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苏氏魔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6: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写: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苏氏魔法”

——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感

陈礼林



人在自己的劳动中创造自己并理解劳动的美。

——苏霍姆林斯基


对于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这样的评价: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他忠诚的热爱教育事业,把心都献给了孩子们,在平凡而伟大的教育岗位上,真真切切的奉献出自己。苏霍姆林斯基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化作对孩子的热爱,把自己无私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我认为这个评价很正确,但并不完全,尤其是未能充分提示出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在艰苦的教育生态环境中,通过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最后获得成功的要素、方法和秘诀。更重要的是,我们未能从苏霍姆林斯基身上归纳出一条适应当代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可行策略——我姑且称之为“苏氏魔法”。如同苏霍姆林斯基自己所说: “只是热爱儿童是不够的,像神话中的雕刻家皮格马列翁热爱自己亲手雕刻的哈拉齐娅一样热爱自己的创作是不够的。应当有了解。应当有对因果关系进行逻辑分析的能力。”(《给教师的100条建议·51》)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欲借此文,不仅努力将苏霍姆林斯基当成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更要将其当成一种技术和手段,发抒一下自己的浅见,以此建构当代教师生存发展的一种诗化方法论。

一、
“苏氏魔法”“四字诀”: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和我们一样,他不是生来就是专业的、优秀的、成功的教师,他也有一个专业成长的过程。我在通读《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的过程中发现,他在尽可能地使用多种途径,熟悉自己的职业,理解自己的学生,提升自己的水平。他的成功,大致可以从“听、说、读、写”这四个维度去加以描述。我为什么要按照这个模式去重构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元素呢?因为它简单而便于识记,还因为它对中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专业成长可资借鉴,故称其为“四字诀”。

1.
听。我把它排在第一位,主要是因为我发现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教师集体精神生活的重要性,甚至将其作为教师自我拯救的重要手段。苏氏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的第2条“谈谈教师的健康和充实的精神生活问题——有关工作乐趣的几句话”中说“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我培养自己这种能力的办法是,不容许一些消极现象萌芽”“最根本的办法是:第一,把整个集体(包括教师本人在内)的精力放到一种需要大家精神一致、集体创造、人人聚精会神、相互交流知识财富的工作上。经验使我信服,正是这种集体活动仿佛能使教师为了抑制激动,把为了不让怒气发泄出来而常常不得不压紧的弹簧松弛下来。”

这个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首先是指聆听专家,尤其是校长(苏氏称之为“教师的教师”)激动人心的讲话或报告,苏氏的集体中经常定期组织这样的报告会与研讨会,这是促进年轻教师成长的一个功能强大的平台,也是统一全体教师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感受的一个细水长流的支点。

其次是指聆听同行,因为每一个教师在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时,向别人学习,主要是听课学习课堂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也是促进他专业成长的中心环节。“课堂是一个人感到追求成为思想家的第一个摇篮。”(第二卷,《怎样培养真正的人》页335)苏霍姆林斯基可谓“听课的专家”,他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讲话》中都提到听课的艺术。他要求校长和教导主任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善于研究和发现教师讲课中的问题,如他们有没有培养真正的人、有没有理解孩子,在课后交流时提醒他们深入细致地研究。

最后是聆听自然。在这里,我们将会发现苏氏是如何浪漫地引导孩子体悟到教育的诗意和美感的:“从学校教育的第一天起,我们就教孩子们观看、感知和理解周围世界(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美。……我们教给儿童在任何一个季节、任何一种天气的情况下都能看见自然界的最富于细微差异的美。为了这种教育,十分重要的是要找到美的角落和美的时刻,以便让儿童在此时此地去看见、感觉、理解,并把这些东西深印在自己的心中。” “关于这种美,要有人指给孩子看,讲给他们听,否则他们自己是不会注意的。敏锐地感觉自然界的美,欣赏这种美,——这是感受生活的欢乐的源泉和认识生命的价值的源泉。”(《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if !supportLists]--><!--[endif]-->2.
说。苏氏非常重视语言的力量,他说:“事实上,正是当我们忘记言语教育是我们拥有的惟一巧妙可靠、万能而有效的教育工具时,教育才变得软弱无力的。……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当完善地掌握规范语言的各种表达方式。言语中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语言是表达思想的,而思想是教育的支柱。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思想、信念和教诲进入儿童的心灵。”(《培养集体的方法》)这跟我们中国人说教师是靠“嘴”吃饭的,也就是说教师“教”的质量,事实上乃是他“说”的质量,在本质上有着某种相似。我将其列为第二点,是因为这一点虽然说破了大家都明白,但其中妙处及实践智慧却鲜为人知。

