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行福,一名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 | | 作者:马朝宏 文章来源:中国教师报 | | 黄行福,一名纯粹的农村教师,大学毕业后来到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一所农村中学工作,至今一干就是20多年。他狂热地爱好读书,在买书上投入了3万多块钱。他勤奋地写作,发表文章10多万字。他进行教学改革,指导的学生作文频频获奖。他“功成名就”但是拒绝“更上一层楼”,甘愿做一名“农村教师”,因为他认为“只要是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很多人都在抱怨“农村教师”的恶劣生长环境,他却在这种环境中演绎并享受着他的精彩人生。
初见黄行福,他正在北京参加一家杂志举办的暑期活动。身为副校长的他,穿着一双廉价塑料凉鞋,一同参加活动的北京老师对此感到不可思议:“这鞋只值几块钱吧?你怎么还穿这样的鞋子?”面对这位老师的惊讶,黄行福坦然一笑:“我的衣服都是从农贸市场买来的‘便宜货’。”
个头不高,其貌不扬,穿着甚至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这就是黄行福给人的第一印象。但是,“其貌不扬”的他是江西省优秀教师,《创新作文》杂志特约编辑,《中学生报》特约记者;他思考农村教育问题、教育和游戏问题甚至语文教育哲学问题,并发表相关论文100多篇;在教育与游戏研究领域,他堪称“先驱”,连硕士研究生都来向他请教;他还在主持研究全国中语会课题《语文教育哲学研究》……黄行福是当地响当当的“名人”。
“功成名就”的黄行福,就如同他的穿着没有改变一样,依然过着和从前一样的日子:在农村中学任教,工资不高,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艰苦。然而,就在这平凡、艰苦的日子里,黄行福以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演绎出农村教师的精彩人生。
“我的人生,我的命运,时刻也离不开书”
黄行福说,他这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每天放学后,手捧书本,坐在房门口的凳子上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是黄行福的习惯和生活方式。读到精彩处,他就拍案叫绝,有时还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语,或与书中人物对话。
黄行福是语文老师,但是他的阅读爱好却始于读历史书籍。“大二的时候,一次我偶然在学校图书馆借到蔡东藩先生写的《唐史演义》,我被书中历史人物那些精彩的故事所深深地吸引,为其中那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所深深感动。”这一看就不可收拾,由于“中国古代历朝演义”的影响,黄行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中国历史。
他在“前四史”上很下了一番功夫,尤其是《史记》中的一些与中学语文课本有关的人物传记,更是他时常阅读的篇章。不但读书,他还阅读历史方面的报刊杂志。中国社科院的《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理论》、《中国史研究动态》、《世界历史》等只有专业做历史研究的人才看的东西,他都认真阅读过,而且读得津津有味。
在他刚毕业的时候,农村中学办学条件很差,别说他想读的这些历史书没有,就连教学参考书都是两人共用一本。怎么办?如果等学校买书,黄行福觉得恐怕5年10年也等不来。那个时候,他的工资才41元5角,除了伙食和其他开销,就所剩无几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决定从牙缝里省出买书的钱来。有一次,他竟然一口气花了几百块钱,邮购了一批书籍和杂志,花掉了他几乎一年的收入。
后来他结婚了,为了书,全家都跟着“遭殃”。如今回想起那时生活的艰难,他自己也承认:“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至今,黄行福在买书上已经投入了3万多元。这笔钱在有些人看来也许算不了什么,但是,且不说他原来工资只有30多元,即使是现在,这也足够他几年不吃不喝才能攒出来。
相对于钱来说,时间也是限制他读书的一个重要因素。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规矩:每天读书时间不得少于3小时。因此,每天下课后,他总是抓紧分分秒秒,一干完工作就捧起书本。在农村,打牌是一项非常流行的娱乐活动,但是他从来没有参与过。逢年过节,亲戚朋友凑在一起打牌是常有的事情,因此,黄行福去给岳父拜年总是“早去早回”,因为其他人都在打牌或者是看打牌,最重要的是岳父家没有书读。
一般人看来,读书是很苦的事情,黄行福也觉得确实有点苦,“但也甜蜜,让我在与前人对语、与大家交流之后,心灵世界更加充实,更加丰富。这其实是一个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也为我的研究与写作积累了雄厚的资本。”黄行福说:“我的人生,我的命运,时刻也离不开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读书不只是给黄行福的生活带来了快乐,“‘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的话,道出了我当时的心声。”“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使我明白了语文教育的诸多道理;读《中国教育大系·现代教育理论丛编》,让我明白了教育理论世界的无限宽广;读《中国教育思想史》,使我懂得了中国教育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一番阅读,我发现:语文教学,传统的那一套东西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必须改革。”
“但在当时,在山村中学,还没有改革的风气,也没有先例,要改革谈何容易!为了使工作更加稳妥地进行,我还特地征求过一些老教师和同事的意见。那时,有好心人劝我:‘算了吧,人家都已经教几十年了,不都这么过来了?你着什么急呀,跟潮流吧!’”
