时的贝满女中成立了贝满育英联合歌咏队,1932~1936年,联合歌咏队共举行了五届对外公演的专场音乐会。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歌咏队举行爱国音乐会。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爆发,歌咏队公演筹集到290元捐款,全部捐给抗日一线的19路军。1934年,歌咏队在李抱忱先生的带领下,以宣传抗日为初衷,组成津、沪、杭、宁、济、京六城市演出队,进行巡回演出。这次南下,是中国合唱团的首次巡回演出,扩大了歌咏队的影响。
歌咏队还聘请当时北京音乐界的名流和大专院校的音乐团体助演。其中,歌咏队就曾经和京剧艺术家程砚秋同台演出。
两校合唱团到了建国后还曾经举行过数次高水平的演出。而且,从这个合唱团里,走出了众多著名的音乐专业人才。其中有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黄佩莹,等等。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昔日育英贝满合唱团的少男少女们,如今都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老者了,但是,他们对于音乐的执着和热爱没有变。1995年,贝满育英老校友合唱团成立,团员都是业余爱好者,来自各行各业,但是他们却有着丰厚的艺术底蕴,精湛的艺术功力。10多年来,他们定期为母校演出,而且,还举行专场音乐会,甚至还多次获得金奖。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因为育英给他们打下的基础。
歌咏队只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龙头,其他方面的音乐团体还有很多。当时的校友回忆:“由于学校的提倡,音乐在我校太普遍了,课余饭后,只要你从宿舍旁一过,你便可听见许多口琴、胡琴、吉他、箫笛以及歌唱的声音。”音乐团体大概还有口琴队、国乐团、夏威夷乐队、短笛队,等等。其中,口琴队也曾经赴津公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