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文化的眼睛看学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1 17:09: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文化的眼睛看学校
张理智

近些年来,有关学校文化的话题日益受到包括校长和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这既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说明了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实事求是地说,当前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与实践存在着一些误区。

学校物质文化
不少教育工作者把学校物质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学校物质条件,因而在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时,把重点放在学校物质条件的改善上,甚至追求设施设备的豪华、“大而全”、“小而全”和“一次性到位”。学校物质文化,包含表层物质文化和深层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条件本身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即表层物质文化;而深层物质文化,是创造、认识、利用和对待物质环境和条件的方式、态度与价值观等。前一种文化重要,但后一种文化更为重要。学校的大楼、设施设备不在于精美和华丽,而在于适用、实用和高的利用率。这些都应具有教育作用,而不应成为摆设。如果一味地追求物质条件的改善,而不考虑这些条件是否、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那么就不仅造成了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也是对教育宗旨的背离。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师生自主自由发展服务,这决定了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应本着简朴、实用、高效的原则进行,而不应追求豪华和完美。

学校制度文化
谈到学校制度文化建设,一些校长和教师以及教育理论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认为学校规范化建设和制度化建设是学校的首要工作,因而主张学校要加强“建章立制”,这无疑是把学校制度等同于学校制度文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制定了名目繁多、要求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制度建立的宗旨、制度本身的价值取向、规章是否得到真正的执行和严格的遵守、人们对规章的认识和态度等则很少被思考和追究。制度文化分为表层制度文化和深层制度文化。所谓表层制度文化是指以文本、书面文字等形式呈现出来的制度;深层制度文化是指人们对创建制度与遵守制度的态度、价值观等。评价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既要看学校表层制度的内容是否公正、是否以人为本、形式是否完备和周全,也要看人们对待制度的方式和态度以及相关的行为。比较而言,形式的制度建立相对容易,真正的困难在于使人们在内心里真正树立规则意识。通过学校成员普遍和深入的参与来建立制度,又通过学校全体成员或大多数成员的行动来遵守、实践和体现制度,这才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

学校精神文化
在相当多的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比物质文化、环境文化建设要滞后得多,校长、教师和学生精神单调、自闭、同一的情形比较严重。这与当下社会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挤压有关,也与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有关,还与我们对精神文化的认识有关。学校精神文化,包括表层精神文化和深层精神文化。所谓表层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外在精神活动及其结果,如文字和口头形式的学校办学理念、校训与校风等;深层精神文化,是指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如对待精神的态度与评价方式等。评价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发展程度的高低,既要看表层的精神产品和精神活动,更要看人们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真实行为以及在学校日常生活中的真实状态。一所学校只有校长的声音,而很少听到教师的话语,教育研讨会上只有专家学者的报告,教师只是听众和观众,这种状况无论如何不能说该学校的精神文化工作富有成就;基本雷同的校训和学校办学理念只能表明这些学校没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可以看出目前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所享有的自由选择、自由表达和自由思考的空间太小、权利太少。
学校既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也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正如艾·阿德勒在《理性人性》一书中所指出的:“学校是每个儿童在其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经历的一个场景。因此,它必须能够满足健康的精神成长的要求。只有当学校与健康的精神发展的必要性保持和谐,我们才说这是一个好学校。”受教育是人建构精神世界的过程,学校建设应在保证物质条件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放在建设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上,使人的精神更自由,精神生活更拓展、丰盈。

学校行为文化
学校行为文化,包括表层行为文化和深层行为文化。表层行为文化即行为本身;而深层行为文化,是指行为背后的哲学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考察行为文化,既要看人的行为本身,也要探究支配行为的思考方式与价值观等。相同的行为,其背后的思想动机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行为不同,支配行为的价值观与动机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比如,一些学校为了鼓励好人好事,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建立“道德银行”或“美德袋”,把学生所做的好事记入其中。有些学生为了能得到较高的道德评价分数,就把自己家里的钱当作在路上捡的钱交给老师。显然这种行为不仅不是道德行为,而且是一种反道德行为。还譬如,我们长期以来把为不耽误工作而延误病情直至昏倒或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在节假日坚持工作、不顾家人安危坚守工作岗位等行为作为道德的楷模而大肆宣传。其实,这些行为中的多数不是善行,而是侵权行为;不仅不应受到表扬,相反还应受到劝阻和批评,因为这些行为已经侵犯了教师自身的基本人权,只是我们的教师和一些部门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的实质,或出于某种目的有意遮盖而已。显然,评价行为文化,不能仅仅看外在行为本身,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对这种行为背后的真正动因进行分析,要从行为是否真正促进行为者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行为者的言行是否一致、行为是否一贯、他人在场与否等多个角度进行考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4 02:36 , Processed in 0.165113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