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0 09: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三个问题[zt]


围绕公共知识分子的问题,讨论很多,针锋相对的言论也很多。许多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合理性存在深刻的怀疑,那么公共知识分子是否真的存在?
一、是否存在超脱利益的公共立场?
阶级分析的方法大多数时候是有效的,但也不是绝对的。至少,阶级分析得出的普遍结论不能直接演绎到个人身上。为什么?想想十年动乱时的荒唐逻辑吧。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老一辈无产阶段革命家是如何突破自己的阶级属性走到革命一边的。由此我想到,对一个阶级而言,社会经济利益无疑是最后的指南针,而对一个个体而言,个人的经济利益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价值取向,我真有点怀疑。
这里,我想说说“余数”问题。看过《黑客帝国》的都知道,自然科学的等式中总有余数存在,概括地说它是一切规律性之例外。与此相类似,社会科学中也存在大量的“余数”,它的大量存在甚至使得命题无法进行推理,所以我们看到几乎一切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越是振振有词,越让人感到它的心虚。因此,有一个词粉墨登场了:“雄辨”。辨有两种,一种为真理而辨,一种为控制而辨。为求真理,必以据立论、实事求是,遇有理屈,必诚言之;为行控制,必强词夺理、以势压人,虽有理屈,言更厉之。雄辨,算什么辨?

二、关于公共知识分子群体
现在说说“公共知识分子”。我的理解,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应该是指那些关心天下事、关注文明进步的有着忧患意识的有识之士。作为知识分子阶层,整体成为公共知识分子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阶层不可能脱离自己的利益;但如上述,许多个体甘愿抛弃利益立场(估且称为必然立场)而站在公正的立场(应然立场)上讲话,这是完全有可能的。
这样的例证太多太多了,几乎成为常识,但我还要举一例说说。记得那个孙志刚案吗?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者?三个法学研究生及随后学术界、整个社会舆论的推动促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制度出台。这些知识分子中有哪一个有着流浪乞讨者的社会经济利益?流浪乞讨的人,又有什么社会经济利益可言?既然这些知识分子没有流浪者的立场,那么它站在什么立场上讲话?总不能把它说成群体性梦游事件吧。有一句话,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什么意思?
说到此,可以得出结论,“公共知识分子”至少是可以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的。至于这些个体会不会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话语整体,我想这是可能的,志趣相投嘛。那它是一个阶层吗?从阶级观点来看它不是,因为它没有共同的阶层利益。——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并不防碍它在许多情况下用一个声音说话,这个声音在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是弥足珍贵的。
三、痛批公共知识分子为什么?
痛批“公共知识分子”的起因,恐怕根本的在于一种体制隐忧。其实,除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和那些貌似知识分子而实为高级混混的人以外,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是拥护党的领导的,(当然那些高级混混们也是拥护党的领导的,因为只要能让他继续混混下去,他谁都拥护),他的发言无非是一些改良性的建议,他之所以发言,也只是希望社会多一些公平和正义,于党于国于人民都只有好处,因此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这也是和谐社会的必有内涵。和谐,就是不同利益和不同观念的相互包容,并在相互作用中推进社会进步发展。没有不同,何谈和谐?
要知道,牛虻是知识分子的天性。所以,不要再责怪知识分子只看到阴暗面,否定一事或否定一面不等于全盘否定,这么简单的问题相信他们早已想过;也不要耻笑他们不识时务,要相信,他们并非因为愚蠢才特立独行,这是他们早已做出的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11:43 , Processed in 0.30531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