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0 09:51:18
|
只看该作者
可是问题是,什么是学术共识?学术共识就是正确的吗?学术共识的内容是否还存在争议?
顾名思义,学术共识应该是学术界共同持有的认识。然而,知识分子就是怀疑者和探求者,有什么领域是不需要怀疑和探求的吗?历史上许多新的思想就是在对学术共识的怀疑中产生的。地心说曾经是学术共识,但正是在对它的怀疑中出现了日心说,后来日心说逐渐被人们认可,成为学术共识,随着探索的进一步深入,日心说也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所以,所谓的学术共识只是在某一个历史时期在人们的认识所能达到的程度上被学术界较多认可的认识。学术共识并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认识。黑格尔有句名言:熟知并非真知。学术共识只是学术界的熟知。从来没有一种认识是为学术界全体认可的认识,所有的共识都是不断地在经受着挑战的。传播学术共识无法保证内容的可靠真实,它所保证的只是学术界“固有的思想”,甚至有可能是社会的常识。当知识分子传播的是学术共识时,或许还有点科普的味道,而传播的是社会常识时,则没有了任何知识含量。传播“固有的思想”正是布尔迪厄极力反对的,因为它有违知识分子的追求,丧失了知识分子之为知识分子的怀疑精神。传播“固有的思想”体现不出知识分子的权威性,如果说公众确实把那些“固有的思想”当权威了,那恰恰是前文所提到的知识分子身份的权威性在起作用。这样的结果对社会是极为有害的,因为它进一步强化了公众对知识分子的迷信,从而使公众不假思索接受那些“固有的思想”,使“固有的思想”束缚了公众的头脑。
可见,无论是知识分子在大众媒体上表达其专业认识还是学术共识,当这种声音没有任何杂音存在时,在公众对其身份的迷信中都会与知识分子的追求适得其反。
四、对知识分子的神化遮蔽了知识话语背后的权力
更为重要的是,正如福柯所揭示的,话语是权力的象征,知识本身就是一个权力的构成物。一旦所谓“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是站在公共立场上发言的”这样的命题被公众所接受,就会遮蔽话语背后的权力,使人们丧失对知识后面的权力因素的警惕性。也许某些知识分子会有作为社会的良心的自觉,会努力站到公共立场上发言,但这并不能保证他的言说就一定不偏不倚,何况有许多知识分子实际上是某些利益集团的一部分。知识分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果是,他根本就没有资格来说话,因为生活在真空中的知识分子根本不可能了解社会公共利益是什么。正因为他生活在现实中,他才有了对现实言说的可能。但也正因为他生活在现实中,他就成为现实利益冲突纠结的一个纽结,他的现实立场始终在影响着他的知识建构、左右着他的利益表达。他既不是代表着社会的良心,也不是代表着某个阶级或阶层,他表达的就是那个作为现实利益冲突纽结的他自己。换句话说,知识分子的表达就是需要质疑的表达。如果他的表达不值得质疑,就违反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质疑者的立场,抹去了知识分子存在的本质规定性。他的表达需要质疑,就意味着他只是一个真理的探求者。而不是真理的拥有者。同是在大众媒体上表达的知识分子,他们历来就被分为左派和右派。他们没有一派不宣称自己是站在公共利益的立场上,但如果说他们真正代表的是公共利益,这里就必然出现逻辑矛盾。两派不能同时代表公共利益,他们或者有一派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两派都不代表公共利益、或者两派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公共利益,我们只能选择后者。如果一个知识分子自以为是站在社会公益的立场上说话的,他就会失去对自己的话语的警惕性,不愿意去听取别人的意见,固执地坚持己见。而如果公众误把某个知识分子的意见当作代表公众利益的意见,则会像一个追星族一样盲目而狂热地追随这种意见。知识分子能否站在“社会的良心”的立场上说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不同利益诉求都能在媒体上加以表达,从而使公众意识到知识分子们都表达了哪些诉求,使人们在尊重各种利益 诉求的基础上实现彼此的理解、谅解和合作,找寻一条尽可能满足各种正当诉求的妥协之路,从而在结果上维护社会的良心。
五、要敞开媒介话语空间。把对知识分子的媒介话语的警惕作为公众的一种媒介素养来培养
既然这样,公众对于知识分子身份的迷信就是社会走向理性的敌人。必须要把对知识分子的媒介话语的警惕作为公众的一种媒介素养来培养。
“媒体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select)、理解能力(ability to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to evaluate)、创造和制作能力(ability to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辩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respond thoughtfully)。”在这里,质疑能力是核心。如果一个媒介接触者对媒介内容全部照单接收,他就是最缺乏媒介素养者。要具备质疑能力,首先就必须解构权威,拒绝盲目轻信。公众如何才能提高媒介素养?不是要开个学习班对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而是要通过改善媒介传播内容来实现。第一,媒介上不能只有一种声音。如果只有一种声音,也就谈不上公众的选择能力的培养了,因为他别无选择。有人说传播学已经超越了魔弹论,事实上不是传播学认识超越了魔弹论,而是现代传媒的兼容并包使魔弹失去了魔力。在公众无从接触不同内容的情况下,魔弹的杀伤力仍然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只有一种专业性表达时,它的杀伤力是巨大的,只有所谓学术共识表达,它的杀伤力更大。因为一种专业性表达还可能与公众已有的认知不和谐,从而引发公众的思考,而学术共识则与公众已有的认识基本一致,公众本来就偏好选择那些与自己已有认识相一致的信息,在无从选择的条件下,他们就一次次地强化着自己的常识。所以,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把学术上的自由争鸣告知公众,让公众在争鸣中产生头脑风暴,做出自己的选择。有了争鸣的空间,公众才不会轻信某个知识分子的言说,把这种言说当作权威的、无可置疑的真理加以接受;有了争鸣的空间,公众才能调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从而逐渐理解各派的主张,并在理解之后拥有质疑能力和评估能力;公众的思维被激活了,才能谈得上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辩反应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