面对这些意见,黄行福也曾经犹豫过,但是,他觉得老这样“迷迷糊糊上山,稀里糊涂过河”不是办法,总觉得应该在语文教学上干点什么。“那时,我真的是初生牛犊不畏虎,心中涌动着那么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
他选择了作文批改作为突破口,想以此带动语文教学其它方面的改革。
从此,在他所任教的班级,他将全班学生的作文本全部挂在教室的墙壁上,发动全班学生来批改。这是一种全开放型的作文批改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阅读、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给了所有学生一个“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机会。几年下来,学生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每一次考试,他教的班级作文成绩都好于其它班级。学生参加作文竞赛,有多人获得国家、省、市优秀作文一、二、三等奖,有的学生作品还在刊物上发表了。
“可以说,我又一次在教学中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了教改带来的快乐。我想:那都是读书带来的结果!没有我在‘诗外’的那番读书,眼界就没有那么开阔,可能也就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于是,这成功激起了我更加强烈的买书、读书兴趣。”
“我教书,我快乐”
“我的学生很喜欢我。”说这句话时,黄行福的眼神充满了自豪,脸上写满了幸福。
课堂上的黄行福不只是教学生,更多的时候是“与学生一道学习”。他在写作课堂上布置作文,总是要和他们一起写。
“我总觉得,学生们好像在与我较劲似的,只见同学们一会儿凝神苦思,一会儿运笔书写,与只有学生唱‘独角戏’时的写作相比,简直是另外一种情景。”
“有一次,我请学生到讲台上来念作文。第一个学生刚念完,下面就有学生要求:‘老师,是不是也把你写的念给我们听一听?’那眼神,好像是要考我似的。我就拿出自己写的东西,念给学生听,他们听后给了我热烈的掌声,课堂气氛也达到了空前热烈的状态。”
课下的黄行福喜欢带着孩子们拥抱大自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沐浴在自然、亲切的氛围之中,那是一种平等的教育,那是一种无言的教育,那是一种融情、融景、融智于一体、于生活的教育。”
黄行福还常常组织学生参加免费的作文比赛,同学们参加比赛的作品,他都一一耐心细致地进行修改,有的甚至还要修改五六次。学生获奖了,“看着他们那份激动,那种兴奋,我也‘自乐其乐也’”。
比获奖更让黄行福高兴的,是学生对他的肯定和信任。
去年,黄行福接到了一封学生来信,这名学生当时刚大学毕业,面临着择业问题。当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时候,想起了初中老师黄行福。“教过他的老师肯定很多,但是,过了这么多年,遇到问题时他想到的是我,至少他是相信我的。”还有什么能比得到学生的信任更高兴呢?
