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为东莞文化“脱贫”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3 10:0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该为东莞文化“脱贫”了来源: 南方报   东莞有许多美丽的光环,在经济、绿化、旅游、体育、治安等诸多方面,都能在全国的舞台上论资排辈,唯独文化除外。不仅如此,东莞还戴上了“文化沙漠”的帽子,东莞人背上了“不读书,不看演出”的成见,这名声一传就是好多年。
  不过,最近的两则消息让东莞的文化影响力大为改观。一则消息是,4月14日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将东莞的文化竞争力排在全国第六。另一则消息说,莞城图书馆对442名市民调查后发现,有99.3%的东莞人每天至少看书半小时。
  这无疑是对东莞文化作出的前所未有的高评价。客观而言,无论是从调查方法还是统计结果来看,它们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还值得斟酌,甚至难以令人信服,但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如果将之与东莞近年来文化新城建设、创作音乐剧、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等“自选动作”相结合,可以发现,东莞文化正在“去沙漠化”,东莞正在为文化“脱贫”。无论是外界的高帽子,还是东莞自己的宣传,都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莞是有文化底蕴的,但是在过去几十年里,东莞人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资和经济建设上,忽略或者说怠慢了文化建设,致使文化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不能满足东莞人和外来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而富裕起来的许多东莞人在洗脚上田的过程中,忘记了文化的熏陶。可以说,东莞和东莞人是富有的,但东莞文化是贫穷的。
  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开始建设文化新城,先后修建了玉兰大剧院、图书馆、展览馆等一批现代化的文化基础设施,并制定了一系列长效机制,不仅形成了一些常态化的演出,还推出了《蝶》这样的音乐剧精品。且不论其是真正意识到了文化对一座现代化城市的重要性,还是荷包鼓了之后的附庸风雅,从客观效果而言,这些动作都烘托了东莞的文化氛围,增强了东莞的文化竞争力。
  转型的东莞需要新的形象,这不仅包括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包括文化在内的软实力提升。对东莞而言,如何推介这些年的文化建设成果,走出“文化沙漠”的阴影,需要认真地总结和策划。对外界来说,如何站在新的历史阶段,客观审慎地对待东莞的文化建设并作出全新的评价,值得思考。我们目前还不敢说东莞文化已经春意盎然,但至少已经能看见春的影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5 14:07 , Processed in 0.070308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