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世建:“有效启示现象”拷问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0 08:4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世建:“有效启示现象”拷问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
发表时间:2009-11-10
心理学家曾经揭示:与人们理性认识相反,在影响人的行为导向的诸多因素中,直接感受和具体印象往往比理性更具有影响力。俗语“好哭的孩子多吃奶”就是一个比较形象的解释。


公共政策的决策者也是如此。决策者们在作出决定时,他们的直接感受和具体印象往往比理性和知识起的作用更大。因为“会哭的孩子、会在决策者面前哭的孩子以及能够在决策者面前哭的痛的孩子”自然会引起决策者的更多注意,在决策时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照顾这些“会哭的孩子”。正是明白了这些道理,很多人才会在工作中总是喜欢“密切联系领导”或把自己“混同于一般领导。”


正是因为缺少直接感受和具体印象,贾府的“焦大”不会去喜欢“林妹妹”,北京的“煤炭大亨”更不能体会到“检煤渣”老婆婆的辛酸。同样的道理,新年又快来临了,“日理万机”的领导们更无法体会因领不到工资而“玩跳楼秀”农民工的痛苦与无奈。喜欢“收藏别墅”的官员无论如何也难以体会被拆迁者一夜之间沦为无家可归、流浪街头的绝望与愤怒。


同样,正是因为“爱哭”,公务员的工资福利才一涨再涨;国企的老总们正是因为“会哭”,才能在年年“亏损”的情况下还依然“日进斗金”;正是因为贪官污吏们“哭的多”,才有领导兼法官公然提出要提高“贪污贿赂罪”的起刑点,为贪官污吏们“网开一面。”


如果公共政策的决策者因为受到“有效启示”而无法做出公正合理的公共政策,而要避免“有效启示”的唯一选择乃是让所有阶层的“哭声”都能平等、及时、有效地让决策者们看到、听到、记在心里。而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无疑只有通过有良知的公共知识分子的公共行为才能完成。


然而,目前公共知识分子很多,但有良知的却很少。 “农民没有参与城市化建设,土地补偿就不能依照市场价格来确定”,这是某些经济学家向国家征地政策决策者们提供的建议;“公务员也需要生活,过低工资是腐败的主要原因,国家要提倡高薪养廉”,这是某些公共管理学家的建议;“社会在发展,贪污贿赂犯罪起刑点过低,不利于个案公正,国家要提高这类犯罪的起刑点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这是某些法学家对国家决策者的建议。“讲联邦主义就是图谋分裂,讲民主就是要否定以发展为中心的国家方针,中央集权制才是最适合我国基本国情”,这是某些政治学家的“建议”;“世界上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但某某主义、某某思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这是某些哲学家告诉给决策者的“真理”。


诸如此类的“建议”实在是太多了,也太滥了。面对这些自相矛盾的“建议”和“认识”,理性和知识很难解释通。能够解释的只有两种理论:一是“有效启示论”;二是“经济命脉论”。根据前者,因为这些知识分子已经“混同于领导、企业家、公务员或贪官污吏”,所以,理智和知识都已不复存在。果真如此,这种知识分子就不能在被称为知识分子了。根据后者,倒也有情可原,毕竟是“端谁家的碗,听谁家使唤嘛。”但是,果真如此,这种知识分子也不能再被称为“知识分子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作为知识分子的最基本要件——良知。


在这个公共多多、知识了了、良知难求的时代,公共知识分子,当还是不当?这是所有知识分子不容回避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5 14:05 , Processed in 0.1237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