“每天不写点东西,就觉得生活中好像失去了什么”
到现在为止,黄行福已经发表文章10多万字。这只是发表了的,黄行福没有发表的文章还有很多,“有些东西我明明知道就是写了也发表不了,但是只要有想法我都要写下来”。
想到了就要写下来,于是,慢慢的,“爬格子”成了读书之外的另一个兴趣。
“现在,除了读书,写作与上网就成了我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不写点东西,不上上网,我就觉得生活中好像失去了什么。于是,我每周便都有几千字的文字投往各教育网站的论坛,与同行交流,与大师讨论。”
有了网络之后,他的写作更是如虎添翼。他写了文章就放在一些论坛里,和大家一起交流。有些媒体的编辑看到他的稿子便主动找上门来约稿。去年12月,有感于他“对教育的热爱与勤奋的写作精神”,某教育网“教育教学论坛”的斑竹特意把他半年来在该论坛发表的60几篇文章做了个链接,并取了个非常好听的名字——“行福之家”,使网友们能集中阅读他的文章。
黄行福的文章既有跟老师的实践离得很近的教育教学论文,也有对教育的一些前沿问题的探索。
从去年上半年起,他开始关注教育与游戏的关系问题,并把思考的结果写成了几篇理论文章,先在几个著名教育网站的论坛里发表,与网友们展开讨论,进行交流。
去年9月的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题为“请教”的信。“我很纳闷:我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能当得起人家既“请”又“教”的?到底是什么人?向我“请教”什么事?我点开信件一看,吓我一跳。”把黄行福吓一跳的是一位浙江大学的硕士研究生,他在导师的推荐下,看了黄的有关教育与游戏的几篇理论文章后,想向他请教几个问题,因为他正在做这方面的硕士论文。
黄行福不只关心教育教学,从《农村教师缺什么》、《农村学生缺什么》、《农村学校管理缺什么》等一系列对农村教育现状分析的文章,到论述他自己认为适合农村的教育方式的《一条办好农村教育的成功之路》,都记录了黄行福对农村教育的细致观察和思考。
农村教育缺什么?“很多人把人分为两个群体,认为城市人思想先进,农村人思想落后。教育也是一样:城市教育代表着先进,农村教育代表着落后;城市教师素质高,农村老师素质低。”
“农村教育所缺的不仅仅是以上这些。我打过一个比方,把农村教育比作一个屋子,这个屋子四面既没有门也没有窗户,只在上面开了一个天窗,它只跟上面联系,跟周围的农村的整个社会、社区没有任何联系。”
“只要是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
“‘你怎么还没有进城啊?’现在,很多人见了我都要问上这么一句。”在别人眼里,黄行福早应该到城里工作了,因为他这样的机会太多了:县委组织部的领导早在1995就给他提供过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他没有动;1998年,当时的县政协主席因为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欣赏,希望黄行福能去政协办公室工作,黄行福当然舍不得离开学校。这位主席也许看出了他的心思,退了一步,“让你进城改行你不来,这样吧,我跟教育局的人打过招呼了,你到城里的学校工作吧,你夫妻二人一起来。”面对这样的“厚爱”,黄行福竟然有点“不知好歹”,并出人意料地谢绝了;南丰县最好的中学南丰一中的校长也曾亲口对他说:“南丰一中的大门随时向你敞开着。”但是他至今也没有去。
黄行福算过一笔帐,他现在的工资是1200多元,如果去县一中当老师,工资就会翻上一番还要多,一年就能多收入20000元,这些年他怎么算也少收入了10多万。但是,这些“实惠”都没能把他“拽”到城里。
黄行福身边的所有的人几乎都感到不可理解:那个农村中学到底有什么让你舍不得离开?
“我对农村确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我只是想从一点一滴做起,让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我自认为比较好的语文教育。虽然有人认为,到好的学校能够得到一个高平台,但是我始终认为,只要是想干,认真干一件事情,总能干出些名堂来。我是普通的小人物,不可能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更着重于从点滴做起。”
最近,某教育论坛上有一个题为“关注农村教师的成长”热贴,跟贴长达11页,大多数都在抱怨农村教师的生活环境不尽如人意,发出“再好的汽车在农村小路上跑久了也会坏掉,再好的老师在农村教得时间长了也会平庸”,“乡村小学是根草,硬件不好教师少;乡村教师是根草,地位不高奖金少”的感叹。惟有黄行福持反对意见,他认为老师们也应该看到农村为教师成长创造的有利条件。
比如说,农村学校不像城里的学校对教师管理得特别严,能拿出一些时间和精力读书。“如果进了城里的重点中学,那样的学校要保证高升学率,老师要没日没夜地为这个目标奋斗,我多年来积累的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研究就要全部丢掉了。所以,我一直舍不得离开这里,我太喜欢读书了。”
其实,对于农村教师的不易,黄行福有着深刻体会。有一次参加某评选活动,他的文章就因为太出色而被某些评委置疑,“一个农村教师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后来相关部门专门打电话到县教委确认。
有的老师抱怨说自己的领导不好,不支持教师上进。黄行福承认,有些领导素质不高是事实,“但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读书、写作、搞教改,难道我碰上的都是好领导”?
他始终坚信,一个农村教师要想有所作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努力,否则,即使条件再好,也很难获得成功!还是那句话:“只要是想干,认真干,总能干出些名堂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