一是用词语说。苏氏认为,语言帮助儿童更深刻地感受美的最细腻的色彩,富于诗意的词是儿童大脑的清醒剂,是思想的翅膀借以翱翔的空气。他带领孩子走进大自然时,引导他们进行词语竞赛,孩子们在选择和创造词语的过程中,既体会了教育的趣味,也逐渐学会品味生活的美。二是用故事说。“遗憾的是,许多教育者并不善于说那些能使孩子们正确领会的尖锐而又中肯的话。”“请相信语言的强大力量吧!这语言,必须是诚恳的、智慧的、信任的、真实的、在心灵中深思熟虑的,如果您愿意的话,也可以说是痛苦的。谴责的语言——这是教育者最大的、无可比拟的责任。”(《帕夫雷什中学》)苏氏为了给孩子们做一次讲话,他竟然激动得一夜睡不着,盼望着早日开讲。他在书中列举的许多动人故事,如在《致女儿的信》中提到的顽皮学生季姆科的故事,读后令我潸然泪下。三是用研究说。苏氏强调,“如果一个教师肯于用心深入地分析自己的工作,他就不能不产生认识自己经验的理论意义的兴趣并对学生的知识状况与自己的教育素养之间的因果联系做出解释的意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必然会促使他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学过程中他认为是在那种场合能起最重要作用的某个方面,促使他考察分析事实,研读教育学和教学法书籍。这样就开始了教育创造活动的高级阶段——实践与科研充分的结合。经过一年、两年、三年之后,教师就能在理论讨论会上或校务会议上作报告了。”(《帕夫雷什中学》)

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书中指出“有效教学的五种教学行为”第一就是“清晰授课”,这跟苏氏对于语言教育的论断不谋而合,不过,鲍氏仅仅是针对课堂教学而言,苏氏却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词——这是我们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无可取代的工具。”“我们证实,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教学时间的重要条件。”(《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我在总结报告里谈到这样一个细微的而且迄今研究得很少的问题语言——知识——世界观。在分析优秀教师的上课时,我详细地指出他们不仅善于用语言传播思想和知识,而且善于用它来接触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进行教育。”“语言啊……孩子们每时每刻都是多么的需要它呀——在他们享受生活的欢乐的时候需要它,在他们内心充满忧愁的时候同样需要它。” “我想建议我们的老师们:如果你们想使自己的教学成为艺术,磨砺自己的语言吧!”(《谈语言的教育作用》)“让学校里充溢着学生们明晰的思维、生动的语言和创造活动吧,这三者乃是决定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内涵和性质的三大支柱。”(《论学生精神生活和智力发展的三大支柱》)

<!--[if !supportLists]--><!--[endif]--> 3.
读。这一方法是为人熟知的,不过我提请大家思考苏氏的“读”仍然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是固定的阅读。“如果一个人到了十四五岁的年纪,还没有积累下自己的精神财富——带着激动的心情、像发现神秘的启示一样,通宵达旦地读完一二百本书(有时候也可以让年轻人度过一些不眠之夜),那么他就算不上是一个有着英勇顽强精神的好汉和劳动者、未来的丈夫和父亲。”(《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他每日清晨会按时起床阅读和写作,这是时间固定。他还提醒大家必须读一些科学理论,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上的专业理论,批判地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创造性地用于自己的教学,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二是集体的阅读。他们学校的所有教师都有一个整体阅读规定,读后还要写摘要,定期汇报,他高度重视学校图书馆在丰富学校集体精神生活方面的作用;三是细致的阅读。他提醒新教师在听课后阅读听课教师的作业本,从一些细节中去学习别人的教学艺术。他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大自然中的有趣的现象,阅读大自然;他引导学生去阅读生活中的苦难,为烈士的母亲送去温暖,为贫困的家庭送去关爱,为不幸的同学送去友谊;四是真正的阅读。苏氏强调“真正的阅读”与“真正的写作”,即不能缺少那种震撼他的理智与心灵、激发他去深思生活和考虑自己的前途的心境。“你们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该作为一件精巧的新工具,设法收入你们的教育工厂里。”(《怎样培养真正的人》)

