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本教研重在放大细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5 17:41: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校本教研重在放大细节
2008年09月02日 来源:教育新闻网
  【摘要】有针对性地放大重点环节的培训细节,即体现新课课程的理念、展示教育教学亮点的关键环节。如,集体备课中某一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教师备课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处理艺术的研究等,让校本教研越品越有滋味。
  【关键词】课堂细节  关键环节  同课研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培训的问题一直被各级教育部门重视,各种层次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如火如荼,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轰轰烈烈的培训中,难免出现这样的效果:行政领导讲课改,是满腔的热诚;专家教授开讲座,是各抒己见;而参培教师来听课,却是囫囵吞枣。一场场培训下来,我们只是机械模仿名师名家,作出一堂堂看似热闹却不能承受推敲的课来。
  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仔细回忆一下培训的模式,无外乎听“专家讲座”、观摩“名师课堂”;每次培训无外乎从课改国际国内背景、理论框架、课程结构、实施策略等方面说起。教师培训形式单一,内容泛化,与教师急于解决的课堂教学问题相距太远,新课改的光圈让教师们过于眩晕。“穿新鞋走老路”、“不穿鞋走弯路”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要有针对性地放大重点环节的培训细节,即体现新课课程的理念、展示教育教学亮点的关键环节。比如,集体备课中某一教材重点、难点问题的突破,教师备课资源共享问题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生成问题的处理艺术等的研究,等等。通过放大这些细节,引导教师把研究的目光指向到这些关键环节上来。
  一、放大名师的课堂细节
  我们在对语文教师进行关于阅读教学训练的主题研究时,大部分教师对于课标中“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认识比较含糊,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这一要求比较忽视,认识不足。为此,我们有选择地观看于永正老师执教的教学实录,并有针对性地重点观看有关朗读指导的过程,让老师反复观看数遍,每看一遍,研讨交流一次。教师们在研讨中,被于永正老师耐心指导学生正确读书的执着所折服,原来“正确读书”是这么的重要,也这么的真实。从教师参与研究活动的随笔中,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上,可以明显地看到教师成长的轨迹,教师们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书发自内心,真实到位。
  支玉恒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德教双馨,课堂调控,舒卷自如。许多教师在观摩他的课堂教学时,都一致认为非常精彩。但究竟好在哪儿?教师可以借鉴什么?如何从支老师的课堂教学中汲取营养,促进自身的提高?大多数教师是茫然的。因此,我们在组织校本研究时,确立“走近名师、亲近细节、感受魅力”的研讨活动,对支老师的课堂概括为多个方面。同一节课,先后组织教师听一两遍,让其根据自己教学实际,关注几个方面。关注“读”的教师,把支老师引导学生读的过程记录下来,归纳出支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品读、悟读、赏读”;关注“评”的教师,把支老师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全部罗列出来,加上具体的教学情景,细细品味,深切感受个性化的教学评价语言是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的,点亮了教学关注课堂教学评价语言的眼睛;关注整个教学设计的教师,把支老师每一堂课的过渡、转折、递进、迂回等引导设计提取出来,淋漓尽致的课堂教学设计和独到的问题处理,让教师们赞叹不已,眼前更是豁然开朗……教师们直面这些细节后,真切地感受到大师课堂的精彩,在仔细揣摩、体会中逐渐内化,成长提高立竿见影。
  二、放大教师的课堂细节
  将镜头对准教师的课堂,能使校本教研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从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学校很少使用实录手段进行教研,多数都是在多媒体教室里一遍又一遍地讲、演。教师讲得筋疲力尽,领导听得身心疲惫,似乎不这样折腾就评不上优质课。其实,在这千锤百炼中,教师只是被动地教,将领导的意图机械地输入、输出,课堂的生命力、感召力,可想而知。
  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帮助我们进行教学反思,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我们发现:镜头一开,教师们全都精神倍增。我们在校本教研中,用摄像机录下领导的“引玉课”,骨干教师的“引领课”,外出学习教师的“汇报课”,新来教师的“摸底课”,常规管理的“推门课”,新课改的“研究课”,自讲自录的“随堂课”,青年教师的“锤炼课”,上级布置的“推荐课”,形成风格的“优质课”等等。并规定:录像前必需通过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录像以后先自己看,不满意可以重新录制。征得本人同意后,在教研组回放、研究、反思。针对教学中的细节,如:课堂生成问题的处理、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材拓展的可行性、教学语言的设计、教学亮点的赏析等等方面,引导教师进行自评、互评。通过反复弥补和修改,直到最后满意,再录制。实录课堂能使教师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从前没发现的问题,自己暴露出来了;从前没注意的细节,自己留意了。实录课堂极大激发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内动力,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直接面对自己课堂的镜子,使自己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缺点与漏洞,并能及时修正完善;改变了过去评课的笼统含糊、客套表扬、主观臆断,使教师的专业成长步入了良性轨道。
  三、同课研究,让校本教研更有滋味
  同课研究,就是以反思为研究主体,以同上的一节课为研究对象,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以专业人员引领为抓手,是集“实践、展示、反思、互动”于一体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
  早在几年前,就有“一本教材,分工备课”的教研经历。同年级组教师一人负责一单元备课,各自独立操作,自说自话,然后“资源共享”拿去上课,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弊端日渐显露。从“打造每一个教师的个性”,到“变个人思想为团队智慧”,再到“不要‘拿来主义’”,教研深化的良性生态逐渐形成,“同课研究”应运而生。通过“独立作战,同台竞赛”,到“资源共享,广采博纳”,再到“吸纳创新,回归个性”。同课研究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通过反思,促进教学行为的改善,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使教师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水平有所提高。教师在反思中,将学习研究转变成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在研究状态下的职业生活方式。同课研究进入反思的阶段后,教师之间在一种亲切实在的教研生活中,共享辛劳、共享智慧、共享进步。
  比较教学是同课研究的丰富资源。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的教师执教,展示出不同的教学风格和创意,无论成败都是有益的尝试。多种不同的设计和生成的版本,为反思互动提供了鉴别、欣赏、内省的资源。
  多维互动是同课研究的重要机制。它是以自己和同伴的反思教学为中心,领导、专业人员一同参与的多层面的互动形式。有来自同伴的横向比较、支持;也有来自专业人员纵向的评价和引领。有感性交流,也有理性思考;有宏观思维,也有微观到一个个具体细节的讨论。让教师从不同方面获取大量的反馈信息,分享着彼此的思考,交流着彼此的感情,心灵共鸣,经验共享,个体超越,从而走向校本教研的成功。
  校本教研是一本耐读的书,只要我们细细品读,不难发现其中的奥秘,就会发现别有洞天。
  (作者单位:吉林省通化市东昌区教科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4 07:16 , Processed in 0.06592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