<!--[if !supportLists]--><!--[endif]--> 4.
写。苏氏说过,“智慧表现在手指尖上”,我想这不仅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同样也可用来指“写作”。在学生这头,他将写作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方法:“我们多年来研究的一个问题就是知识的创造性运用的问题。……我们认为创造性的书面作业——写童话和写作文等,就在智育里占有重要的地位。孩子们编写童话故事,这些童话故事的依据,就是他们用敏锐的智慧从大千世界中觉察到的那些微妙而多方面的依存关系。如果没有童话,儿童的完满的智力发展就是不可思议的。智力发展的‘童话期’不单单是思想的童年期,它还是儿童用独特的、无法以任何别的东西相比拟的眼光来看待自然界和人们的关系的时期。我们学校经过20年的时间,形成了让学生写关于自然界和劳动的作文的一整套做法。当儿童在作文里写他们所见、所观察、所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事物时,词语的诗意和感情色彩会具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儿童为自然界的美和在他面前所展示的现象的神秘性感到激动和惊讶,他就去寻找准确而鲜明的词句去表达它们,而对周围世界漠不关心的儿童是永远找不到这样的词句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

在教师这头,他极力提倡的是写教育日记。《给教师的100条建议·49》“关于写教育日记的建议”,他说“这种记载对日常工作颇有用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记日记还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件事进行深入思考。我在日记里专门留出几页,用于记录有关知识的巩固性的想法。把这些记录加以研究、比较和分析,就能看出知识的巩固性取决于许多先决的前提和条件。记日记能教会我们思考问题。”


<!--[if !supportLists]--><!--[endif]-->二、
“苏氏魔法”“杠杆解”: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能力

苏氏一直强调“教育现象的相互依存性”,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专业成长而言,以上四个方面是平行发展、同态互补的,很难说孰轻孰重。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虽然是一个专业的系统途径,不过推动这个系统前进的肯定有一个先进的激进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到的“杠杆解”。令人振奋的是,苏氏自己也说:“人的各个方面和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决定的。” (《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在苏氏的教育思索中,对人的关注和对学生的爱,是主导的、首要的核心价值观;而在苏氏专业发展的实践智慧,也就是促进他专业成长的基本途径中,我认为“写”是他的一个重要手段。——这一点,苏氏自己有所认识,但他并没有将其作为最高的手段对待,而事实上,写是苏氏摆脱平庸的教育生活,反思研究现实中的深度问题,最终走向诗化人生的一个“高杠杆解”。

为什么说写是“苏氏魔法”的“杠杆解”呢?我们首先要了解写的本质。按照马正平教授的观点,写乃是对现实的理想情境的重构。也就是说,写的价值是基于对现实的审视、同情与超越的。苏霍姆林斯基走上工作岗位时,他和我们面临着一样的教育困境,甚至因为经过战争的洗礼而比我们更艰难,但他并没有向现实屈服,他宁可不做教育局长而选择去一所农村学校,因为他爱孩子,他想通过教育好下一代来报答自己的祖国。然而现实中的困难,甚至苦难,并不因为我们的理想、热情而自然退却,甚至为此显得更加艰难。苏氏清醒地说:“如果让一个人总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那你就培养不出公民的觉悟。”(《培养真正的人》)他教育学生“学习是一种劳动”“去上学,就是去上工。”(《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他采取的是和困难作斗争的勇敢姿态,他的写作就是这种斗争的矛盾、苦闷和思考,他的教育日记就是一种原汁原味的、草根式的教师心灵手记,如果没有这些精神土壤,他的生活就失去了一半的而且是主要的意义。“最困难的事情应成为最喜爱的事情,这就是人形成坚定信念的辩证法和逻辑。” (《给儿子的信·第8封信》)“凡是一切有困难然而可能做的事,都会以它的创造性和认识上的浪漫性吸引青年。”“今天的困难将是明天的快乐。”(《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所以对他而言,写作是一种自我拯救。

在写的过程中,苏氏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精神生活,而且是一种高尚的、深刻的、幸福的精神生活,所以他的作品读来令人感到亲切、友善、执着而且充满诗意。“我觉得,对语言的感受,以及想用语言去表达内心世界最细腻的活动的愿望,是真正的人的文明素养的重要源泉之一。”“对本族语言的掌握,决定着个人智力兴趣和审美兴趣的丰富和广泛程度。……按A·M·高尔基的话说,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写作文,是个人有一般教育意义的问题,学生的智力发展,他们精神生活的丰富,都有赖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帕夫雷什中学》)难怪孔庆东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希望家里有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朋友,翻看翻看,他的文字很流畅的,读后有一种白桦林里散步的清新的愉悦。”乌克兰民间谚语说,“看看麦穗,就可以了解种麦子的那个人。”看看苏氏的文章,就可以了解写这篇文章的那个教师!所以对他而言,写作又是一种自我教育。

在更多的时候,苏氏是“述而又作”的,他既“立德、立功”也“立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他用自己的笔给孩子们,也给他自己,“拍摄”出一幅幅美丽的生活画卷,从而使自己的教育生活充满了浪漫的情调和诗意的美感。“在我们学校,孩子在他学校生活的第一个秋季都要在森林、田野和草场上度过从清晨到夜晚的一个整日。我们选一个晴朗而又暖和的日子,黎明之前就到村外郊野去。伫立凝望那绚烂的朝霞,孩子似乎从未发现天色竟如此美丽,竟有如此迷人的色彩变幻。星移斗转,新的一天降临,朝阳冉冉升起。我们倾听百鸟的苏醒,牧场羊群咩咩叫,远方田野里拖拉机的轰鸣。我们到森林去,采集落叶,每个人都在尽力寻找色彩最绚丽的叶子。我们在林间空地上休息:生起篝火,男生去拾柴提水,女生架锅煮饭。”“日落时分,我们观赏晚霞,观察星辰的闪现,田野、丘陵、牧场以及远方地平线上山峦的色彩变化,在寂静的深夜里,我们倾听夜鸟的啼转和草虫的鸣叫。这样的一天,孩子们将会终生难忘,而每逢回忆起来,都会为大自然美景的新感受增添更浓的情感色彩。”“孩子们学校生活的每一秋就使我们深信:美——乃是善良和热忱之母。”(《我把心给了孩子们》)每当我读到这些令人心醉神迷的文字时,眼睛都会因为一种久违的记忆和失落的情怀而湿润。苏氏让我们知道,每一种教育、每一个时空的教育,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美感与幸福,这是支撑我们和沧桑的生活作斗争而不致身心疲惫的精神支柱。所以对他而言,写作还是一种自我享受。

为什么说写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高能力呢?一是因为写是一种深刻的进取,有多少人可以听说读,可有多少人可以写呢?二是因为写是一种连续的研究,曹丕说“夫文,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列宁说“语言也是一种行动”,真正的写作可以使我们在不断的行动中不断地反思,进而获得不断的进步。三是因为写是一种高度的诗化,海德格尔引荷尔德林的话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其实写作的人更需要一种成熟的、浓郁的诗意,“永恒之女神,带领我们走!”如果苏氏没有给我们留下眼前这些著作,那么他就永远也不可能达到我们所定格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最高点。亚里斯多德说“诗比历史更真实”,正因为“写”,苏氏挣脱了现实的羁绊,走进了学生细腻的心灵世界,把教育演绎成了一首诗,“写”成了他专业成长的诗化途径。


<!--[if !supportLists]--><!--[endif]-->三、
“苏氏魔法”“分形元”:教师专业成长的原点思维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写”是促进苏氏专业成长的“高杠杆解”。苏氏一生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多篇童话和故事,而且这些著作处处燃烧着智慧的火焰,时时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可以很有把握地说,瓦·亚·苏霍姆林斯基是苏维埃教育学上的一种非凡的、卓越的现象。”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促使苏氏的“写”获得成功的呢?马正平教授认为, “写”的技巧从操作上来说,乃是一种“分形”,即由一个原点的结构,不断分化出具有无穷相似细节的同型结构。我认为苏氏“写”的“分形元”即原点结构,乃是一种富于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意识”

中国教育科研有一个问题,即我们总是呆在家里、钻在书堆里、最多也只是走到课堂里搞教科研,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一种空想式的、经院式的。我们的科研论文因之而表现出一种特性,即问题浅论、试论,是一种经验总结,总表现为我们是怎样做的,而不去论证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有什么科学依据。科学的方法是什么样的方法?我认为至少应该是一种源于猜想、实验、论证的体系。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的论文写得很多,而实效甚微。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论文本来就很少关注实效,说到底是缺乏问题意识。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哲学的工作实在是一种不断地觉醒。” 饱含问题意识的写作就是一种自我觉醒,是一种从自然状态到自由状态的觉醒,是一种从实用状态到审美状态的觉醒,是一种从现实状态到梦想状态的觉醒,是一种从教书匠到教育家的觉醒。“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只有时刻觉醒着的人,才能客观地、理性地看待我们所从事的职业、所献身的事业。每一个拥有教育良知的人,每一个对教育终极关怀的人,都不会漠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都不能容忍自己的平庸。苏氏的写作之所以成功与迷人,关键是他不甘于平庸,面对问题,奋然而前行!
“前行”之一:观察发现问题。赞科夫曾经说过:“难道敏锐的观察力不是一个教师最可宝贵的品质之一吗?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兴奋、惊奇、疑惑、恐惧、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个教师如果对这些表现熟视无睹,他就很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苏氏能够“诚实地面对真相”,并知道“显而易见的解往往无效。”(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他说:“我竭力做到使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不是事务性问题,而是教育问题。”“往往某个微小的细节会迫使我们去深思某个重要问题,引出一个大课题来。”(《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他还提醒年轻的校长们,“要领导好一个学校集体,就必须深刻理解教育过程的最微妙的细节,并理解它的深远的根源。”“学校的许多教学工作办不好,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天天、月月、年年都在重复同样的缺点,无休止地议论却又不能改正这些缺点。无论是校长、视导员,还是教师,往往都是只看见缺点,而不看见产生缺点的原因;不去分析并力图从源头消除产生缺点的原因,然后再研究后果。”当然,解决这些问题绝非一日之功,他告诫大家:“一个校长尽管缺乏经验,但总要先从某一点上做起,踏上教育智慧的第一个阶梯。”他希望大家能够从平凡的事情做起,开展创造性的研究:“经过研究和分析的事实,能为深入思考、进行总结提供丰富的素材。这是每个善于思考的教师都能做到的一种真正创造性的研究。……你遇到疑问越多,今后就越能成为一个富有的探索精神的、细心的观察者。创造性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教师发现并研究了教育过程中到目前为止尚未被人注意的某个方面,而且在于这种研究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对自己劳动的看法。创造性研究能使教师不再把教育工作看作是同一些事情的单调乏味的重复,看作每天在各个年级里千篇一律地讲课和复习巩固等,而是看作永远常新的、独一无二的创造活动。”“请从最平凡的事情做起吧!”(《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前行”之二:实验研究问题。苏氏把帕夫雷什中学,当成了先进教育思想的真正实验室,并最充分地总结了所获得的经验。他之所以达到了其理想的目标,凭借的是他那特殊的勤奋、恒常的创造激情、毫不调和的严格要求。苏氏写《学生的精神世界》一书,“研究了29个班级,共700余人从入学到结业的整个学习期间的生活和劳动。对各种班级的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一边进行观察,一边进行研究,而且跟踪观察和研究。” 他们坚持20多年,都在研究学生学习差是怎能么回事,原因在哪里。他们对学习差和跟不上班的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展所作的科学考察使我们得出结论:这些学生中所以有85%的人学业落后,知识贫乏,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不合格以及留级,主要原因就是健康状况不佳,身体患有某种疾病或者有什么毛病,而且往往是医生所无法,而只有在父母、医生和老师共同努力下才能弄清的。苏氏及他们的集体,研究真问题,开展真研究,获得真成果,他们来自实践的反思那么令人神往,来自实验的总结那么令人信服,来自科学的研究那么令人激赏!
“前行”之三:合作解决问题。苏氏对教师集体精神生活高度重视,他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而这需要培养教师和学生的集体精神。为此,他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培养集体”。“创作是种活动,每个学生似乎都在为这一活动倾注自己的一部分精力。他倾注的精力越多,自己的精神生活也就越丰富。”(《培养集体的方法》)“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火花,是学习小组,由于有这种小组,教师就成为教育者,学生成为受教育者。我坚信,如果没有这个精神生活发源地,上课也就成了从教师头脑向学生头脑作枯燥无味和没精打采的知识搬家。”(《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在转化“困难”学生方面,“我为这些学生专门编了一本习题集,约有200题,主要取自国民教育学。每道题都是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正是因为合作,他们的集体生活才能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前行”之四:表达交流问题。苏氏并不反对教师对每一件事的不满、发牢骚,他反对沉默,但更重要的是要“拿出建议”!“学校里严禁说空话,无聊乱侃。要珍惜你的话语……不要借孩子之口说出孩子还不能理解其意的话。决不允许将崇高的、神圣的话语变成辅币。”“请你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不是那种偶尔用来记点事情的蹩脚的便条本,而是精致美观、可以保存多年的笔记本),把你所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用来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是对教育过程作严密分析的原始材料。不要光是记录那些显眼的事物。首先要把那些不经过仔细观察便不易看到的事物记下来。”他还要求校长们真实而深刻地表达他所发现的问题:“学校的工作计划要由校长来草拟,而不是由各个教师写的东西来拼凑。”“据我所知,某些学校的总结报告是由教师们的汇报材料和工作总结拼凑起来的。这还谈得上什么领导素养呢!……令人羞愧的是,我们有一些学校的领导人就是在宣读别人为他写好的总结教育教学工作的报告。”(《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任彦申在《从清华园到未名湖》一书中说:“一个受人拥戴的领导者,应当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有痛有痒地说话”。我想,结识苏霍姆林斯基,我们就要自加压力、自谋出路、自出成果,不达目标绝不罢休,不破难题绝不回头,争做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四有”教师!

二〇〇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完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8 02:17 , Processed in 0.13112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